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独处,但不要太孤单” |如何在独处中疗愈自己

2022-04-28     九州心理

原标题:“我想要独处,但不要太孤单” |如何在独处中疗愈自己

一个人的时候,你是否曾惶恐不安,百事无心,茫无头绪,一心与孤独对抗,渴望逃出孤独?

是否曾深深地陷入自我批判,觉得自己得不到朋友,家人和TA的爱,自己不值得?

是否倍感无聊和空虚,渴望找一个人,或事物来填补自己?

这个时候,所有人都在强调交际,与他人沟通的重要性,好像只有活泼外向才是作为人的 “政治正确”。

然而,一个人其实并没有那么糟,它反而能提供你不断整合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所谓整合,是指人需要在自我觉察和自我探索的过程中,通过对自我的不断学习和认知来重新审视自己,做出更适合其人性本质的选择。

换句话说,整合就是一个人读书听音乐,一个人外出旅行看电影,一个人思考并解决自己的问题。

我们在独处的过程中 “修炼”自己,用自己的声音陪伴自己,与自己对话,最终完成和解。

此时,个人被禁锢的心理和病理能量将会得到松动,开始流淌、减弱或转化。

01

缺乏独处的能力,会伤害自己

一个女孩,因为从小缺乏来自家庭,父母的安全感,导致她从早年生活中建立了负面的内部客体,她变得不信任人,在关系中焦虑。

长大后,她渴望通过恋爱和婚姻来填补。当她和一个男生交往时,因为太害怕失去对方,想建立坚固的关系,她很可能会 “用力过猛”,对对方的一举一动,任何动向都过分关心,时时刻刻都想和男友黏在一起,并且动不动就夺命连环call,总之就是不让对方消失在自己的视线之内。

这样 表达关心的方式不仅让对方感到巨大的压力,还会破坏关系,最终失去了对自己生命以及内心的掌控。

真正的独处,不是关心与别人的关系,而是关心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是自由的,自我启发的。

自由:独处中的自由能让我们抽身于日常琐事,追寻内心的平和。

我们不用顾忌任何人情世故,社交规则与礼节。在这样的状态下,我可以完全放松地做任何想做的事情,睡觉、散步,更好地面对之后的生活与工作。

启发:启发是独处带给我们最大的财富。我们在独处中实现自我察觉与反思,整理思绪,自我探索,自我满足,并且激发创造力。

因此,真正的、完全的内心平和与宁静才是在这尘世间至高无上的恩赐,这是只有在一人孤身独处的时候才可寻觅的。

换句话说,一个人只能与自己达成最完美的和谐。

02

像艺术家一样孤独

人生需要孤独的时光,它一开始可能是困苦的,但并会不让你庸俗。

因为孤独意味着蜕变,而蜕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颗不被打扰的心。

记得以前在上钢琴课的时候,我总是向老师抱怨:

“现在越学越难,音符越来越多,每天要花好几个小时坐在那重复上百上千遍同样的东西,再好听的曲子我都弹麻木了,我觉得太难熬了,我感到很孤独。”

老师坐在一旁,微笑地回答我:

“ 艺术家不就是这样吗?与孤独为伴,专注于每一个音符,每一次音色的处理,感受你弹奏的作品,不断改进的你技术,表达你的情感。”

如今,我没有成为钢琴艺术家,也不搞创作。

但老师当年的一番话让我完全改变了对待学习钢琴的心态。

我发现,我学习钢琴的目的从那时起得到了升华,并为我之后的独处提供了巨大的力量。

以至于,我可以沉下心,认真严肃地对待每一个音符,用心去感受手指与音符的互动,用心去独处。

慢慢地,我发现练钢琴与生活中的独处有着一样的内涵。

独处让我们具备生产力,并构建一个相对自足的世界。

独处让我们变得处事不惊,从容不迫;去伪存真,方向明确;荣辱不惊,内心强大。

03

如何在独处中看见并疗愈自己

美国精神分析家Anthony Storr在著作《孤独:自我的回归》中写道:

“很多人都在强调关系,强调联结,是的,这很重要。但很多时候,人类最深刻、最基本的精神体验,都是发生在内部,是需要借助孤独与独处的。”

但不幸的是,我们对孤独有太多的误解。

“一个人”、“独处”似乎变成了一种羞耻的词汇。

它们代表着 “没人陪”、 “可怜”、“失败”、 “单身狗”。

宫崎骏在 《天空之城》中有一句台词: “我们的孤独就像天空中漂浮的城市,仿佛是一个秘密,却无从述说。”

这座城正是代表着我们最深刻、最基本的内部精神体验,等着我们去探索。

但不幸的是,太多人忽视了这座漂浮的城市。它只会被当成一个无法掌控的困扰,像乌云一样笼罩着我们,而我们却从未探索过它所蕴藏的东西。

那是因为,我们常常陷入一种假性的被动独处,其本质是寂寞。而寂寞会发慌,它代表着我们其实并不能真正的面对自己,与自己相处,最终封闭了自己与自己的对话。

而真正的独处,让我们感受到一种精神饱满,开始自我疗愈

那么,如何在独处中进行自我疗愈?

