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茂林
说起清官廉吏,人们大多会想起历朝历代国史所记载的名臣大吏,如公仪休、晏婴、杨震、包拯等,很少提及小官胥吏。然而这些芝麻官中也有不乏廉洁从政,勤政为民的典范。只是对他们事迹仅记载在方志和家谱之中,知晓范围有限。
如今搜集整理他们的清廉、高洁的品行,无疑对当今反腐教育和廉政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要明白芝麻小官身处基层,他直接与百姓打交道,以史为鉴宣扬他们的事迹定会更接地气,更感亲切,更有可仿可学价值。而巢湖历史上就有这样一位七品芝麻官,他的名字叫杨英。
杨英,明朝中期巢县人。《清·康熙巢县志》记载:“杨英,字世奇,任山东沂州判,升广西灌阳知县。清慎自持,所治有声,家无长物,虽妇人女子亦呼‘杨青天’。”
《康熙灌阳县志》记载;“杨英,南京巢县人,由岁贡嘉靖四十一年任”灌阳县令。
在巢湖市半汤《杨氏宗谱》也有两处类似记载,一处是在《齿录谱》,一处是在《列传谱》,两处记载各有侧重,《齿录谱》着重记其任上之事,《列传谱》主要记其退休在家之事,现分别引录如下:
《齿录谱》记载:“英,岁贡生,诰授文林郎,任广西灌阳县令,升神武卫经历,因年八十有余,予告归里,囊无剩物,路遇代巡,赠金三百,随施以造桥。至今广西道上‘杨清官碑’犹存。当时朝议评云:‘一尘不染,清官第一’,皆实录也。公字世奇,享年八十有三。”
《列传谱》记载:“英公,性清刚,明经守礼,不嗜华靡,筮仕灌令,清廉著闻四海。继转经厅。予告荣归林下,蔬食自甘,罗绮不御。朝评云:‘一尘不染,清官第一。’此公实录也夫。”
以上几段文字记载的是不同地方、不同时段的事,皆非全貌,现综合译成现代文字大意是:杨英是明朝中期年间巢县人。他性情清廉刚直,明经守礼,不嗜华靡。以贤才被本地选送为一名岁贡生。所谓“岁贡”,明朝时是由府、州、县每年或每二年从本地生员中选送一到两名品学兼优者进入京师的国子监,即设在首都的国家最高学府读书,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故称“岁贡”。每一两年各地只选一两名,杨英就被选中,可见之优秀。在国子监读书毕业后,被朝廷授予文林郎,即正七品散官,不是实职,可能当时没有空缺或是觉得杨英应该经过一番磨练方可任实职之因。此后任山东沂州判,也就是现山东省临沂市这个地方主官的助手。嘉靖四十一年(1562)朝廷任命他为广西桂林府灌阳县令。在任期间,一贯清正廉洁,家无长物,处事谨慎,政绩卓著,当地妇人女子都叫他“杨青天”,可见其清廉之声传播四海。后提拔升任神武卫经历,“神武卫”是皇帝亲军诸多卫队之一,“经历”就是这支卫队中掌管文案之官,相当于现在所说的秘书或秘书长,负责协助长官(指挥使)管理指挥这支卫队的。直到八十多岁,才退休荣归故里,回归家乡巢县时一无所有。途中恰巧遇到朝廷派出巡视的官员,见他两手空空,甚是清贫,十分敬佩其为官清廉,就赠送三百金给他作为所需盘缠,可是杨英却将这“三百金”转赠给当地百姓用来造桥。这件事百姓深受感动,后来在桥边立碑纪念这位老百姓心目中的“杨清官”,一直到清朝末年,这“杨清官”的碑还尚存。
杨英退休荣归故里后,仍然是粗茶淡饭,布衣一身,绫罗绸缎不进家门,和普通百姓一样。杨英一生清廉的事迹,家乡官民耳闻目濡,都敬佩不已,都为本地出了这样一位清官而欣慰与自豪。其事迹后来被官府载入方志,被家族记入宗谱。所以有了上面这些记载的故事。杨英八十三岁时才安然离世,在当时那个朝代真可谓高寿之高寿了。
据半汤《杨氏家谱》记载,杨英之杨氏家族,原籍江西饶州府,始迁祖杨光裕于明朝初年迁居本地。杨光裕元朝末年做木材生意路过本地,“登牛山,玩湖景,爱山水之胜,有明定鼎,遂隶居焉,自号西湖处士。”此人“质秉敦厚,才达变通,酝酿世德。”传至杨英,已是第五代。其曾孙杨琥,即杨英父亲,也是位有德行者,《杨氏宗谱》记载:“琥,诰赠文林郎。”《雍正巢县志》记载:“诰封经历杨琥以子英赠。”并授“寿官”。寿官是明朝出现一种荣誉官名。条件是既要年寿高迈,又要德行着闻,为乡里所敬服。
追溯杨氏先祖的源流,杨英家族乃是东汉著名清官杨震后裔,其家族堂号为“四知堂”,就是得名于流传千古的“杨震四知拒金的故事”。《后汉书》有载:杨震在转任途中,“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 ’密愧而出。”
杨震后裔的子孙在修谱建祠时,是以 “杨震四知拒金”这个故事取堂号为“四知堂”,意在杨氏子孙万代都要以杨震为榜样,做到清正廉洁。杨英家族就是其中一支。杨英如此廉洁是否与此有着渊源关系呢?我想作为饱读诗书,明经守礼的杨英应该如此吧。
2015年巢湖半汤杨氏续谱建祠庆典时还贴出这样的对联:“杨氏家族建宗祠促进乡村文明,中华盛世修谱牒传承先祖家风。”庆典仪式上,很多杨氏族人发言中都盛赞杨震、杨英两位祖先,并引为自豪,表示世世代代都要继承他们的优秀品质,为国家为人民作出贡献。由此看来,一个有着优秀品质的人对后世影响之大,当今之人,尤其官员,应奉圭臬,留声后世,子孙昌隆,国家兴盛。
最忆是巢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