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一个人在30岁的年纪就应该有所成就,如果依然一无所成,那就是太失败了,要么是没有能力,要么是安于现状,不想努力,其实30岁还没有成绩的人,不必怀疑自己,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一样。
1 30岁还一无所成的人,比比皆是
30岁的年纪,还一事无成,很容易产生焦虑,事业受挫、遇到瓶颈期、找不到对象、创业失败、压力太大,这样的人到处都是,30岁有这样的情况也属正常,所以我们不必焦虑。
如今80、90后都已经步入而立之年,但还是有非常多的人,没有什么成就,光是买车买房也只是在少数,而且大部分都还着贷款,对于普通人来说,没房没车没存款都是非常正常的。
甚至还有人欠着外债,还有人要养着有病的父母,无论是在事业还是人生上,有成绩的人非常少。
如果你没有专业的技能和知识,是很难有高收入的,大部分成年人的工资是很低的,月薪不到一万的都很正常,普通的大学生,一个月2000~3000的工资也比比皆是,更何况是那些没有上过大学的人。
已经30甚至30岁以上的人,不是每一个人都上过大学,很多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出身,大部分人走出社会,只是为了生计,而做着不喜欢的工作,或者与专业不相关的工作。
刚步入社会的前几年,不会有什么职业方向,先为了生活再去规划,就算你有自己的想法,你必须服从于现实,不是你想做什么职业就有什么职业,对普通人来说,所谓的工作不是为了什么梦想,而是将就着为了生存。
刚开始几年里都是积累经验和学习的,不可能一下子就有所成就,很多人也频繁地换工作,找不到方向,在30岁的年纪,想要做上管理层,有一定的成绩,那是异想天开。
很多人在30岁之前是不会考虑那么多的,总以为时间还长,可一晃就30岁了,这时候才会更加迷茫,更加焦虑。
其实30岁还一无所成的人,满大街都是,我们没必要给自己设限,认为自己一事无成,怀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的人生,觉得自己的一生就快完了。
2 而立之年,先立身,再立业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业,而是在对社会和自己都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一种自觉的,或者是有相对觉解的意识,一种自我人格独立的意识。
简单来说,就是人格上的独立,而不能理解为“成家立业”,子曰:不知礼,无以立。所谓“三十而立”,应该理解为“三十而知礼”。
我们对“三十而立”,有很多的误解,认为人到了30的年纪就应该成家立业,有所成就。
其实我们应该先有人格的独立,先对自己以及社会有一种自觉性的、独立性的、内在和外在统一的认识,才能够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即所谓先立身再立业。
大多数人在社会上要先奋斗好几年,才能有这种独立的意识,才对人生有一定的规划,就拿普通大学生来说,从毕业到30岁,这6、7年的时间里,都需要不断地历练,才能成长的,从年轻到成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前两三年,大部分人都是为了生活,后几年才能找到职业方向,如果再谈个恋爱,结个婚就耽误了很多时间,在30岁还一事无成的太正常不过了。
3 不抱怨父母,不强迫孩子
很多人到了30或者30以上的年纪,觉得自己一无所获,感觉到迷茫或者焦虑,还会把自己一无所成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的父母,抱怨父母没有给自己提供一个好的环境和资源。
比如自己找不到对象,就抱怨父母不能给自己买房,提供经济条件;比如自己在事业上受挫,又抱怨父母没有让自己读更多的书,抱怨父母出身卑贱,无法提供好的成长环境;甚至有的人也会抱怨父母年纪大,身体不好,拖累了自己。
《沟通的艺术》一书中说:人们评价自己往往比评价别人更为宽容,当别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将问题归咎于对方个人因素,而当自己遭遇不幸时,我们就将问题归咎于外在因素。
我们总是习惯把自己的不够成功归因到一些外在事物上,比如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家庭和环境,又把别人的成功,归因于别人是靠运气、靠背景、靠人脉、靠父母等等。
当我们到了30岁的年纪,还是无法做到有成就,那就更不应该抱怨自己的父母,其实父母和我们是一样的,他们也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我们更应该能够去理解父母,而不是怪罪他们。
也有很多人成了家,生了孩子之后,就对自己没抱有什么期望,觉得自己一生就这样了,然后把自己没有完成的事或者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有过度的期待,总是强迫孩子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按照自己设想的人生轨道去走。
我们不应该过早的自暴自弃,30岁的年纪,只是人生的一半,这个时候更应该努力一些,给孩子创造好的环境,而不是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我们自己都那么辛苦了,为什么还要去抱怨父母,逼迫自己的孩子?
