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遭遇过套路贷吗?这里教你防范套路贷的实用方法

2019-11-08   樊登年轮学堂

这是年轮故事计划的第125篇原创文章

近日随着时代的发展,借贷平台也越来越便捷化,各种贷款方式层出不穷,例如,贷12万只需要还6万,首次借款1500元不用还等等。

有很多爷爷奶奶为之心动,但是当你心动时,你已经“输”了。

一些人回家看到家门被撬,数名纹身壮汉守在门口。

有的房子被悄悄过户,不让进家门。

甚至有的在警方帮助下回到家中,屋内也空空荡荡,不光财物、收藏品等全部丢失,就连各类证件和家具用品也都被搬空了……

这就是被套路贷款欺骗的生活……

那么何为“套路贷”呢?它是一种新型的犯罪方式,违法人员通常打着小额贷款公司的旗号,以办理民间借贷为幌子,处心积虑地设计一整套陷阱,一旦有人上钩,套路就紧随其后。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非法占有被害人的财产。

南京80岁的施爷爷,就遭遇了套路贷的阴谋。2017年他想拍卖自己收藏的古董,但却交不起拍卖公司需要缴纳的3万元鉴定费,于是便把目光投向了街头张贴的放贷小广告上。

施老先生没能经得住诱惑按照小广告上的信息联系业务员,没想到竟然遇见了刑满释放的放贷人李军,听说施先生有一套房,立刻为施爷爷设下了套路贷陷阱。

他运用拍视频等掩盖方式,让施爷爷写借条,可没想到视频刚拍完,李军就把钱夺走,声称钱要先放在他这里去跟拍卖行联系。然后他借机一步一步,以代办拍卖古董为由,改借条增加金额……

最终,施爷爷不仅一分钱没贷到,借条金额还滚到了60万元。80岁的施爷爷因为年事已高并不能识破套路贷骗局,在犯罪分子的继续忽悠下,他还把自己一套价值140万的房产抵押给了李军 。

照理说,爷爷奶奶们阅历深,更应该识破骗局,但为什么他们被骗的事情仍屡屡发生呢?

小时候,父母谆谆教导我们“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长大后,年迈的父母却轻易相信了他人的“甜言蜜语”。有时候,他们宁可相信喊“叔叔、阿姨”的推销员,也不愿听从亲生子女的劝告。

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孤单,想与人交往,可要么不敢,要么被人嫌弃。于是就被能说会道的骗子钻了空子。

所以,如果爷爷奶奶们的家人能时常对他们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他们的心理防线也不会这般被轻易攻破的。



除了贷滚贷,这些看起来非常诱人的广告还很可能是一个“鱼饵”,让你踏上一条“以贷还贷”的“不归路”。

石家庄的50岁的王先生就成为了一条因一时心动而上了钩的"鱼"。

他从去年11月末首次申请1500元网贷开始,不断借新还旧,3个月时间,他的手机上竟然安装了250个借款APP用来“以贷还贷”,欠款的“坑”也越变越大,至今高达55万元。

如今,他的生活因为200多家网贷公司的集中催款而陷入一片混乱。

“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回2018年11月末,我一定不会去装贷款APP,不去碰那第一笔1500元的借款。”

谈起网贷,如今的王先生后悔莫及,恨不得坐上时光穿梭机回到三个月前以阻止自己酿下的大错。



这不禁让人发问,为什么现在很多套路贷专门针对中老年人呢?

实际上,它们往往是看中了老年人的刚性需求——“健康和养生”。在中老年人健康品、养生品的领域中,充斥着大大小小的骗局和套路,只不过近几年又加上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以骗取老人的房子罢了。

客观地说,其实受骗的施爷爷和王先生都是受到了自己内心一点点贪念的影响,如果不贪图高额的、明显不正常的回报,是不会陷入套路贷陷阱的。

那么大家应该如何擦亮眼睛辨识“套路贷”呢?

第一,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理性借贷,切不可不计后果,盲目借贷。

第二,要选择有贷款资质的正规金融机构贷款,不要轻信没有资质的非正规公司发布的“无利息、无担保、无抵押”等虚假广告宣传。

第三,谨慎申请房贷、车贷、现金贷等贷款,很多套路贷除了需要提供正常的借款数额,姓名、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还会要求提供超出正常收集范围的个人信息,比如微信通讯录,甚至你的手机密码等。因为这样你一旦被认定“违约”,犯罪团伙就会对你的亲朋好友进行骚扰、恐吓进行催收,甚至可能致使受害人家破人亡。

家里的长辈对于套路贷款的戒备心总是不强,作为子女,也应帮助父母建立正确的金钱观,多与父母沟通,让他们慢慢养成遇事主动与子女商量的习惯。同时爷爷奶奶们也要多学习对风险的认知,更好地防骗。

同时,相关的社会机构也可以多多举办中老年维权讲座、提升老年人反诈骗意识。开展法律援助和普法宣传,时刻关心他们的心理变化。

关爱长辈,陪伴家中长辈度过心理转变期,才能让他们有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防套路贷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他是一家人齐心协力的过程。

作者:NightCaroline,文章:云飞扬

声明: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END-

喜欢这篇文章,点个好看,留言评论

点击关注更多好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