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斗门俞氏简史

2019-09-26     南园传媒

俞氏据说来自古俞国,古俞国初在山东梁山一带,后来又迁到夏津附近。俞国很小,没有任何史书记载。清末道光或咸丰年间在此出土了七件晚商铜器(已流落海外),上有铭文“亚俞”、“小臣俞”字样,比如“亚俞父乙卣(yǒu)” “亚俞父辛觯(zhì)”、“小臣俞犀尊”等等。记载了俞国的历史,俞国后来大概是被赵国所灭。

俞国七器之一的小臣俞犀尊,现藏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

俞姓是地域性很强的姓氏,江浙两省俞姓人数占60%,浙江一省就占接近40%。而浙江绍兴斗门是俞氏最集中地。据史料记载,斗门俞氏一世祖为俞庄,生于唐代684年。一直到第五代,都居住于山东青州。第六代俞稠,唐懿宗时进士,出任吴越睦州刺史。长子俞珣,唐僖宗时进士,担任奉议大夫,任期不满,黄巢起义,朝廷动荡,携父隐于新昌五峰坑。至宋代,十五世祖俞梁(1067-1148),宋哲宗元符三年进士,曾任御史中丞、殿中侍御史等职,始迁居绍兴城蕺山南麓筑室定居。至明代,因有俞姓人陆续迁居斗门。

斗门汇头

斗门汇头在直落江和街河的交汇处,玉山脚下,玉山闸之南。据《俞氏宗谱》载,汇头“当万水之汇,居两山之间。潮汐往来,水咸地瘠”。比起其他迁居斗门的家族来,俞家是比较迟的一个,但其发展是迅速的,人丁兴旺,外出为官经商的人不断增加。

俞文葆的祖父开始,俞家便涉入了官场。早在十九世纪初,即鸦片战争之前,俞文保的祖父俞世琦,当年就在京城担任幕僚,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绍兴师爷”。俞世琦的儿子、俞文葆的父亲,也不知是通过什么途径,确实是实现了俞家的梦想,当上了湘潭县令,不过绍兴斗门俞氏一族,只有到了俞文葆手上,才算是基本上挤进了大清王朝的上流社会。

晚晴维新名士陈宝箴之子,国学大师陈寅恪之父陈三立。陈三立是俞明震的姐夫。

1851年,俞文葆中了举人,先是在湖南兴宁和东安当知县,后来还升到了知府。俞文葆有三子一女,长子俞明震,次子俞明观,三子俞明颐,长女俞明诗。俞文葆在湖南数年,颇有名望,因此得以跟湖南名流联姻,曾国藩的孙女曾广珊嫁给了俞文葆的三子俞明颐。长女俞明诗则嫁给了湖南巡抚陈宝箴的儿子陈三立,生下了陈寅恪。

俞明震

俞明震在光绪十六年考中庚寅恩科三甲进士。光绪十八年五月,俞明震授刑部主事。甲午战争爆发后,俞明震奉台湾巡抚唐景嵩奏调,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接替顾肇熙,担任台湾布政使。布政使的座位还没让屁股捂热,大清王朝只能据《马关条约》,将台湾割让与日本。俞明震与唐景嵩、邱逢甲等人不肯交出台湾,他们组织台湾守军坚决抗日,并成立台湾民主国,俞明震出任内务大臣。

因为得不到清朝政府的支持,台湾民主国就败下阵来,俞明震只好匆促离开台湾,回到了湖南,这是俞家跟台湾第一次结下缘份。戊戌变法期间,俞明震积极支持湖南巡抚陈宝箴新政。变法失败后,俞明震被贬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兼附设矿务铁路学堂总办,其实就是校长。

江南水师学堂有个学生,名叫周树人。鲁迅在《朝花夕拾•琐记》一文中回忆他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路学堂读书时情形:“第二年的总办是一个新党,他坐在马车上的时候大抵看着《时务报》,考汉文也自己出题目,和教员出的很不同。这里的总办就是指俞明震,后来俞明震在鲁迅赴日留学时出过大力气。在其它的文章中,鲁迅多次称俞明震是“恪士师”。

熟悉历史的人应该知道曾宪植是谁吧

俞明震的儿子俞大纯是清末与周树人兄弟、蔡元培等一起东渡日本留学的绍兴子弟,后来又去德国留学,归国后任铁道部技正、陇海铁路局副局长。俞大纯的子女中,也多在欧、美留学,只有“三少爷”俞启威(即黄敬)在没出国。俞启威有个前妻叫蓝萍,更有两个非常出名的儿子,黄敬的第二任妻子是绍兴老乡范瑾,范文澜的妹妹。

斗门老桥


俞明颐的小女儿俞大彩,嫁给了一个牛气冲天的人傅斯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后来去了台湾。俞明颐的长子俞大维备受蒋介石重用,蒋经国都给他打过下手。受重用因为他出身世家,又是蒋敬仰的曾文正公的嫡外曾孙。大维的表兄妹曾宝荪、曾约农是蒋夫人的座上常客。1960年5月,蒋经国的女儿蒋孝章和俞大维的长子俞启德在美国结婚。第二年,俞祖声出生,他既是俞大维的长孙,也是蒋经国的长外孙。

斗门历史悠远,为千年古镇,古称陡亹,位于绍兴东北。“斗门”为一种早期的水利设施,随着潮汐涨退而关闭和开启。据陈桥驿先生的观点,认为汉建“斗门”唐建闸。唐贞元初年建玉山斗门闸,玉山斗门便成为绍兴第一座口门大闸,其排洪、灌溉功能直到明嘉靖十六年汤绍恩建应宿闸(老三江闸)才终止,发挥作用达750年之久。80年代初修建新三江闸,现又建成曹娥江口门大闸,斗门闸及应宿闸已成为历史遗迹。斗门大桥所在地是绍兴老城区的河水流向曹娥江的汇合点。

1979年,因泄洪需要,当地开始动工修建斗门大桥。大桥长83米、宽6米,于1982年建成。“建造时,桥一边是山坡,都是人工挖出来的,异常辛苦。”傅儒根说。在谢正光看来,斗门大桥还见证了斗门40年的发展历程。大桥北侧属于老斗门,有上万人口。那时,大桥是当地居民出行的唯一桥梁。“那时,老斗门片区成为市政府‘菜篮子’基地,每天从大桥上驶过的车辆数不胜数。”谢正光说,2000年以后,附近其他新桥逐渐建成,斗门大桥上通行的大货车渐渐少了,但依然是百姓出行的重要通道。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KxlUcG0BJleJMoPM4HN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