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天之树,必有其根
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 林少川:
寻根祭祖、慎终追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闽南,形式多样的祭祖中,大规模的祠祭会有哪些鲜为人知的仪式?
由宗族举行的墓祭,祭祀的是谁呢?
寻常家祭中,为什么要上“五味菜”呢?
下面让小编一一为你解答这些问题
祭祀祖先是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在闽南,也是如此。闽南人对祖先崇拜的传统就一直从古延续至今,祭祀成了我们对祖先表达哀思的一种方式,而且在闽南人看来,祭祖是一件很隆重的事情。那么祭祖有哪些形式、会有什么讲究,闽南祭祖又有哪些特色呢?
祠祭
闽南祭祖这项民俗活动形式多样,有祠祭、墓祭以及家祭等多种形式。而在这些仪式中,最为隆重的当属祠祭了。
这场在许氏家庙内举行的祭祖活动就是一次传统的祠祭,2007年,“泉州祭祖民俗”被列为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以石龟许氏这套祭祖仪式为重要的申遗依据。
祠祭又称为族祭,是指全宗族的人集中在祠堂祭祀祖先,这也是一个姓氏宗族中最隆重、最盛大的祭典。
在现场,祭祀人员除了需要披上红色绶带以示郑重外,在正式祭祖开始后,他们还要一一向祖先进献祭品、上香、敬酒等等,而这些环节会在东西两班礼生的帮助下完成的。
祭文,又称为祝辞,是祭祀时用于祷祝的文章,读祭文也就是宣读致祖先的祝辞。许氏春祭祭文内容严恪祖训,沿用的是古体四字文言长歌。
省非遗泉州祭祖民俗活动读祭文生 许火狮:
祭文主要是表达我们对祖宗的尊敬,纪念我们祖先,弘扬祖先的丰功伟绩。
省非遗泉州祭祖民俗活动司仪 许良桓:
东班的职责就是唱词,西班就要“和”。东班唱的一般是对这个祭品比较直白的说法。
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石龟许氏祭祖祭祀的就是石龟许氏的开基始祖许爱。唐朝中和年间,侍御许爱从河南光州固始来到了闽南地区,并在石龟这里定居了下来。石龟许氏自晋江许氏一世祖许爱公开基以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宋代八世时就建有祖祠,泉州一带传衍下来的子孙后人达40多万,遍布300多个村子,移居台湾、东南亚等地更是不计其数。
墓祭
墓祭的规模介于祠祭和家祭之间,也是闽南地区比较常见的一种祭祖形式。
一年一度的墓祭活动是东埯吴氏宗族每一年开春后要做的一件大事,为此他们很早就开始筹备,甚至会将整个过程先预演一遍。
深沪镇东埯社区居民 吴俊人:
这位始祖是从宋朝到现在的,已经有1056年了。
闽南人认为“祠以藏魂,墓以藏骸”,因此除了祠堂,陵墓也是安置祖先的地方,所以也将祖墓看得和祠堂一样重要。在祖墓祭祀,对于整个宗族来说,也是意义非凡的一件大事。
墓祭一般不像祠堂祭祀那么隆重,除了开基祖的墓,会整个大宗族去祭祀外,一般是一个房头(家族分支)、一个房头,一家一家自己去祭祖。供奉的祭品相对来说就比较简单,比较方便,比较好携带的。墓祭还体现一个家族的人丁问题,来参加祭墓的人多不多,来得齐不齐全,通过扫墓就可以看出来。所以以前扫墓这一天家族还会规定分“丁饼”,通过分多少饼出去,来统计人口。
家祭
和其它祭祖的形式相比,家祭就简单多了,它不需要多繁琐的程序。
每年到了清明、春节等传统佳节,闽南一带各户人家就会陆续到各自的祖厝去祭拜祖先。在这种家祭中,主人家会先在家中将供品备好,再放进竹篮中,挑至祖厝,一一摆上八仙桌,再烧香做祭。
一般家祭都是在祖厝举行的。祖厝在闽南地区就是指以前祖先和家族居住过的地方。后来家族发展壮大了,人丁兴旺了,经济条件也好了,祖厝不够容纳这么多支系跟派系,就慢慢发展成祠堂,分出去的各个支系,再建小祠堂,叫小宗。但是各个房头还保留很多的祖厝,祖厝主要是纪念近现代过往的先人。
闽南寻常家祭中的供品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一定是要哪几样菜,但有趣的是,西畲村的村民却将摆上供桌的这些食物叫做“五味菜”,这是为什么呢,五味又是哪五味呢?
在闽南,民间所说的“五碗菜”是“五味菜”的另外一种叫法,但并不是说只要五道菜,而是泛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如今,这里的人们祭祀并不一定是米粉等供品,但是大家还是沿用着“五味菜”这个称呼。“五味菜”的心意,为谁而生?为神明亦为祖先,他们都是人间无法触碰的存在。为了抒发子孙的敬意或虔诚心意,让各种美食有了自己的故事,变得不再简单。这些故事又伴随着时间在改变,但无论菜品好坏、多寡,都在五味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