每一个年龄段都有他的苦,我们不应该觉得别人比自己轻松一点,对于自己的家人,更应该给予理解和支持。
罗曼罗兰说,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
我们有空去抱怨,还不如让自己更努力一点。
4 只要找到人生的方向,这时候再努力也不晚
人们总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如果我们在年轻的时候一直在努力,但还是没有成绩,人到中年也不应该放弃自己,不要变成“老大不努力,一生徒伤悲”,不要到老年的时候后悔自己曾经不努力。
30岁的年纪,不算什么,这时候再去考虑人生,再去找到人生规划和方向也不晚,找到了方向再去努力,也一样会有所成就。
其实很多成功人士都已经一大把年纪了,大部分人在30岁才开始有所行动。
马云在30岁的时候还在大学当老师,兼职创业当翻译;马化腾30岁的时候碰上互联网泡沫,到处求人拉投资;万达的王健林在30岁的时候还在在职读书。
我们看到的成功人士在30岁的时候都还寂寂无名,和我们普通人一样,过着普通人的生活,做着普通人的事。
当他们有成就的时候都已经年过半百,有的甚至到了晚年才有所成就。
实力派演员倪大红就是在59岁的时候才凭借热播剧《都挺好》被人们所熟知,在这之前,他一直是一个无名之辈,他在1991年就出道了,在20多年的演艺生涯里,他一直默默无闻的演戏,虽然中间也获得过一些奖项,但并没有大红大紫,直到今年因“苏大强”一角被观众津津乐道。
倪大红也算是晚年才有所成就的,特别是对于一个演员来说,要被观众熟知和认可是非常难的,在他30岁的时候,他才刚刚出道。
著名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是在30岁左右的时候才开始写作;《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到30岁以后才有了创作的打算,在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正式《西游记》的创作,据说吴承恩正式写《西游记》已经是72岁高龄,于82岁离开人世。
不管是30岁还是30岁以后,只要你有自己的目标,想要有所成就,就要懂得去改变,找到了人生的方向,这时候再努力也不晚。
就像一位网友说的:一个人有没有成就不在于年龄,而在于你的性格,性格决定你的未来,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去改变,那么20岁、30岁也都是一样。
对很多人来说,30岁才算是一个转折点,这时候再去规划、转行或者创业才比较现实。
5 无论什么年纪,尽力就好
其实无论我们处在什么年龄阶段,有没有成就,有没有成功,都要正面看待这个问题,不要怀疑自己,也不要总是焦虑不已。
我们都是普通人,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能够同时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只要其中一项做得好,就已经是很不错了。
况且人生总有很多变数,很多人在30岁之前要不断地试错,走了很多弯路,才逐渐看清自己的方向,等到有了目标,已经到了30岁,这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努力过,不辜负自己就行。
最后附上哲学家尼采的一段话:尊敬一事无成的自己,就有改变现实的力量,决不可妄自菲薄,那样只会束缚住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一切从尊敬自己开始,尊敬毫无成就的自己,尊敬一事无成的自己,将自己当人看。改变生活方式,能让你更接近自己的理想,也能让你成为他人学习的榜样,还能大幅拓展自己的潜力,得到达成目标的力量,唯有尊敬自己才能活得更精彩。——《权力意志》。
----END----
作者简介:土生土长的南方姑娘,用朴实的文字写走心的文章,与你一起谈情感谈成长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TZ2x24BMH2_cNUgAGv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