觉察:有了觉察,你便开启了自我疗愈之路。

独处提供了绝佳的自我觉察的机会。它使你感到安全,不被打扰,自由地与自己对话。

心理学家荣格说过:“你没有觉察到的事,就会变成你的命运。”而觉察的对象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

每次的情绪的起伏,觉察自己在害怕什么,在担心什么。每个情绪的背后,都意味着一些隐藏在你潜意识最深处的恐惧。一旦让的恐惧暴露在觉察的聚光灯下,从内在的疗愈转化,进而改变外在行为,生命的剧情就会开始改变。

接纳:剔除对自己的批判,和那些 “应该”与 “不应该”。

批判自己的情绪、内在恐惧是我们对抗痛苦的本能,以及来自超我(super ego)的冲突。

然而,越多的批判,越无法让恐惧消失。

恐惧就好像一颗向你滚来的石头,你可以让它自然地从你身边过去,但你却试图推住它,并产生反作用力。

或许,恐惧会被你暂时压制,但它不会消失,还会被积累下来,日后在同样的情境中会再次被唤起。最终,在你身上的反作用力越来越大,令你疲惫不堪。

因此,最有效的疗愈是爱,而接纳是一种爱的表现。它意味着:“不管我这样好不好,我接受它本来的样子,接受它确实存在。”

在这个过程中,请对自己说:“我看到自己是一个人,我很没有安全感,我接受自己正处于一个人,没有安全感的状态。 我此时此刻就是这样的样貌。

这并不意味着我在给自己找理由,不愿意改变。我就是一个人呆着,没有安全感,所以我这样是 “应该” 的。

转化:放下旧的模式。

因为习惯避免焦虑,我们会把生活圈在一个舒适圈(comfort zone)。即使我们知道当下自己需要改变,但却没有勇气跳出现在的状态,因为那代表着不确定性,所以我们选择留在旧的痛苦之中,导致恶性循环。

这种情况会给人带来一种非理性的安全感。比方说,有广泛性焦虑症的人,在体验焦虑痛苦的同时,又无法放下焦虑,即使是在没有压力事件发生时,身边任何事情也会成焦虑的来源。通过保持担心任何事情来维持自己的舒适圈,痛并快乐着。

所以,为了这份安全感,我们往往紧抓着一种固定的想法、做法,也因此常常用惯性来过生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常抱怨他们孤独、寂寞、无助,但却没有做任何事情来填补内心的空缺,因为寂寞中的不作为和惶恐情绪已经不知不觉中成为了非理性舒适圈的一部分。

所以,请尝试一下,允许生命发生一些意外,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让它来帮助我们打破惯性,突破旧的模式,这将会有意外的收获。

比如,如果无法忍受一个人,希望伴侣时时刻刻都在身边,不然你会感到非常恐慌。

当你想给TA打电话,质问TA为什么不回消息,为什么这么久才回,或为什么回答总是那么敷衍,请觉察一下自己:

我在担心什么?

这个感觉是从哪里来的?

TA真的是我想的那种人吗?

我对TA是否有某种投射,来自于我的前任的不忠,或是小时候被欺骗的经历?

我在担心什么?

这个感觉是从哪里来的?

TA真的是我想的那种人吗?

我对TA是否有某种投射,来自于我的前任的不忠,或是小时候被欺骗的经历?

接下来,把对自己不完美的接纳带到关系中,你可以温和地向TA表达你的感受及担忧,用心去感知对方的想法或痛楚,并提出你所希望被对待的方式。

不管关系的结局如何,此时,你已经开始了自我治愈之路。

你会发现,你正在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责编 |Jesse

策划 | Allen J esse 晓慧

排版 |不加班小姐

作者简介 / Jesse

灵语2019级精神动力取向心理咨询师培训学员。

来源:灵语国际心理中心

微信号:lingyuguoji_xinli

近期课程 (点击可查看详情)

九州心理2022年度课程表

张沛超&张维扬双导师团体课程第二期广东阳江海陵岛站 (5.2-4)

【心理咨询师】基础培训项目招生简章(常年招生)

【社会工作师】人社部、民政部双认证

【中国心理学会认证】少儿心理发展咨询指导师培训

【中国心理学会认证】婚姻家庭咨询指导师培训

【家庭教育指导师·智慧父母培养计划】

水彩风景入门与绘画心理治疗的相关运用(5.8-7.8)

陈灿锐荣格曼陀罗绘画疗法首期线上工作坊(5.14-15)

张海音双相和人格障碍的心理动力学线上直播工作坊( 5.20-22 )

张维扬亲密关系线上直播工作坊(6.4-5)

罗家永全国心理拓展实操高级班(5.20-22成都)

蔡仲淮国际临床催眠师认证系统培训(5.26-29)

张维扬博士觉梦工作坊第三期厦门站 (6.10-12)

陈灿锐荣格曼陀罗绘画疗法连续培训项目 (6.16-19)

金天博士人本表达性艺术治疗团体工作坊 (6.24-26)

李晓驷心理咨询技能深化连续培训(8.5-7 贵阳

徐钧自体心理学连续培训项目( 广/深/长 8.5-7 )

邱丽娃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连续培训(8.25-28)

zvika舞动 |身心之恋 系列 (大理8.26-29)

陈伯炜国际潜意识引导OH卡系统培训( 9.10-11 )

李仑存在主义团体治疗技术课程初级班(线上11月,线下12月)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1dbb15c57808f8f6dcb607e1779170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