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惊艳了国人。
佳作频出,类型翻新。
但提到里头的歌舞,能联想到的,似乎还是那些咖喱风味十足的载歌载舞。
热闹欢脱,可总有些让人摸不着头脑。
不过这种老套古板的印象,该在它面前摘下来了——
《印度有嘻哈》
गली बॉय
译名简单粗暴,直接剧透了这是一部有关嘻哈的电影。
由嘻哈巨星纳斯担任制片。
在美国这个嘻哈文化繁荣之地,此片也取得了不错的反响。
烂番茄指数高达95%。
此片最早在柏林电影节上首映。
前不久更被指定,将代表印度角逐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奖。
热血+现实,是它大受欢迎又被寄予厚望的原因。
男主马拉德,是生活在孟买贫民窟的一名大学生。
一家五口挤在一处狭窄破旧的房子里。
明明经济已经相当拮据,当司机的爸爸还是娶了第二房老婆。
他们家是穆斯林。
在印度,伊斯兰教仍然保持着一夫多妻制度。
为了讨年轻鲜嫩的新老婆欢心,父亲连家里唯一的一台电视机都搬到了新房里。
婚礼上,母亲咽下满腔委屈招待宾客,入夜也只能睡在厨房地板上。
家里已经是一团糟,家外也不让人省心。
马拉德的朋友莫因以偷车、贩毒为生。
虽然内心一百个不认同,但自己却也无力干涉。
他还有个女朋友叫萨菲娜,两人小学时就在一起了。
但同为穆斯林,家里禁止女方谈恋爱,两家的经济条件也是贫富悬殊。
因此这么久以来,两人一直谈的是秘密恋情,约个会就跟地下党碰头似的。
生活里的无尽苦闷,马拉德只能用音乐抒发。
他无比热爱嘻哈,每当心中被郁闷堆积,就写成歌词唱出来。
一天,他在学校的音乐节上看到了一个实力超群的嘻哈歌手,MC夏尔。
见识过他的现场演唱后,立马被圈粉。
在脸书上得知夏尔要举办一场地下即兴演唱,马拉德颠颠地就跑去现场追星。
那里人头攒动,气氛火热。
马拉德鼓起勇气和夏尔打了招呼,拿出自己写的词。
还表示如果偶像不嫌弃的话,尽管拿去用。
没想到夏尔却对他说:
“你自己的思想,为什么要靠别人来传达?”
说着就把他推到了台上,给了他一个beat,鼓励他大胆唱出来。
被赶鸭子上架,在人群的催促下,马拉德竟终于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赢得满堂喝彩。
打铁趁热,大受鼓舞的马拉德赶紧又写了一首新歌,在夏尔的帮助下录了下来。
并且传到了网上。
他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Gully Boy”,意为街头男孩。
这个名字,是有来处的。
印度有个说唱组合Gully Boys,曾因为一首献给孟买的赞歌《Mere Gully Mein》而走红。
凭此离开了孟买贫民窟,走向嘻哈圈。
影片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两个主角的人物原型,就是来自于他们。
马拉德把歌曲上传后,并没有立马爆红。
但是吸引了一个女音乐人的注意。
她和马拉德、夏尔达成协议,合作发行歌曲,版权各自一半。
有大佬帮推,效果自然不一样。
马拉德的下一首新歌,直接在网上破了40万浏览量。
走在学校里也能被人认出来。
就在此时,一个更大的机会送上门来。
孟买当地将举办一场嘻哈比赛,赢的人不仅能拿到100万卢比奖金,还能为嘻哈巨星纳斯在孟买开办的演唱会做开场表演。
但难度也摆在眼前,从海选到总决赛,要通过层层选拔。
马拉德和夏尔当然都报名了。
至于他们碰上了哪些波折,最终有没有赢,鱼叔就不再多剧透了。
大家都知道,嘻哈是一种反叛现实、宣泄情绪的音乐。
电影中出现的歌词,也是相当real。
右边有摩天大厦,左边有饿哭的孩子。
有钱是必要,不然怎么使唤我们?
