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白血病,大家心里可能就会“咯噔”一下。对于它的恐惧,人们把白血病称之为血癌,它是血液系统的恶性肿瘤,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据有关研究数据显示,15岁以下儿童白血病的发病率在十万分之四左右,也就是说我国每年大约有15000例儿童发生白血病,这当中95%是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仅仅占到3-5%。就在近几个月来,株洲市中心医院儿科也收治了两名白血病患儿,其中一名患儿仅3岁,另一名12岁。
3岁男孩失去母爱,又不幸患上白血病
2019年12月初,株洲市中心医院儿科入住了一名刚满3岁的患儿,旭旭(化名)。虽然母亲早年离他而去,父亲患有抑郁症,但成长路上有了年迈的爷爷、奶奶关爱,旭旭依然是个活泼开朗、机灵聪明的小男孩,是一家人的开心果。但起病半个多月来,无情的病魔让旭旭脸上原本灿烂的面容烟消云散,精神也大不如前。
在外院住院一周,旭旭的骨髓化验提示其可能患有急性白血病,这样的结果让全家人心急如焚、彻夜难眠。为尽快明确诊,家人带着旭旭来到株洲市中心医院儿科进一步检查。一个晴天霹雳,入院后,通过各项检查,旭旭被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对于这个残酷的诊断,儿科的医护人员对旭旭的治疗高度重视,特别为他安排了单间和专门的责任医生和护士,全院大会诊确定精准的治疗方案,并对其生活饮食各方面进行指导,确保他的治疗能顺利进行。
治疗期间,儿科的医护人员还常给旭旭带吃的、送玩具,在他害怕、孤独、伤心时哄他、陪他、抱他,给他带来母亲般的关怀和温暖。在他眼里,儿科的医生护士们已是他的家人,以至于看到医生护士下班要回家时,会抱住她们的腿,舍不得让他们回家。
经过悉心的治疗,旭旭的骨髓完全缓解了,并且诱导化疗结束后的旭旭还长高、长胖了,像以前一样调皮爱笑了,全体儿科人都感到非常欣慰!
12岁男童颈部长肿块,就医查出白血病
2020年1月,12岁的男孩奇奇因为颈部出现了个肿块,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株洲市中心医院儿科副主任易秀英的诊室。在认真了解患儿病史及仔细查体后,易秀英的内心立即闪现一种不详的预感:这孩子得的很可能是个恶性疾病。
为了尽快帮助奇奇确诊,易秀英马上为他联系床位、优先安排入院。入院后,儿科医生立马为奇奇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提示他的白细胞计数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颈部有肿块、双肾有肿块、纵膈还有一个巨大肿块,骨髓结果提示为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可是,让人可怜的不光他得了这个疾病,还有他的身世。奇奇的父母多年前就已离异,他近十几年都不曾与父亲蒙面,成长过程中父爱长期缺席,妈妈迫于生计、长年在外打工,他一直寄养在亲戚家长大。可以想象,他的成长道路上有多少不为人知的艰辛。但是,为什么疾病总是挑这些可怜的孩子下手,让原本不幸的他们更加不幸!
与其在感慨命运的不公,更重要的是尽快采取治疗,阻止疾病继续恶化,挽救他的生命。入院第二天,经过多学科会诊确定治疗方案,儿科医护人员就积极开始对其进行了化疗。
奇奇化疗的道路并不是那么顺利,化疗并发的肿瘤溶解、急性肾功能衰竭、骨髓抑制、反复发热、长期口腔溃疡,让他又比普通人经历了更多的痛苦,性格变得更内向,情绪低落,不言不语,吃药、进食都不愿配合。但是儿科的医护人员并没有放弃他,严密观察他的病情、及时调整治疗,为他做饭菜、送水果、买奶粉,每天关心他、鼓励他,让他树立起了战胜病魔的信心。
欣慰的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奇奇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病情好转了,性格也开朗了,斗志也有了,能很好地配合医护人员治疗了。
医务人员为患儿捐款
白血病的治疗是个持久战,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这两个原本贫困的家庭,在孩子过去两三个月的治疗中,已花费了十多万元,现在家里的经济情况已十分困难。
为了帮助两个家庭渡过难关,日前,儿科的全体医护人员100余人纷纷伸出援手,慷慨解囊,公共卫生管理科的牛家苑老师也奉献了自己的爱心,本次共捐献现金近两万元,为两个孩子带去了春的温暖。
来源:株洲市中心医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HirMXEBrZ4kL1ViR1j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