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说不出口的情绪,正是我的画中之话”|如何换个方式缓解焦虑

2022-04-26     九州心理

原标题:“那些说不出口的情绪,正是我的画中之话”|如何换个方式缓解焦虑

Man is born broken, he lives by mending.

我们生而破碎,用活着来修修补补。

——尤金.奥尼尔

Man is born broken, he lives by mending.

我们生而破碎,用活着来修修补补。

——尤金.奥尼尔

小时候以为,那些必须去医院看的、带来生理上疼痛的才是病。

看了医生,开了药或者做了手术,病就好了。

直到长大后才发现——

比身体上的病痛更甚的是无处不在的焦虑。

因为成年人的世界少不了比较。

刚入职的那段时间里,每当听到亲朋好友提起,谁谁谁年纪轻轻就飞速晋升,或者谁谁现在在名企工作已经买车买房,我总觉得他们在若有若无地挤兑拿着平平工资的我。

兴许,他们真的只是随口聊聊,但我却忍不住去想,自己在这些“别人家的孩子们”当中怎么这么地一无是处。

那段时间里,“我真的不行”变成了口头禅。

别人让我做点什么,我都下意识地拒绝。

因为我感受不到什么事是值得去做的,也不知道要怎么找到对待工作的热情。

就连手机相册里的表情包也是各种喊着“我是废物”的流泪猫猫头。

父母的关心,在那时候的我看来,也是尖锐的刺。

他们刚开口说点什么,我就已经开始烦躁了,甚至朝他们吼叫,等到冷静下来,又是满满的愧疚。

偶尔去参加一次朋友聚会,我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朋友在问我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事,而我很茫然地对TA说,我也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

一开始,我担心自己是不是得了精神类的疾病。

为此,我还咨询了心理医生:

“医生,我总爱胡思乱想。”

“试着放松自己,转移注意力,调整心态。”

“可是我做不到,我没法控制自己不去想那些事。”

“这样吧,你按照这个方子上的药先吃着,尽量控制一下情绪,我们再看看。”

“医生,我总爱胡思乱想。”

“试着放松自己,转移注意力,调整心态。”

“可是我做不到,我没法控制自己不去想那些事。”

“这样吧,你按照这个方子上的药先吃着,尽量控制一下情绪,我们再看看。”

试试”、“尽量”、“再看看”,这些词汇让我意识到:

焦虑并不是一个吃药就能解决的问题。

那一刻我在想:

自己是不是被判了“死刑”?

我是不是可能永远是个病人了?

自己是不是被判了“死刑”?

我是不是可能永远是个病人了?

要是真的“作为一个病人活一辈子”,那么这件事我一定是无法接受的。

同时我也意识到,与焦虑的对垒可能是一场只能靠自己的持久战,因为没有人会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被焦虑纠缠到快要精神崩溃的我,现在要如何拯救自己?

YouTube | "Uncontrollable"

01。

“如你所见,万物皆可焦虑”

“治愈焦虑”似乎是个伪命题。

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百科全书,但大概没有人敢说自己已然阅遍世间各种焦虑的症状,明晰它们的病原病理。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打开朋友圈或者微博,一条条小小的抱怨可能都是焦虑的来源,比如:

上学的时候是这样的:

学霸的脑子vs.我的脑子. jpg

今天老师又念了班长的作文,哎。

老师真的很爱叫他/她回答问题,是不是老师不喜欢我啊?

学霸的脑子vs.我的脑子. jpg

今天老师又念了班长的作文,哎。

老师真的很爱叫他/她回答问题,是不是老师不喜欢我啊?

上班的时候是这样的:

完蛋,今天刚入职就社死了以后怎么办啊

今天公司又新来了几个应届生,感觉自己又老了。

今天开会我是不是说错什么话了?领导会不会误解我的意思了?

完蛋,今天刚入职就社死了以后怎么办啊

今天公司又新来了几个应届生,感觉自己又老了。

今天开会我是不是说错什么话了?领导会不会误解我的意思了?

网上冲浪或者参加聚会的是时候是这样的:

为什么我的好友们人均富婆+名牌大学,只有我什么都不行?

他们一会又要谈起恋爱话题了,可是我还恋爱经验为零怎么办?

大家的生活都步入正轨了,我怎么还没有方向,是不是他们在哪里偷偷补课了?

为什么我的好友们人均富婆+名牌大学,只有我什么都不行?

他们一会又要谈起恋爱话题了,可是我还恋爱经验为零怎么办?

大家的生活都步入正轨了,我怎么还没有方向,是不是他们在哪里偷偷补课了?

谈恋爱的时候是这样的:

爸妈把我生成这样我能怎么办?为什么他们这么好看?我要不要整个容啊。

都是我不够好,他才和我分手。

爸妈把我生成这样我能怎么办?为什么他们这么好看?我要不要整个容啊。

都是我不够好,他才和我分手。

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是这样的:

今天晚饭吃什么?那些昨天都吃过了。

我想一个人,但又不想太孤单。

吾日三省吾身:花呗还了吗?还了吗?还了吗?

