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说说《起跑线》这部电影。影片讲述了一对中产阶级夫妇,为了让女儿接受更好的教育,费劲心思要将女儿送进名校的经历。其中所探讨的教育问题也可以说非常符合中国的教育现实,关于为孩子挑学校换学区房甚至伪造证明这些事,我们身边也没少发生。影片还挖出了一个个人人都心知肚明但又趋之若鹜的社会现象:学校,不仅是教书育人的地方,更是阶级壁垒与社交平台。
故事并不复杂,但由表及里,层层推进,从主人公个体,带到周围领居,再带出整个印度社会教育现状,底层乐观,中产焦虑,引人深思。
读这篇文章之前,我想请大家先思考三个问题。(答案可以写在留言区)
1. 我们为什么学习?
2. 学习是什么?
3. 教育的初心是什么?
一、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小时候,班主任经常会站在讲台上与我们声嘶力竭地互动:“你们学习是给我学的吗?”“不是!”“是给你爹娘学的吗?”“不是!”“那是给谁学的?”“自己!”天长日久,成了一套固定模式,记住了“学习”是为了自己,但并不知道为了自己的什么。
电影讲的虽然是发生在印度的“上学难”,但中国父母看了会感觉非常熟悉,片中大量生活细节让中国父母戳心。
那么,我们为什么学习?
细思极恐,对于大部分孩子来说,这恐怕并不是自身可以决定的。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为了增加选择机会?为了提升认知水平?又或者是为了继承家业?还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虚荣心?至于学习的目的,大概在我们出生的时候我们的父母就为我们制定好了吧!
以《起跑线》为例,为了争夺上优质幼儿园的资格,果然拼爹拼妈,哪国都一样。
比如刚开始为了走捷径,米塔怂恿拉吉买了学区房,哇!看到这里我都震惊了,这难道不是中国吗?
害怕孩子输给别的孩子,给孩子报早教班,恨不得孩子文武双全,自己还要接受训练。哇!原来印度家长也这么干。
大部分家长,让孩子学才艺、补课、上名校,好像成了唯一的出路,甚至把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寄托和束缚在孩子身上,孩子们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失去了他们的自由,背负着家长给予的枷锁,留下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他们甚至忽略了孩子在上学过程中真正需要的,即知识的获得,以及快乐成长的权利。
我们身边很多大咖、成功人士,难道都出自名牌大学吗?只有到了好学校,人生才会平步青云,一步登天吗?就影片中来说,真正让我感动的,甚至可以说是孩子接受到的真正的教育,我认为是皮娅在贫民区时学到的真、善、美。
学习,不仅学习知识,更是提高个人修为,增加我们对生活的感受力,从而认知自己,并不断提高自己。让你收获更高的不是那些莫须有的虚名,而是人生境界和品格上的财富,最终拥有优秀的人格。
这才是学习的本真和目的。
二、学习是什么?
“不要让你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我很讨厌这样的观点,功利心太重,这本身就是个错误观念。
影片通过皮娅上学的种种波折,呈现出一个阶级固化甚至从体制上拒绝流动可能性的印度社会。
肆意地将孩子催熟当作炫耀的展品,为了填补自己的焦虑,带着孩子按照自己构建的生活方式去生活,包装上所谓美其名曰“都是为你好”的外表,然后进行集权式的管理。
所谓上层,不过是固执、冷漠、心怀鬼胎的一群有钱人,他们盘踞在那里,随时准备扼杀可能流动上来的“异类”。蛋糕就只有那么大,少一个人分,自己就有可能多分到一点。
在中产阶级看来,上流阶级除了有钱,还必须接受所谓的精英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从内而外完成阶级的蜕变。
于是,教育进入了一个死循环:强者恒强,弱者恒弱。私立学校,研习的是欧美的教材和教育方式;而公办学校里的学生,接受的是传统教育。
学习俨然已经演变成阶级比拼。
试问,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除了阶级比拼,学习,学的到底是什么?
三、教育的初心是什么?
在这里,我认为用大儒张载著名的“横渠四句”来概括再合适不过了。教育初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而影片中的妈妈所认为的公立教育应该是这样的。
那些贫民区的孩子真正有能力有实力却唯独没有机会。
教育初心?
面对印度阶级分化如此严重的国家,在了解了当地的公立校和私校差距如此巨大之后,又有多少父母能坦然地舍弃名校,理智看待教育初心?
所以诙谐也好,无奈也罢,也许每个人生来的起跑线各自不同,但人生是一段马拉松,输赢比的是选手的耐力,那些赢在起跑线上的人,未必是真的人生赢家。
即使没有惊人的财富与背景作为筹码,我们还有价值观可以作为孩子长跑之路的助燃剂。
正如电影所说,育人要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人”。
教育之殇,存在于各个角落,每个人都心知肚明,但现状就是,大多数人还是会争先恐后地一拥而上。
所以结尾处拉吉讲完话并没有引起大家的热烈反响,就那么结束了。
我想,导演也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在教育的问题上,我们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接下来是求变还是维持现状,并不是一部电影、一位演员可以扭转的。
而当下我们能做出的努力就是,尽量减少因为家庭困难不能接受教育,而输在同龄人的起跑线上,让这种遗憾尽可能的少发生。
高质量的教育并不是追求名利或虚有其表的名牌学校,而是塑造更好的教育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