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喝几口铁观音,这是我们泉州人最常喝的茶。”见我从房间走进院子,坐在凉棚里的民宿主人招呼我坐下。
坐后,茶杯刚端起。“嗵!”一个熟透了的杨桃落在棚顶,吓得我手一哆嗦,差点摔了主人的这杯茶。
是在泉州老城西街上的一家民宿“杨桃公馆”,由一座近代洋楼改造而来。
1
00 西街 | 古早生活
西街
泉州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在这一带,坐落着自唐宋以来众多绚丽多彩的文物胜迹、古街古民居以及附于其间的名贤逸事、民间传说。
在错落有序的街巷子里,当地特有的百年夯土墙间隔着一家家的院落。穿巷时,若是停下仔细找找,还能看到百年前揉进墙体里的碎瓷碎瓦。
从静谧的巷子里来到主街,两侧的小店正热闹着。
肉铺、水果摊、凉茶铺……这条街集结了诸多当地小吃,较有名的是元宵圆和扁食。
泉州的元宵圆,就是江南的汤圆。我在西街上看到的这家老店,只卖花生味和芝麻味的馅料。
每颗圆馅是金属磨具推出来,以保证个个大小一致。每颗馅倒入装着糯米粉的盆中,用手摇盆,让馅在糯米粉里不断地翻滚成团,这也是泉州元宵圆的特别之处。
老街两侧的小店都是一楼矮屋,每家门店各成体系,把摊位都摆到街上,大大咧咧地展示着自家的产品。
碗糕散发着热气,没忍住饥饿与馋意的我买了一块,三两下吞食下肚,细腻的口感抚慰了一整夜的饥饿。
昨晚半夜来吃的扁食店,此刻依然顾客盈门。看着皮薄馅大的扁食,我选择抛弃同伴,坐下点了一碗。老板娘放下手里正在包的扁食,擦了擦手,拿起十五颗早已包好的扁食下锅。
翻滚片刻,专属于我的扁食们被打捞入碗,老板娘撒了一把葱花和虾米,把它们送上了桌。事实证明,只要够馋,刚出锅的扁食也能进嘴。猛吹十几口气,一颗扁食就着汤汁入了嘴,满口鲜美嫩滑。
tips
西街升文老字号扁食店
地址:昇文小学门口
13:00 开元寺 | 佛教+印教
在民宿主人手写的旅游攻略里,第一条路线就是“宗教文化之旅”,这也是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我坐5个半小时动车来这里的原因。
在人类历史中,因为宗教信仰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冲突和战争不胜其数,但是在泉州的大街小巷,几乎全世界的宗教都能觅得踪迹
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天主
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光是短短的一条涂门街,不足100米就有清净寺、佛家寺庙、关帝庙,不同宗教于一地共生共荣。
想想那些宗教战争,就可以明白这种和谐共存宗教文化是多么举世罕见。
所以,泉州被称为“世界宗教博物馆”,有着泉南佛国”之美誉。
沿着西街往东南走,可以走到开元寺,这是每一位来泉州的游客必打卡的地方。它很热门,但若是没有提前做好功课就进去走一趟,很容易忽略它的特别之处。
镇国塔(左)仁寿塔(右)
开元寺是福建内规
最大的佛教寺院,寺中东西两侧各有一仿木构八角五层楼阁式石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其中东塔被列为1994年“中国古塔”邮票四图案之一。
其实,开元寺最令我觉得神奇的地方,在于它独特的多元性。虽然是一个佛教寺院,但开元寺却容纳了佛教和印度教两种文化。
元代印度教的72幅狮身人面青石浮雕和两根古婆罗门教青石柱留存至今,大雄宝殿粱槽间的24尊飞天乐伎,有的手捧文房四宝,有的拨弹琵琶、吹奏洞箫等南音乐器,造型受印度女神和希腊天使以及我国敦煌壁画“飞天”的影响,充分体现了“洋为中用”的智慧,在中国建筑史上罕见。
地址:泉州市鲤城区西街176号
特别推荐 芥子书屋
绕过开元寺对面的照壁,走进拥挤的象峰巷,这里隐藏着当地的文艺地标——芥子书屋,集结了图书、饮品、手工、观影、沙龙等。
最令我惊艳的是书架上的闽南旧书和提线木偶。我淘了一本陆昭环的小说集,里面收录了他的《双镯》。知道这部电影的人,肯定懂得它的意义。
摆放在柜子里的潮州和泉州提线木偶头,都是已经逝世的老艺人手工制作,有些偶头从清代保存至今。
14:30 清净寺 | 伊斯兰教
