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界上有两种“坏人”:一种是有病的,一种是被逼的

2019-10-23     聊史补丁

我要强调两种“坏人”:一种是有病的,一种是被逼的。

人性弱点:学坏更容易产生快感

文:罗西

一出门,你就能感受到这个社会满满的扑面而来的恶意。

具体地说,就是觉得“坏人”好多,“坏人”挡道……

本文,我要强调两种“坏人”:一种是有病的,一种是被逼的。

那个打老婆的著名的英语老师,在接受采访时,承认从小缺乏父母关爱、肯定,连“妈妈”“爸爸”,他都叫不出口……

据他的前妻(美国人)说,在机场,他喜欢故意迟到,不登机,广播里一而再喊他的名字,催他登机,他就会感到畸形的满足,甚至有成就感……

这位英语老师居然说,家暴是“文化”,其实是病。

缺爱的心灵是最危险的东西。

很多时候,“坏人”就是病人。

生活里,常见的是一些恶不至罪的“病人”或“小人”:

“一点就着”戾气很重的人,被洗脑的人,内心阴暗见不得你的好的人,为小事而睚眦必报或打小报告的人……

在一个并不完美的社会里,每一个个体都可能是“心理病人”,只不过有人的病征表现得更明显更严重罢了。

有些病人慢慢恶化成了真正的坏人。

从心理学角度看,“心因性坏人”的人格发育相对不成熟,自我价值感低下,很容易犯一些小奸小恶或通过违法违章违常理的来满足、补偿、替代内心的某些缺口、需求、欲望……

​我大学主修的是心理学,关于心理健康,有几条朴素的个人经验与你分享:

易怒的人伤口好得慢;排队时最大的欣慰,不是前面的人越来越少,而是后面的人越来越多……爱脸红的人更易被原谅;变换家具位置可改善心情;适当出糗会让心情更阳光……

最重要的一条提醒:学坏更容易产生快感。

我要说的第二种比较普遍的“坏人”,是坏人的模仿秀,或是被逼的,或是为了自保,或是为了“适应社会”……

一个原本“很乖的”初中生,因为长期被“校霸”欺凌、勒索,为了保护自己,只好跟坏孩子在一起,最后还“以暴抗暴”,持刀刺死伤多人……央视“今日说法”报道这个案件时,当期嘉宾是位犯罪心理学专家,她忧心地说:孩子学坏、犯罪,往往是内心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其实,我们成年人的世界,浩浩荡荡着这类“被逼”的坏人或小人!

即所谓“必要的恶”。

比如领导对司机说:“特权车就要横冲直撞敢闯红灯,不然交警会以为你是假冒的。”

比如大夫说:“收红包就要大胆一点,不收的话,患者就不放心你。”

比如男导演说:“对那些刚入道的漂亮女演员就是要热情一点,你如果不找她床上谈戏,她就可能认为她没戏了。”

你不狠、不坏,就很容易被小看、误会,甚至欺凌。

比较温和的“装坏”,是身上刺青或明哲保身地随大流撒谎……

民间传说里的“兰陵王”本是个英勇善良的少年,因为长得好看,两军对垒时,敌人总是瞧不起这个“花样美男”、小鲜肉。

尽管他冲锋陷阵,还是没有给敌方造成“威慑力”,最后他失败了。

几乎崩溃的的他终于寻到一个新 “面目”,那是用神木刻成的狰狞面具,戴上这面具后,他终于成了敌人闻风丧胆的枭雄。

但是,饮鸩止渴,面具入侵了他的人格,由外到内,入戏太深,他最后转化成了像面具一样残酷无情的暴君。他恨这一切,却已经无法摆脱这一切……

变坏是会上瘾的。

故事的最后,是他的母亲以生命的代价唤醒了他,拯救了他,让他摆脱了这可怕的面具,获得再生。

这仿佛是个时代寓言,多少原本干净温暖的心灵,为了自己“更有力量”,更吓人,不惜戴上邪恶的面具成为“狠角”,最后连本真的心也扭曲了、异化了。

其实,健康、真实、善良,才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有安全感的。

上帝让病人成为坏人就是对其最大的惩罚。

人只有能够发自内心地喜欢自己,才会拥有真正的快乐与自在。

本文经作者黄良其(罗西)授权发布。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OX7-m0BMH2_cNUguRq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