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不仅创立了儒家,而且创立了学术,是诸子百家的带头大哥

2019-09-18     蔡氏意学

首先大家务必知道一个基本事实,就是独立的学术是首先在中国出现的。学术是什么,就是做学问、学习,中国文明自一开始,就是学问式的、学习式的,也是学术式的。

《论语》的开篇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四书》之首是《大学》,更是专门讲如何去学习,即“格物、致知”。荀子专门写了一个《劝学篇》。后来的《三字经》:“人不学,不知义”。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这里的“思”其实就是学,就是“学”的一项重要职能。孔子也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学”、“思”合一。

在中国正式的、职业化的学术,是从孔子时代开始出现,而孔子就是最重要的代表,也可以称之为创始人。现代人一般将孔子称为儒家的创始人,教育的创始人。实质上,孔子还是独立的、职业化的学术的创始人。

这不是说,在孔子之前,中国就没有学问、学术,也是有的,但是并没有正式化、专业化、职业化,是和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没有独立的分离出来,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领域。

中国为什么在孔子的时代出现了学术的独立和职业化,原因有二。第一是文字的普及性应用,二是政治形态的变革。

尽管春秋之前,汉字就已经出现了,但是并没有真正应有于日常生活,而仅仅应用于祭祀的目的、宗教的目的,无论是商朝的甲骨文,还是西周的金文都是如此。甲骨文、金文的文字材料都是敬献给神的祭品,是写给神看的,不是写给人看的,因此非常难懂。因此,春秋之前,是没有书的。没有书,当然就没有读书人。

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此前的祭祀系统崩溃了,原本用于祭祀目的的文字,也开始脱离祭祀,而被应用于日常生活,记录思想、学问。于是书开始出现了。

现在关于书的历史,存在的一个最大误解是,认为在秦朝之前,中国就存在丰富的书籍,我们的经典也都记录在书籍之上,但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对书籍系统进行了根本性的破坏。事实上,直至秦朝,中国并不存在成熟的书籍系统,秦始皇不能背这个锅。尽管在春秋战国时期,文字开始进行世俗化应用,但是,由于战乱频仍,成熟的书籍系统并未形成,导致很多思想内容,很多经典,依然以采用口耳相传的。

中国书籍系统的真正成熟是发生在两汉,两汉经学的主要贡献,就是对以“五经”为中心的经典系统进行文化化、书籍化,即把原本口耳相传的东西文字化、书面化。这也意味着“读书人”这一群体是两汉之后才可能有的。

春秋之后,中国出现学术专业化的,且第一个学术流派是儒家的另一个原因是,政治形态的变化。

中国不仅在春秋时期出现学术的专业化,而且第一个专业化的学术流派是儒家。孔子不仅是儒家的开创者,也是中国学术专业化的开创者,是诸子百家局面开创者,是诸子百家的第一人。

因此,中国的书籍系统成熟,实际就是儒家经典文字化、书面化的成熟,就是《五经》系统的成熟。

为什么中国的学术专业化就是儒家的专业化,就是儒家思想从社会实践中分离,而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原因就在于春秋所发生的“礼崩乐坏”,导致中国的政治形态出现重大变化。

春秋之前,中国的政治形态就是“学术式政治”,也是“儒家式政治”。政治家本身就是儒家学者。政治家执行的过程,就是一个学术过程,研究义理,并依据义理,为老百姓进行评理、断案,对来百姓进行教化、教育。

也就是说,春秋之前,中国的政治形态,是政治和学术一体化的,政治即学术,学术即政治。因此,春秋之前的政治形态,其实也是学术形态。

春秋之后,所发生的“礼崩乐坏”,让政治与学术出现了分离,导致这种分离的是,是政治中被混入了一个新的因素,就是以暴力、武力支撑的强迫专制因素。政治成为集权专制型政治。

集权专制与儒家学术是一对仇敌,将这一因素带进中国政治形态中去的,是法家文化。法家文化出现春秋时期,是通过北方游牧,从西亚的亚述帝国和波斯帝国所传入。

以集权专制为核心要素的法家思想在中国的实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作为一种外来的新文化,为何法家在西方的秦国找到最适合的土壤?原因很简单,因为秦国地处中国之边陲,蛮夷化比较严重。实施上,早期的秦国一直被视为蛮夷,而不属于华夏之列。法家文化从本质上来说,也是蛮夷文化,重利而轻义。东方六国,则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区,尤其是楚国的北部的黄淮平原地区,更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区,与秦国的法家文化的冲突也更严重,因此《史记》中说:“亡秦必楚”。后来的反秦英雄陈胜吴广、刘邦项羽均来自这一文化区域。

从这个意义上说,楚秦之争,实质就是儒法之争,也是中西之争。

依赖法家文化,秦国迅速壮大,意味着法家思想适合秦国,是法家在秦国的成功。但是,秦国统一中国之后,短短十多年,便告崩溃,说明法家思想并不适合中国,是法家在中国的失败。

因此,到了汉武帝时,实施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现代人普遍将此举理解成思想专制,实在是对历史的无知。这里的“百家”,核心就是西来的法家,儒术则是中国固有的传统,中国文化的核心。因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实质内涵,就是抵制法家化,也是抵制西化、蛮夷化,而回归中国固有的文化。因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春秋以来持续遭遇当时西方文化的冲击的中国,所出现的一次伟大的文化回归和复兴。

当政治中混入了以武力为支撑的专制因素后,在中国固有的文化里,就失去了合法性。在专制因素无法吃的消除的情况下,必须引入儒家因素以获得合法性。这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和政治内涵所在。政治与学术再次绑定在一起,再次一体化。不过这次的一体化,已经不是春秋之前的彻底一体化,此时的儒学已经在学术上独立,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行业,是政治+儒学。

在汉武帝之后的中国政治形态而言,是“政治+儒学”式,两者的融合方式,可以用“儒体政用”来描述。这里的“政”就是指专制化的制度,因而是法家的。所以,“儒体政用”就是“儒体法用”。进一步,“儒”是中国固有的,“法”则是西来的。故而,“儒体法用”也是“中体西用”。

对汉以来的中国政治形态,近代以来,出现了一个颇为流行的说法,叫“外儒内法”,或者叫“阳儒阴法”。提出和追捧此类说观点的人,都是对中国文化缺乏真正了解的人。不是“外儒内法”,而是“儒体法用”。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sa5Q20BJleJMoPMVs_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