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恩寺,位于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鼓楼北街40号,始建于明成化六年(1470年),时恩寺的大殿,是宣化现存年代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因大殿建筑风格独特,外观古朴庄重,气势宏伟。因此时恩寺有着较高的文物价值。1992年6月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晋升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康熙年的《宣化县志》祠祀志记载:时恩寺在今府署东。清代的府署即民国的县。据调查所知时恩寺原建筑布局南至北依次是山门、天王殿、东西配殿、钟鼓楼和禅房等。大殿为单檐九檩庑殿顶建筑,庑殿顶又叫四阿顶,多为我国早期建筑所采用,因此文物价值较高。
时恩寺大殿面阔五间19.2米,进深三间12米,通高10.3米。斗拱为单翘单昂五踩斗拱,瓦顶为绿琉璃瓦顶。大殿前出单檐六檩卷棚歇山式抱厦,与大殿以勾连搭的形式连结在一起,无斗拱,系清代后加,面阔五间13米,进深三间5米。大殿外观古朴庄重,气势宏伟。
1993年,河北省古建研究所对时恩寺进行测绘时,在大殿明间脊檩上发现创建时题记:"钦差镇守宣府等处,建寺大檀越信官太监乃胜张进总兵官颜彪黄瑄。大明成化六年七月十二日午时建完,清泉、时恩二寺,开山比丘净澄。"这一发现提供了时恩寺确切建造年代、建寺官员及第一代和尚姓名等,并由此推测时恩寺应为土木堡之变(1449年)后,明王朝整顿边防时期在宣化兴建的重要寺院之一,这也就不难解释时恩寺大殿的建筑上保留了许多官式作法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