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情况:
宝宝半夜睡觉时,突然大声尖叫、手脚挥舞,好像遇到了什么可怕事情,有时候我们大声喊他,他也仿佛不认识我们一样,依然自顾自地大喊大叫、甚至推开我们……
遇到这样的场景,爸爸妈妈怎么可能不焦虑呢!
一方面担心宝宝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事情,导致心理阴影,夜里做噩梦
另一方面,更担心宝宝是不是身体上有什么被忽略的病痛不适。
不过呢,好消息是,我们几乎不用过于担心。
睡眠专家韦斯特在她的《韦氏婴幼儿睡眠圣经》一书中,关于这个部分的第一句话就是:
这都是很明显的现象——任何一种都不代表严重的情感困扰或障碍。
今天,我们就来根据婴幼儿夜间醒来的4种情况,做出介绍和分析。
这种现象在婴幼儿阶段更为常见。
因为婴儿的睡眠模式和儿童、成年人都不同,他们的睡眠周期只有45分钟,并且其中有差不多一半的时间都属于浅睡眠。
也就是说,婴儿的睡眠就是非常不踏实、睡不长、容易惊醒的。婴儿需要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学会接觉,度过这些频繁而来的睡眠周期交替期,才能逐渐睡得长、睡得踏实、睡得好。
因此,在睡眠周期交替之时,很多婴儿都会出现哼唧、哭闹、翻身、扭动等情况,有的宝宝表现比较激烈,或者刚好有冷热不舒服、想尿尿、胃肠胀气等情况,就会更加明显,并且有可能彻底醒过来,这时候因为还没睡够,宝宝又困又烦躁,自然就会哭闹不休、难以安抚了。
解决方法:
这种睡眠周期交替之时的苏醒,与噩梦、病痛等都没有关系,就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家长们根据宝宝的睡眠特性,选择观察或者安抚,帮助宝宝度过这个阶段,进入下一个睡眠周期即可。
每个人都会做噩梦,因此不用过于焦虑孩子的噩梦。噩梦是自然发展的一部分,在2~3岁时达到最高点。
噩梦发生的原因:
噩梦为什么让孩子感到害怕?
我们如何缓解宝宝做噩梦?
夜惊是一种最让父母感到可怕,但其实并无大碍的现象。表现为:
孩子突然惊声尖叫、挣扎乱动、出汗、心跳加速、紧闭双眼或睁大眼睛,程度比噩梦更夸张,无论家长怎么呼喊,好像听不见一样不理会、也好像看不见父母。
有的时候还会伴有一定的梦游。
持续时间大约5~15分钟后平息。
往往他们醒后并不记得梦见了什么,也不会产生恐惧感。
夜惊一般发生在入睡后2小时之内。
睡眠专家韦斯特说,夜惊相对少见,大约只有5%的孩子会发生这种情况,其中男孩居多,并且会一直持续到上小学。
如果父母有过夜惊或梦游的历史,孩子发生夜惊现象的比例会更高。
为什么会发生夜惊?
一般认为与压力、作息改变、换环境、生病、快速发育期、白天强刺激过多导致大脑没有充分休息等因素有关。
夜惊发生的频率并不高
为什么夜惊不用太担心?
因为夜惊是发生在非快速眼动阶段,也就是深睡眠期,这时候我们是不会做梦的,因此,孩子并没有什么恐惧感,醒来后也不会记得这件事情。
孩子出现夜惊怎么办?
根据《儿科睡眠问题临床指导:诊断与治疗睡眠问题》一书显示,15%~40%的孩子都至少有过一次梦游,3%~4%的孩子会频繁梦游。
因此,如果孩子出现梦游,不用过于担心。
梦游的表现:
孩子梦游该怎么办?
终于在半夜完成了这篇关于夜醒的文章。
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分不清孩子的噩梦和夜惊,然后往往孩子害怕噩梦,家长担忧的却是夜惊。
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到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