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票对于家长来说是理,对孩子来说,是长大的证明

2019-09-09     淅爸育儿记

铁路部门规定:一名成年人旅客可以免费携带一名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

如果身高不足1.2米的儿童超过一名时,一名儿童免费,其他儿童请购买儿童票。

儿童身高为1.2~1.5米的,请购买儿童票;超过1.5米的,请购买全价座票。

那么有一个很尴尬的情况:孩子处于1.2米的模糊界限中,给不给孩子买票呢?例如脱了鞋子或者压下头发,孩子就低于1.2时。

在重庆开往广州的高铁上,有一位父亲就因为这样的问题和乘警起了冲突,最终被纳入铁路系统黑名单。

在视频中,这位爸爸情绪十分激动,把孩子往量身高的墙上一按,不断地用肢体和语言示意孩子没超过1.2米:“头发去掉!”不需要买票。

一旁的女乘务员反倒心疼其孩子来,让孩子的爸爸注意一些,别弄疼孩子了。

但是情绪激动的父亲,并没有理会乘务员的劝导,更没有察觉到孩子的情绪有些不安,慌乱。

横说竖说都说不过去,这位父亲激动的用手一直剁墙。

手疼不疼不清楚,但是孩子显然越来越害怕。

无论乘警怎么劝导,这位父亲仍然是我行搜素,影响到了列车的正常秩序,也影响了同行的其他乘客。

说到激动时,还对着乘警挽起手袖...

这一切旁边的孩子在看着,年龄尚小的他并没有说话,不知是不敢说,还是已经吓懵了不晓得说什么。

乘警继续劝说,让其情绪平复下来,但孩子的父亲却愈发嚣张,还指着自己的脸污蔑乘警:“你打我啊!”

最终,这位父亲是被几位乘警压离了现场,并按《治安管理处罚法》进行了相应的处罚。

在这个事件中,许多人都在关注铁路部门的“不人性化”,认为孩子的身高处于购票的模糊阶段。

但却鲜少有人注意到,这位父亲用自己的言行给了孩子三次教育:

其一、处于“界限”的时候,可以自私

其二、维护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

其三、给孩子当了一次反面教材:遇事不冷静只会受到伤害

这让我想起了带家里两个孩子去动物园的时候,那个动物园的规定是身高超过1.1米的孩子就需要购票。

当时姐姐CC恰好也是处于这个模糊区,CC很期待地问我:“爸爸,我是不是要买票了?”而售票员笑了笑说:“这次就不用了,下次吧!”

CC悻悻地点了点头,对着售票员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但我感觉到CC好像有点失望。

当时我并不知道CC在期待着什么,出于对她的信任,我给了她门票钱,让她回去找售票员购票,并嘱咐她要礼貌。

拿着钱,她很欢快地、又蹦又跳的就去购票了,拿着票回来时还一直揣得紧紧的。

我问她:“这张票很漂亮吗?”

CC说:“不是,我和你们一样要买票啦!只有大人才要买票,我现在是大人了!”

那一刻我才明白她在想什么,也充分发挥她这点兴致,我告诉她:“大人就要守规矩讲安全了,接下来我们就给你照顾了。”

一路下来,变成了她“管着”我们,也很好地约束了自己的行为。

一张票,对于我们成人来说是一份支出,大多数人都能支付得起,但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个“身份证明”,一份认可。

孩子天生就会在家庭中寻找自己的定位,他们潜意识中希望获得父母的尊重,希望展示自己的能力,希望能把自己独立的一面展现出来。

他们总是在学习大人的生活点滴,最后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独立的大人。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IpKGFW0BJleJMoPMdvc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