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医生,捐‘干细胞’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救人!”

2019-07-19   博爱杂志

“您对我孩子的救命恩情,今生实难忘怀……”这是一封干细胞移植患者家属写给李荣强大夫的感谢信。

李荣强是河北省广宗县塘疃乡东贺固村的一名村医,行医20年来,他经常收到患者送的“妙手回春”锦旗和感谢信。但这次的感谢信很特殊,是他用自己身体里的“干细胞”换来的。

2019年4月19日,李荣强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干细胞采集室里躺了4个多小时,254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从他的血液里分离出来被紧急送去救治一个90后男孩。他疲惫而欣慰,又救了一个病人。

1974年出生的李荣强初中毕业后去了邯郸邱县,跟一位老中医学习医术。按照李荣强的计划,学医就是想找个工作,学一年就去广宗县一个工厂里接替退休厂医岗位。然而,在医学的海洋里他越遨游越痴迷,一学就是四年。不过,他从没因错过厂医的岗位而遗憾过。学成后,回到家乡西贺固村当了一名卫生室医生。

悬壶济世20载,他上下求索,引进先进的“绿色疗法”,无论风雨、不分昼夜,随时出诊,造福了上万名患者,也赢得了好口碑。

2015年,李荣强第一次无偿献血。2016年,他捐献血小板时又签下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协议。三年时间,他献血达150多次,累计45000毫升。

去年11月份的一天,正在接诊的李荣强接到河北省血液中心打来电话,说他和一名血液病患者的干细胞配型成功。他有点震惊。作为一个热心公益的医生,他知道签署捐献“干细胞”协议的人很多,但是真正能和患者配型成功的却寥寥无几。这让他感到十分幸运,但随之又陷入了深深的沉默中。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李荣强知道捐献“干细胞”对身体健康不会产生多大影响,但是家人未必会懂。即便同是医生的妻子对这件事也是既不反对也不绝对支持的态度,何况已经古稀之年的老母亲,她能同意吗?

一头是一双对生命充满渴望的眼睛,一头是自己家人的情绪,李荣强矛盾着。

恰在这时,一股力量给了他支撑。他的一双儿女非常支持他。尤其是他上大学的女儿在微信中鼓励他说:“爸爸,从小您就是我心目中的白衣天使,我一直以您为荣。如果您的‘干细胞’能救活一条生命,那么,我爸爸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爸爸!”孩子们的支持坚定了他的信心。

4月18日晚上,妻子辗转反侧,时不时发出轻微的叹息声。他拉过妻子的手安慰:“你也是医生,应该知道捐献‘干细胞’不会出问题的,总不能因为救一个人再牺牲一个人,对吧?”妻子听他这么一说,“噗嗤”一下笑了。她说:“道理我都明白,就是有点担心你。”两人握着手沉默了一会儿。妻子说:“明天你安心去吧,咱妈那儿我替你先瞒着。”李荣强点了点头。

第二天上午,李荣强一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就收到了患者的感谢信。读着这封感谢信,他眼含热泪。整整四个小时采集,他的胳膊已经完全麻木,感觉一阵一阵的眩晕。

李荣强带着鲜红的《捐献造血干细胞荣誉证书》回到家,迎接他的是老母亲劈头盖脸的埋怨。老人家心疼地把他摁在床上休息,一边抹眼泪一边检查他的身体有没有创伤。

那天,一起献血的爱心人士带着补品来看望他,他救治过的患者来了,村民们也来了。大家为李大夫的大爱而感动。这一幕,让老母亲为自己儿子“捐髓”感到无比骄傲。

“我是医生,捐‘干细胞’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救人!”李荣强说。

来源:《博爱》

作者:翟立华(河北省邢台市红十字志愿者)

编辑:李颀

点击下面链接 查看精彩内容

河南小伙自述:我在非洲当酋长

一家人,70年

泪目!儿女的成全 父母的心痛

异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