体现泉州宗教多元性庙宇,不只有开元寺,涂门街上的清净寺也是一个绝佳证明。
创建于北宋的清净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处伊斯兰教建筑,如今只剩下大门楼、奉天坛和明善堂。外行如我不懂宗教文化,也难以理解它在宗教上的意义,但也能分辨出一些建筑风格。
大门楼外观是传统的阿拉伯伊斯兰教建筑形式,但圆形穹顶拱门却有着和中式“藻井”类似的石构图案。
明善堂明明是最中式的砖木结构小三间,却是穆斯林礼拜安拉的场所,正门挂着汉字匾额,两侧小门框顶上又绘着伊斯兰教文字。
站在院内,看着伊斯兰风格与中式风格和谐共处一所,真是奇妙的空间
自宋元时期,居住在泉州的各个民族可自由信仰自己的宗教。
海上丝绸之路为泉州带来了全世界的人,基于海洋文化的包容胸怀,泉州接纳了不同文化在此处交流碰撞,古波斯、阿拉伯、印度和东南亚诸多文化在泉州广泛传播,并与中原文化、古闽越文化交汇交融,相生相长。
在明善堂对面的小树林里,栖息着上千只飞鸟,时不时群群飞起,去奉天坛上空转一圈,再回树林歇着,似乎是在呼喊着人们,不要忘了这座礼拜大殿。
地址:泉州市鲤城区涂门街
15:30关岳庙 | 道教
站在清净寺门口,能隐隐嗅到香火味,来自百米外的关岳庙。庙前旺盛的香火窜起浓厚的灰烟,远远便能看见。
本就听民宿主人说过,泉州人最信任的就是这间关岳庙,生老病死都要来这里问一签。
泉州 |欢喜就好
比烟更惹眼的,是屋顶上装饰精美的木雕、石雕和泥塑,屋脊剪瓷龙雕,造型各异,其间有花
走兽,极尽闽南古建筑的艺术风格。
从讲究留白的江南水乡过来,面对这番精美繁复,也算大开眼界。
庙前香炉燃着熊熊大火,举着长香拜过后,香客们走进主殿,正位左祀关圣帝君,右祀岳武穆王,也是国内少见的祭祀关羽和岳飞于一祠的庙宇。
自古以来,泉州崇尚鬼神为风,供奉之神多数是历代忠义、节烈之士,奉为保护神,称为“境主公”。
灵为尊,不分儒、道、释,也不分神级,共处一堂,同享香火。
祭殿不大,每个进来的人都很静默肃,掷筊声源源不断。殿内布满对联和碑刻,据说都是文物。
就像学校门口总有小卖部,在关帝庙外的巷子里,集结着一批给香客算卦的算命先生。
“不要说话,看走步,知你命。”看到这句话,有那么一瞬间,我忘记怎么走步了。
地址:泉州市鲤城区门街
16:00 文庙 | 儒教+红砖古厝古建筑群
相比于其它庙宇,文庙没有那么多宗教文化,在我看来,这里的主要看点,是布局匀称,建筑优美,造型独特的文庙建筑群。
主体建筑大成殿,是典型的宋代重檐庑殿式结构,这对我来说,并没有新鲜感。但是文庙内外,坐落着多个红砖古厝。
闽南话把房子叫厝,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
在出门前,民宿主人给我画了他老家的古厝,我大致了解了一般红砖厝的布局,他给我念了一句当地话:“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雕梁画栋皇宫式。”
在文庙建筑群,眼前的现实案例充分论证了这句谚语。
红砖红瓦,颜色极尽张扬却彼此和谐。墙面的铺砖也不安于平凡,或者横铺叠垒的红砖间夹着竖立的白色石条,或者每层加一条薄砖,绘上黄黑相间的条纹,或者转个90度,把正方形摆成菱形,细节的造型古朴可爱。
在一座乡贤祠前,老人们闲坐成一排,用地道的闽南语“聊踢”。
地址:泉州市鲤城区中山中路泮宫
吃完当地朋友招待的泉州菜后,我又回到凉棚里,喝上了民宿主人亲手泡的铁观音。
“老板,欢喜就好,是什么意思?”
“泉州人天生乐观,不愿意去争,不愿意为难别人。不管发生什么事,自己开心就好。”
去过那么多,能让我全程愉悦的城市,也就只有泉州了。在我看来,它的迷人之处,在于对差异化的包容和接纳。
【 飨 味 】
洪濑鸡爪:洪濑鸡爪是泉闽南人对洪濑卤味的统称,在西街就有一家分店。抱着体验的心情打包了一盒鸡爪和两条秋刀鱼,鸡爪口味正常,并无惊艳,反倒是秋刀鱼,离开之前特意又回店里,打包了五条带上火车。
地址:泉州市鲤城区新华北路158号
面线糊:味道鲜美,口感爽滑,卖相一般的面线糊简直是抚慰清晨饥肠的神仙食物。
地址:泉州市鲤城区水门巷19号“水门国仔老店”
四果汤:这种街边小可爱,就随便偶遇去吧
撰文|野尘
摄影|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