这里的人们睡垃圾堆里,生命垂危。
而你在家里放保险箱专门放钱。
这就体现影片揭示现实的一面了。
它表面上讲述了一个追逐音乐梦想的故事。
实际上是借着主角的遭遇,全面地展开了一幅印度底层人民的浮世绘。
最突出的是极端的父权制。
在马拉德玩嘻哈被发现后,父亲暴跳如雷。
恶狠狠扇他两个耳光还不够,还要把他赶出家门。
永远逆来顺受的母亲终于爆发,可也一样只有挨巴掌的份。
目睹母亲被打,马拉德怒从心边起,上去就把父亲推开,警告他:
“不准你打我妈!”
在印度,父权、夫权都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做丈夫的可以打妻子,做儿子的却不可以维护母亲。
马拉德一还手,奶奶就立马指责儿媳:
“你就是这么教你儿子的?难怪你丈夫带新妻子回家。”
不止穷人家如此,富户也没差。
萨菲娜的自由少得可怜,花一样的年纪,却连和男生说句话都不被允许。
她向家人坦白:
“我也想像其他人一样看电影、听演唱会、涂唇膏。”
这愿望已经足够卑微。
但母亲听完后,还是冲上去狠狠打她:
“你这些肮脏的想法都是从哪儿来的?”
巨大的贫富差距与犯罪问题,也是印度的沉疴顽疾。
被赶出家门的马拉德去找朋友莫因借钱。
到了对方家里却惊讶发现,居然有一帮小孩在制毒。
他生气的对着莫因大喊大叫。
可莫因两句话就让他闭嘴了:
“你要逞英雄,就去抓那些把他们扔到排水沟里的人。”
“至少我供这些孩子吃住,你就少对我说教了。”
印度的流浪儿问题领先世界,每年都有大把的孩子被父母抛弃。
这背后的成因很复杂。
国家人口基数庞大、穷人太多,宗教禁止堕胎,强奸又频发……
那些流落街头的孩子,不是在乞讨,就是被犯罪团伙吸纳。
有的甚至被逼迫卖淫。
贫穷与犯罪缠绕,成了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不止是这些堕入犯罪的人无法改变命运,马拉德作为一个身家清白的人,他的前路照样崎岖。
在印度严格的种姓制度之下,他就是一个“下等人”。
哪怕千辛万苦读到了大学,也依然被认为低人一等。
有一回,马拉德替腿受伤的父亲开了几天出租车。
载了一对有钱夫妇,正在为女儿不肯去哈佛读书而吵架,转而问马拉德:
“你是什么学历?”
马拉德回答后,有钱人立马对女儿开炮:
“你看,现在人人都是大学生,你想和他同一个起点吗?”
完全不在乎马拉德的感受,仿佛他是一个透明人。
马拉德有个有钱舅舅,给了他一个销售的职位。
因为要参加嘻哈比赛,马拉德卑微地想向舅舅请个假。
但有钱舅舅是这么说的:
“你父亲是个司机,记得吗?”
“仆人的儿子还是仆人,这是自然法则。”
什么狗屁的法则,不过是既得利益者对自身阶级的维护罢了。
偏偏他们还要将这套规则,用最冠冕堂皇的方式写下来,欺骗所有在生活中碰了壁的人。
让他们相信,乖乖待在一个笼子里最好,不再尝试挣扎与反抗。
“你在外面闯不出名堂的,还是回老家来吧。”
“当个公务员多好,要不然永远给人打工。”
当整个社会都默认了这种规则,努力反而变成了冒险,追求也变成了痴心妄想。
仅凭出身,就可以解释所有的不公正。
鱼叔知道,有些天花板越来越坚固,有些道路越走越退后。
但电影中有句话说得好:
“谁有资格告诉我我是谁?”
纵使受挫再所难免,纵使不是所有人都能走到最后。
但仍然希望,我们每个人选择的道路,都是基于自己的渴望与判断。
而不是各种成功者的“指点”,过来人的“劝告”。
生活再操蛋,也不要不战而降。
P.S. 继续拉票,助我上生机大榜吧:)
投票方法:在这篇文章标题的右上角或文章结尾右下角,点击“为我投票”,然后点击独立鱼旁边的绿色“投票”按钮就可以了,可以连投10票哦。投票后还可以抽奖哦!投票至10.31截止,每人每天可投10票。助我上榜,就拜托你们啦!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