今天晚饭吃什么?那些昨天都吃过了。

我想一个人,但又不想太孤单。

吾日三省吾身:花呗还了吗?还了吗?还了吗?

如你所见,万物皆可让你焦虑。

甚至有的时候,焦虑就像数学问题里的排列组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一个要素的变化,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如,你本来只是因为同学结婚不知道穿什么好而焦虑,在瞄见朋友圈里另一个家境比你好的老同学晒出自己为参加婚礼准备的名牌服装,你就又要开始焦虑,是不是要不仅要穿得好看,还得穿得配得上你们这个社交圈。

看,你的焦虑做了加法。

性别,年龄,身高,外貌,种族,环境,天气,甚至微小的时间节点,都影响着焦虑作用在我们身上的最终形态。它是“发生在我们个体内部的一种内化问题( internalizing problems),当我们的意识接触到环境的刺激就会做出不可预测的反馈。

焦虑让我慢慢意识到,不是所有病症都可以被治愈。

有些被大众定义的“不正常”和“另类”可能逐渐变成自己的属性,与我们共生。

YouTube | "Uncontrollable"

02。

“我的画就是我的一切”

焦虑难解的原因之一是,它涉及了我们内心最隐秘的角落,让我们不愿开口诉说。

艺术家明迪·阿尔珀(Mindy Alper)在获得第90届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短片奖的《Heaven is a Traffic Jam on the 405》(中文译名:《天堂大塞车》)中分享了自己的焦虑:

纪录片《天堂大塞车》| 明迪的自白

除了触碰焦虑,与父亲之间的关系也令她痛苦。明迪提到:

爸爸在我的记忆里有时是粉色的,有时是红色的。

我总想成为他最好的孩子,但是这很难。

我不觉得他跟我在一起时是开心的,他总朝我发火。

爸爸在我的记忆里有时是粉色的,有时是红色的。

我总想成为他最好的孩子,但是这很难。

我不觉得他跟我在一起时是开心的,他总朝我发火。

纪录片《天堂大塞车》| 明迪的画

这些焦虑让她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无法说话和分享内心痛苦。

表达能力的缺失不仅仅是明迪内向性格所致,还有年幼的她对是否要将这些痛苦倾诉出来的质疑:

这些情绪要说给母亲听吗?

她会愿意帮助自己吗?

这会给她带来负担吗?

如果最爱、最信任的母亲都无法帮助自己,那自己还有希望变回正常人吗?

如果没有希望了,自己要怎么活下去呢?

这些情绪要说给母亲听吗?

她会愿意帮助自己吗?

这会给她带来负担吗?

如果最爱、最信任的母亲都无法帮助自己,那自己还有希望变回正常人吗?

如果没有希望了,自己要怎么活下去呢?

同时,药物治疗也对她的身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伤。

种种经历让她不得不选择远离人群,自己独处。

纪录片《天堂大塞车》| 明迪的自白

《圣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上帝为你关了一扇门,必定为你开了一扇窗。”

艺术创作便是明迪的这扇窗。

在无法开口与世界进行沟通的时候,她发现绘画成了唯一诉说和渴求爱的方式:

纪录片《天堂大塞车》| 明迪的自白

明迪的许多作品都有关“触碰”——

这个困扰了她整个童年时期的梦魇。她用了很多心思去表现各种这样的“”与“触摸”,好像在控诉那些拦着她、不让她触碰别人的无形之手,也好像通过挥舞的手表现自己想要触碰他人的呐喊之态。

《天堂大塞车》纪录片官网

她将那些无法开口说的情感,比如,她作为“异类”窥探世界的勇气;对曾经一心想讨好父亲的自己的救赎;对其他正常人生活的好奇;想要换一种方式重新和这个世界交谈的愿景,都倾注在自己的创作中,让绘画和雕塑帮她来“”。

看,这就是艺术治疗!它作为一种治疗重度焦虑的手段帮助明迪修补了支离破碎的精神世界。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玛格丽特·南姆伯格(Margaret Naumburg)将艺术治疗定义为“艺术创造过程是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桥梁,艺术可将内心世界投射为视觉现实”。作为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追随者,她建议将艺术作为一种帮助人类认识潜意识手段辅助治疗精神疾病。

谢秋幼《意识障碍:艺术治疗的探索》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玛格丽特·南姆伯格(Margaret Naumburg)将艺术治疗定义为“艺术创造过程是无意识与意识之间的桥梁,艺术可将内心世界投射为视觉现实”。作为弗洛伊德和荣格的追随者,她建议将艺术作为一种帮助人类认识潜意识手段辅助治疗精神疾病。

谢秋幼《意识障碍:艺术治疗的探索》

借助 投射理论,艺术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将无法直接说出口的意识投射在一些艺术创作产物中,比如绘画,雕塑,和音乐。并且,这并不要求被治疗者要像明迪一样拥有专业的艺术创作能力。

