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茶道,同和居,会贤堂观赏!

2020-07-27     子车香阳

原标题:唐人茶道,同和居,会贤堂观赏!

沿着前海东沿溜达着,一边是依依拂柳,在春风下轻吻人脸,一边是桃花含情带笑粉红色的花瓣在春光中摇曳生辉。这应该是前海最美的时光了!

路旁有一座古色古香的茶馆,最吸引人的是茶馆的窗户,雕刻着花纹的木窗非常敞屋内可以看到太师椅、茶几、茶具、多宝阁等,窗上悬挂着一串串红色的中国结,典雅中多了一份喜气洋洋的氛围。走进茶馆,坐在窗边,一泓平静的湖水近在眼前,波光粼粼水面上偶尔有几只游船经过,悠阑自在。窗外就是前海南沿,响着清脆铃声的三轮车飞驰而过,抱着顽童的大爷大妈有说有笑地遛弯,一手提着鱼竿,一手拎着鱼篓的垂钓者走到水边……坐在窗前看着,好似看戏一般,两边垂下的窗帘犹如剧场的大幕,一幕幕生活剧正活色生香地上演看。

穿着长裙的服务员端上来一杯乌龙柱花茶,白底蓝花的陶瓷三才盖碗,白色晶莹剔透蓝花淡雅端庄。掀开碗盖,一股幽幽的桂花香夹杂着乌龙茶香飘散出来,闭上眼睛好像站在桂花丛中。闻闻碗盖,上面也有淡淡的桂花香味。再看看茶碗里,喝饱水的茶叶一片片绿油油的,茶汤也呈现出淡淡的绿色,轻轻抿一小口,唇齿之间口腔之内都充盈着桂花和乌龙茶的香气。喝着茶,耳边飘着悠扬的古琴曲子,门口的两只鹩哥时而说“你好”,此情此景,令人想到“偷得浮生半日闲”这句话。

服务员过来添水,客人不多,小姑娘不是很忙,闲聊起来,她说:“来我们这里的朋友聊天居多,但其实一个人这么过来坐坐也很好,茶馆安静,抬头就能看到湖水,令人心旷神怡,特别平静!”听了这句话,突然觉得这里不单是茶好了。

走过人潮涌动的荷花市场,经过装饰风格各异的店铺,它们有的大门紧锁,可能酝酿着一场璨的晚宴:有的开门营业,在水边的杨柳下摆放着桌椅,营造出一点小情调。快走到荷花市场的尽头,看到一座码头,各种游船停在水面上,随着水波轻轻地摇荡,起伏有度。在码头的对面有一栋仿古的建筑。门口端坐着两只石狮子,里面一扇垂花拱门,上面悬挂着黑匾,书写着“同和居”三个金色大字,落款为“溥杰”—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弟弟,我国苦名的书法家。

与外面的古朴不同,同和居内部的装饰融合了现代元素。金光闪闪的水晶吊灯、宽敞透亮的橱窗、餐桌中心的郁金香,以及粉红色的餐巾折花……这些让这座开业于清朝道光年间的饭庄充满了活力。但据说,当时这座饭庄并不坐落于此,而是后来才搬迁到这里的其作为京城里较早经营鲁菜的饭庄,曾经是“八大居”之一,现在已被列为“中华老字号”。早在民国初年,同和居的掌柜请来宫廷御膳房师傅来此掌勺,宫廷菜的引入,使得同和名气更大,备受食客追捧。

如今,在同和居依旧能吃到当年御膳房师傅们的拿手菜,如“三不粘”,这道菜已经成为这里的招牌菜。三不粘上来的时候,服务员都会做一番讲解:“这道菜由鸡蛋黄、绿豆粉、白糖等制作而成。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慈禧太后喜欢的一道甜品。它名字的来历是不粘盘、不粘匙。不粘牙,要想达到这个效果,需要大师傅在制作过程中手不离勺锅不离火,搅动三四百次,非常考验火候。”看着盛在圆盘中的三不粘,金黄软糯,用勺了挑一下,果然软塌塌地离开盘子,盘底一点儿也没有粘上,放下去的时候,勺子上也果真没有粘上一点儿。吃到嘴里,软软柔柔,滑润香甜,虽然糯,但不粘牙,很筋道。咀嚼起来毫不费力,甚至有些融化了的感觉,很奇妙,不愧为响当当的招牌菜。

与会贤堂的相遇纯属偶然,在原本的计划中是没有这里的,但从荷花市场走出去,看到马路对面一栋朱红色的木质两层楼。房子虽已破败,但从气势、格局上就能推测出其身世不凡。走到门前,看到“会贤堂”三个大字,原来这就是曾经被称为北京“八大堂”之首的会贤堂。

朱红色的大门,油漆已经剥落,高高的门槛已荡然无存,但旁边及膝的门墩还在圆形的门墩彰显主人曾经文官的身份。门墩已被岁月打磨得发亮,上面的花纹还在只是有的地方已模糊。在门上有四个门簪,每一个上面都镌刻一个字,连起来是“群贤毕至”,由此可见,昔日这座院子里肯定少不了文人墨客。门右手边的墙上挂着一块介绍牌,上面写着这座建筑的介绍。大致为“原是清光绪时礼部侍郎斌儒的私第,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左右,山东济南人在此开设会贤堂饭庄。会贤堂占地近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原有戏台、瓦房,平房10余间。二楼有栏杆可眺望什刹海。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APpjnMBfGB4SiUwB4I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