爸爸带起娃来,根本没妈妈什么事

2019-07-26     九州心理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 作者 吴辉

“献给父亲,送给孩子”,电影《银河补习班》介绍了银河系最好的补习班。

Z是一名高中生,说自己和朋友看这部电影时两个人一直在哭,看完就给她爸妈买了票要他们去看,也建议我去看。看完之后我发现,电影里压根不是讲补习班,而是在讲一个男人带娃逆袭的故事。

电影《银河补习班》挑战了现时的教育观念,很得Z的心意,她希望这部电影可以“教育”一下他爸妈,特别是说她成绩再不好以后就废了的爸爸。我体会到了Z的不满,但我觉得真要是爸爸带起娃来,根本没妈妈什么事。

1.

心大,爸爸带娃活着就好

“马皓文:以后你自己想做的事不需要问我,不需要经过我的同意。”

电影里马浩文不顾校纪校在期末考试前规带马飞看航展,心是真大,他跟闫主任打的赌在支持儿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面前一点都不重要。

爸爸带小baby在网络里流行一句话:“爸爸带娃活着就好”,再配上哭笑不得的图片,妈妈们瞬间就可以心累到无力吐槽自己的“猪队友”有多么不靠谱。

仔细揣摩,这些看起来的不靠谱,其实也有积极面。

相比于妈妈,爸爸更大的体型和力量、更多的个人和社会资源可以带给孩子更多安全感的。他们常常把孩子高高抛起又接住、高难度的追逐打闹,很愿意让孩子冒更多风险,去探索更多可能,这极大增加了创新的可能,保护了孩子们“这要碰一下,那里搞一下”的好奇心。

孩子大了学习成绩不好的时候,爸爸们普遍没有妈妈们那么多的焦虑,还会说:“学习不好没事,大不了跟我一样,你看我还不是很可以的”,然后就遭到妈妈们一顿白眼,但对于孩子来讲是极大的宽慰。

爸爸们不是天生粗心和不靠谱的,如果妈妈们回想一下当年怎么被这些男人细心呵护、甜言蜜语轰炸的,就会发现其中有猫腻:当母爱泛滥的时候,爸爸们退后未尝不是一种明智——给对方更多空间的明智。

2.

心独,老子有自己的事

“马浩文:把自己的桥修好,是世界上最大的事。”

支持马浩文一路扛下来的一个很重要的动力是修好自己的桥,塌了的桥。电影中长大后的儿子希望爸爸牺牲自己来成全自己的梦想时,马浩文告诉儿子对他的教育是失败的,因为他同意儿子的要求,放下自己没修好的桥。

哈佛大学一项心理学研究的结论是80%男人的自尊和快乐源泉来自于他们对世界的改变和职业成就。带娃?根本上不了爸爸们的心,但如果将此作为自己的职业成就,可就不一样了。

电影里马浩文给马飞辅导功课的镜头一个都没有,他将儿子的课辅资料倒掉,量了一下课本的高度,将儿子的任务难度重新定义,并告诉他要一直想,用一种崇拜天才一样的眼神看着儿子说完这些话后,就自己干自己的事情了。

以后再有人问我该怎么辅导孩子写作业,我一定会建议他把这个片段看十遍。

再看那些把婴儿挂在一边的钢丝网上自顾自打球的爸爸,一只手抱着娃一只手疯狂点击鼠标打着电脑游戏的爸爸,撸着孩子与自己一起刷抖音的爸爸,都在跟孩子表明:我玩我的。

应用于积极的事情上,那就是你搞你的学习,我做我的事,顶多我给你做个表率。

3.

发乎情,合乎理

我小时候我的父亲几乎没抱过我,他甚至害怕抱所有婴儿,怕自己用力过大把孩子弄伤了。而我除了没有喂奶的功能,逗玩、哄睡觉、洗澡、换尿布样样都行,我那些曾经一起打DOTA的老铁们都可以单手换尿布。

很多女性朋友都希望她们的老公对孩子上心,让他们更好地带孩子,我觉得带娃这件事不外乎六个字:发乎情,合乎理。

“马浩文:孩子都有一个神奇的感受器,能知道你是不是真的爱ta。”

电影中马浩文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也怔住了,不是被观点折服,而是马浩文说话时的眼神里充满了确信的光芒,对人性如此信任让我折服。

真做到了发乎情,基本也就合乎理了。爸爸带娃不论行动上有多么不靠谱,动情了,怎么做都会让孩子觉得更有趣,更愿意有爸爸的陪伴。遗憾的是,大家都在找怎样教育更合理,却很少动真情。

现有的研究都证明爸爸带娃的积极作用是妈妈无法替代的,不同年龄的孩子都需要爸爸的陪伴与关爱,这影响到孩子们是否更有成就、责任和自信,甚至是女儿未来的择偶,精神分析里还有一个著名宿命的论断:酒鬼的女儿会爱上酒鬼,如果不是,她会将他变成酒鬼。

现在越来越多的爸爸加入到照顾孩子、关爱孩子成长的当中,这是一件特别值得高兴的事情,但“猪队友”的称呼着实不怎么好听。如果你是一位妈妈,或许今晚回家,你就可以大大称赞一下你的先生说:“今后有你带娃,我会把心放进你的肚子里。”

作者:吴辉 心理咨询师,讲述咨询室内外的故事,分享遇见真我的心路历程,愿与君同在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zqfxlgzs)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tJlMGwB8g2yegNDaAN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