大脑偏侧化理论也从“左右脑功能弥补”的角度支持了艺术治疗的科学性。

爱忆全脑 | 左右脑功能图

这一理论主张借助“右脑图像性功能”来弥补“左脑语言性功能”缺失,以帮助经历创伤后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用一种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表达自己。

这正是艺术治疗的好处——

给予患者自由,尊重与人性化的对待方式。

没有人愿意得病,所以大多数人抗拒“病人”这一说法:

“你是个病人。”

“我没有我不是,你才有病。”

“你是个病人。”

“我没有我不是,你才有病。”

但如果这些人被当成只是有点小毛病的正常人,他们反而更愿意去主动改善这些小毛病去变回正常人:

“你没什么大问题,只是有点爱多想。”

“我的好兄dei啊,你可太懂我了。”

“你没什么大问题,只是有点爱多想。”

“我的好兄dei啊,你可太懂我了。”

参与艺术治疗的人往往可以通过随性的创作发泄情感,逐渐忘却自己是“病人”的事实。

慢慢地,他们会开始觉得,自己只是一个平平无奇有着特殊绘画技巧的小天才罢了。

现在,明迪在洛杉矶的一家顶级画廊中担任代理。

艺术治疗让她重新变得强大,以“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的豁达心态逆风翻盘。

纪录片《天堂大塞车》| 明迪正在筹备自己的作品展

03。

“说与不说,其实真的没关系”

现在回到开头的问题:因为焦虑,我们就要永远是个病人了吗?

你可以不是。

焦虑在这个时代是常态。我们每天因为不同的事情焦虑。不同的人也会因为同一件事产生不同形式的焦虑。我们无法阻止外界为我们带来的焦虑根源——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确实“生而破碎”。

焦虑面前众生平等,大家都多少是广义上的“病人”。

打开微博搜索关键词焦虑,或许你会觉得自己“因为焦虑而焦虑”的情绪减少了很多。因为你会发现:

哦,原来大家都跟我一样。

哦,原来大家都跟我一样。

所以你看,焦虑不一定需要靠倾诉才能缓解。

一旦你找到一个让自己好过一点的平衡点,焦虑程度就会有所降低。

而绘画涂鸦正是这样一种另辟蹊径的缓解焦虑的办法。

也许,你跟我有类似的感觉:你会因为某件事情而焦虑,因为你意识到自己被它牵着的鼻子走并且无法掌控它。

绘画涂鸦的好处给你一个机会进行“主动权互换这个契机来自你握起笔的一瞬间。

请想象一下:

空白的纸张是你的王国,而你现在可以通过绘画,把一个困扰你很久的“敌人”禁锢在这张纸上,并且你可以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控诉他的罪行,甚至“审判”他。

这岂不是年度爽文?

这种主动权的转变其实是一种逃离被未知掌控的自信心的体现。

在艺术疗法中,我们通过在意识中追随焦虑源头并投射在绘画创作中,来帮助我们在事件中重塑和梳理脉络,寻找到有机会扭转局面的点,并且以自己的擅长的方式做出应对。

对于有些人来说,开口诉说是他们不擅长的方式。

阿尔贝·加缪在《局外人》中提示道:“最通情达理的方式就是不要勉强自己”。

如果强求以自己不擅长的方式来应对焦虑,不仅达不到想要的效果,还会加剧一些社恐人士的焦虑,造成二次伤害。

所以面对焦虑,说不说其实真的没关系,一起来画张画也是极好的。

来源:灵语国际心理中心

微信号:lingyuguoji_xinli

近期课程 (点击可查看详情)

九州心理2022年度课程表

张沛超&张维扬双导师团体课程第二期广东阳江海陵岛站 (5.2-4)

【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项目招生简章(常年招生)

【社会工作师】人社部、民政部双认证

【中国心理学会认证】少儿心理发展咨询指导师培训

【中国心理学会认证】婚姻家庭咨询指导师培训

【家庭教育指导师·智慧父母培养计划】

水彩风景入门与绘画心理治疗的相关运用(5.8-7.8)

陈灿锐荣格曼陀罗绘画疗法首期线上工作坊(5.14-15)

张海音双相和人格障碍的心理动力学线上直播工作坊( 5.20-22 )

张维扬亲密关系线上直播工作坊(6.4-5)

罗家永全国心理拓展实操高级班(5.20-22成都)

蔡仲淮国际临床催眠师认证系统培训(5.26-29)

张维扬博士觉梦工作坊第三期厦门站 (6.10-12)

陈灿锐荣格曼陀罗绘画疗法连续培训项目 (6.16-19)

金天博士人本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工作坊 (6.24-26)

李晓驷心理咨询技能深化连续培训(8.5-7 贵阳

徐钧自体心理学连续培训项目( 广/深/长 8.5-7 )

邱丽娃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连续培训(8.25-28)

zvika舞动 |身心之恋 系列 (大理8.26-29)

陈伯炜国际潜意识引导OH卡系统培训( 9.10-11 )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668de005578b4f0fd3fd99b6b56ac6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