茨河承恩寺,位于湖北省谷城县,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名"宝严禅寺",明洪武年间重建,天顺元年改名为"承恩寺"。寺坐北朝南,现存天王殿、水陆崇圣殿、和尚殿、钟鼓楼等建筑,是佛教传入江汉平原最重要的宗教场所之一。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寺旁金子山、狮子峰、玉石碑、卧牛池、青丝泉、玉带水、锁凤桥、万斤钟等,素有八景之称,将这座独特罕见的古建筑置诗情画意于恬淡变幻的景色中,使之成为优美的风景点。尚存的钟鼓楼上,悬挂着一座高约八尺、重一万余斤的铜钟,它是哪朝哪代遗物,现尚无考证。但以梵文作装饰的万斤之钟悬于钟笋,令人惊疑不止。
景区看点;万斤铜钟;即钟楼上悬挂的万斤铜钟,此钟以梵文作装饰,制作精细,造型美观。钟高230CM,内径157CM,重约1万余斤,钟体梵文4889字,汉文仅“皇帝万岁万万岁和大明成化十一年”字样。轻击长鸣,方圆十余里可闻。当地人把万斤铜钟称为"万铜钟",此钟为明宪宗下诏铸造,铸于大明成化乙未年(1475年)。
襄王玉碣;即寺前放生池中朱瞻蟮立的龟驮碑。龟是青石琢成,碑以白玉为料,上部浮雕二龙戏珠,线条流畅,形态逼真。碑文为《敕赐大承恩寺记》。朱瞻增系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世孙,仁宗皇帝的第五子、英宗皇帝朱祁镇的叔父。永乐二十二年册封为襄王。正统十四年英宗皇帝北狩被俘。其弟朱祁玉立为皇帝,即代宗。天J顷元年英宗复位,宫内得朱瞻塔上书皇太后恳请英宗复位的奏章,感叹不已,曾两次派太监把襄宪王接人宫中,还恩准把这五朵山作为襄宪王的茔地,并命工部主事刘春监建。
长桥锁风;即横跨寺前人口处的单孔桥,桥旁曾修一祠堂,名"锁风祠",当地人称此桥为"聚气藏风"之桥,故称锁风桥。
牛池夜月;位于寺西,相传隋炀公主骑白牛来此地,牛卧池不起,公主只好在这里结茅为庵。用水洗好了头上癞癣,生出了青丝,后人为纪念这一故事,用汉白玉雕一断角牛塑像放入水池中,取名"卧牛池"。文化大革命中汉白玉牛被填池覆盖。
狮峰烟云;即寺后的山峰,远看状如雄狮伏卧,极为壮观,《承恩寺八景》诗曰:"突兀狮子峰,蜿蜒护梵宫,一声云雄吼,响震大干中。"
龙池丹桂;指的是寺西北角泉水池流出来的泉水,此泉水流量大且甘甜纯净,传说是卧龙在这里喷水。原建有龙王庙,水池边生长一株几百年树龄的古银桂,每逢八月数里飘香,故称:"龙池丹桂"。
金山鹤舞;即寺前的山,山上长满了"岩头青"四季常绿,苍翠幽静,景色宜人,常有仙鹤在此落巢。传说日出时,山上有金子隐约可见,故称:"金山鹤舞"。
玉带神泉;指的是由龙池泉中流出来的水,环寺盘绕。好象是玉带缥缈,故称"玉带神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