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人性的修行,是摆脱愚昧,看清世间的本来面目

2019-10-20     国学书舍

道德经:人性的修行,是摆脱愚昧,看清世间的本来面目。

人生如果是一场较量,那么最后的赢家,是能够看清人生的本来面目,用更合理的方式避免灾祸,塑造完美结局之人。

在《道德经》之中,老子说: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善于行动和言谈的人,做事不会留下痕迹,也不会留下漏洞让人指责,善于计数的人不用筹码,善于封闭的人却无法让人打开。

这五善的智慧是合乎大道的,达到了五善的境界,才能行动自如,做事情才能完全合乎自己的预想目的。

这一个智慧不仅适用于军事,而且也适用于生活和处事各个领域。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考虑周密,不光是从事物的单个角度去出发,而是综合不同的层面,找寻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影响。

集思广益,才能避免祸患,让事物达到一个平和和谐的状态。

在《小窗幽记》之中,有这样一句话:

议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任事者身居其中,当绝利害之感。

这句话意思就是说:议论事情的人本身不直接参与事情,应该弄清楚事情的利害得失。办理事情的人本身就处在事情之中,应当放下对于利害得失的顾虑。

古人常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很多人正是因为处在事情当中,而看不清事情的本来面目,陷入人性的愚昧之中。

所以《道德经》之中,就提出“不自以为是”的道理。

凡事以谦虚低调自居,从某一个层面来说,就是为了能够保持谦虚,吸取他人所提的意见,也是我们所看不到的层面的智慧。

这样才能更客观更公正的,去处理一些事情,而不是沉迷于主观的愚昧思维之中,无法自拔。

做事情的时候要从全局去出发,而不是片面的看到单独一个层面。

看问题的时候,能根据所有的条件提供更好的依据,找寻更好的策略,否则疏忽大意,只顾个人立场,就会埋下各种隐患,为自己的将来留下不可逆转的灾祸。

在宋朝时期,契丹人派师者给大宋送来书信,说:“两国之间互相称呼‘大宋’和‘大契丹’,感觉有一些不妥,应该改成‘南朝’‘北朝’。”

皇帝下诏书交给中书省、枢密院,共同商量此事。

很多大臣都说:“不同意就会产生矛盾。”

这个时候梁庄肃却说:“这个事情可以处理,只要说‘宋’是本朝当初承受天命,获得天下的建国之号,而‘契丹’是北朝开创以来的国号,随意更改国号,是不祥的预兆,会带来祸患。”

于是这一件事情便轻易的解决。

后来,契丹人再也没有提起改为南朝和北朝的事情了。

当时辽与北宋南北对峙,虽然双方表面保持一个和谐的局面,但是辽的武力强于宋朝,所以经常提一些无理的要求。

如果严词拒绝,那么就会带来矛盾和问题,如果一味的忍让,也会给自己埋下祸患。

这个时候巧妙的解决,提防事情隐藏祸患,就成了重中之重的智慧。

《道德经》中,老子说: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小的细节也要要注意和考虑,越是小的问题越不可马虎,因为这是对于隐藏祸患的加以制止,否则任其发展,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人生修养,需要一个谨言慎行的心思,除了注重细小的层面,更重要的根源,是去除自己的骄傲气息,才能谦虚谨慎。

曾国藩说:

后辈子弟,全未见过艰苦模样,眼孔大,口气大,呼奴喝婢,习惯自然,骄傲之气入于膏肓而不自觉。

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我家后辈子弟没有经历过艰苦贫困的生活,过于自私清高,口气过硬,形成了习惯,让人忧虑的是他们身上的骄傲之气,自己还未察觉。

就如同我们刚才所说,保持谦虚谨慎的姿态和心性,才能听取他人的意见,避免自己的主观意识陷于愚昧的思想当中,导致言行偏颇。

明白了这一切道理,才能修养一个高尚而又端正的品德,也是一生最重要的精神财富。

文|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以古人文化修身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P8XU6m0BMH2_cNUgl-j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