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迭尔文化现象的背后:百年风流,孤独求败

2019-07-29   吃文学

如果要讲“马迭尔”的故事,我们应该让时间回溯到1906年,从一个宾馆开始说起。

01、马迭尔宾馆——一个好不容易定下来的名字

那时候,正值民国。有着“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哈尔滨,恰是一派华丽璀璨的景象。

中央大街上,尽是鳞次栉比的美式、欧式建筑。

在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哥特式、罗马式、拜占庭式、巴洛特式的奇特建筑中,一座格外醒目的红色三层楼,任谁都忍不住想要多看它几眼。

它的造型或许算不上独特,但是精巧的阳台和百变的外窗,无不透露出细节处的讲究。

这种复古与时尚相融合的街头建筑,颇适合充当经典电影桥段里的背景。

如果此刻有一位风姿绰约的佳人,正站在阳台上,漫不经心的四顾张望,没准儿这将是一段爱情的开始。

这位佳人必得是上流社会的名媛,因为出入马迭尔宾馆的各类人群,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是社会各界名流中的名流。

当然如今的马迭尔宾馆早已经不再设限,但是二、三层客房门上的铜牌,那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宋庆龄、胡适、沈钧儒、郭沫若、马寅初、茅盾......无论如何也无法掩盖它曾经作为名流打卡聚集地的真相。

如此想来,发生在马迭尔宾馆的往事,肯定比它的建筑主体更有爆点。

这其中最有意思的还要属给宾馆定名一事,尽管宾馆建成是在1906年,但是它真正开始对外营业是在1913年。

当时宾馆的创始人名为约瑟·加斯普,是俄籍犹太人,因此他用俄文给宾馆定了名。至于“马迭尔”一词,是汉译的结果。

也许加斯普起初创建宾馆,是为了通过其商业用途来盈利。但是仍不可否认,他日后为此付出的代价,要远远高于丰沛的收益。

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东北陷入炮火纷飞里。加斯普生怕财产受损,干脆入了法国籍,随后宾馆的名字也随之改换成法文。

1946年哈尔滨解放后,马迭尔被用作各种政治会议的中心。

直到哈尔滨政府接管了马迭尔,原先的法文名字又被相继改作:哈尔滨市政府招待所、哈尔滨旅社、哈尔滨市革委会第二招待所以及哈尔滨宾馆。

最后,1987年1月1日,又重新恢复成英文拼写下的马迭尔宾馆。

尽管名字叫法不同,所履行的社会职能不同,但这丝毫不影响它始终作为社会人士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国际联盟”调查团就入住于此。而“国联”之所以来华,正是应国民政府邀约,前来遏制、制裁日本的恶行。

已经获知此事,并有所防备的日本特务机关,在马迭尔宾馆内外插入多名密探,企图借此来阻止国人和调查团接触,最终的结果显然是以特务机关的失败收场。

咽不下这口气的特务们,为了发泄怒火,索性将一切罪责归咎于宾馆老板加斯普。

他们杀了加斯普的儿子作为复仇的手段,如此丧心病狂的做法,让马迭尔宾馆在黑暗时期,沦为血腥与暴力的战场。

除了被负能量笼罩,马迭尔宾馆也是新中国成立的见证者。

1948年,众多民主人士接连到此,参与“关于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的座谈会。

经过多番讨论,最后决定将筹备新政协活动的地址,暂定在哈尔滨。

我们至今仍可想见,各界人士进入宾馆后,眼见富丽堂皇的大厅,情不自禁的表达着对它的赞美。

他们围坐桌前觥筹交错,走出宾馆后内心无比喜悦,因为不久后即将迎来新中国的成立。

而他们和马迭尔宾馆一样,是这一消息最早的见证者。

或许如今裹挟在众多高大建筑中的马迭尔,已经不复当年辉煌。但是在曾经跌宕起伏的年代里,它的唯一性无法复制。

因此于今日而言,它更像一个连接历史和现代的符号,透过它,一些未知将从历史的掩埋下显现出来,一座宾馆的价值能发挥至此,在今天看来很不可思议。

在它的用途广泛之外,新潮的建筑造型也反映出建造者超前的设计眼光。

正因这种古典交织时尚的设计格局,才使得它历经百年仍不过时,同时又有历史沉淀下的厚重感。

今天我们再看马迭尔宾馆,并不会觉得它和整座城市搭配起来格格不入。

它虽然外型上是中式的长方形结构,但是细节处又点缀着西式风格。

正是这种多元化的设计理念,为它得以免遭被淘汰的命运。

02、马迭尔冰棍——不吃一根,不夏天

熟悉马迭尔一词的朋友想必知道,马迭尔不只有宾馆,或者说马迭尔不只是宾馆至今仍受欢迎,它还有一系列文化品牌,同样圈粉无数。

总得来说,马迭尔其实是一个概括性含义,本意是摩登的、时髦的。

如果细分下来,除了上面讲的宾馆之外,还包括冷饮、旅游、餐厅等文化产业,也都是它的强势项目。

其中最为我们喜爱的,莫过于马迭尔冰棍。

从最初的手工制作,到现今的工业化生产,这根冰棍是多少人盛夏里的梦中情人。

既然过去有种说法是:没吃过马迭尔冰棍,等于没来过哈尔滨。

那么现在应该改作:没吃过马迭尔冰棍,无疑是夏天留下的遗憾。

因为如今马迭尔冰棍并不只在哈尔滨才有,畅销全国的它已经成为无数人舌尖上的美好。

简单的外包装让它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但是接下来入口即化、甜而不腻的感觉,将让你的味蕾离不开它。

正所谓好吃自有其道理,特别是像马迭尔这种经过时间考验的冰棍,说它好吃,绝不是一种偶然。

其实它的受欢迎秘诀很简单,无外乎是用料实在,不加添加剂、膨化剂,因而进入我们口中的味道,就是原料本身的味道。

正因如此,它最经典的原味款,那股浓浓的奶味才令我们欲罢不能。

从创建品牌至今,马迭尔冰棍从未上过黑名单。它留给我们的固定印象里,无论何时都会有两个字:放心。

它的原材料很有保障,简单的说,就是我们能吃出相对应的口味。

除了味道出色,冰棍本身的口感也很人性化。在与舌头和嘴唇接触时,绵软又甜腻。

正是基于口感+口味形成的口碑效应,使得马迭尔冰棍的KOL遍布全国。

它带着沾染过百年历史的怀旧风情,一次次唤醒人们的童年记忆。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前两点,也就是口味和口感的真实程度所占的比重。

所以马迭尔冰棍能够风靡全国,并不只是依靠营销手段,它也是被人们一口一口吃出来的结果。

03、马迭尔餐厅——老饕们的天堂

同样被吃出来的文化品牌,还有马迭尔餐厅在各位老饕心里至高无上的地位。

这里的每样食材,都是原始味道的最大化体现,因而酸、甜、辣、咸皆口味纯正。

如今人们可选择的美食越来越多,对口感的要求逐渐增高。

既如此,与时俱进的马迭尔餐厅,当然不会选择吃老本。它也在不断增添新种类,同时一切新品以味道正宗为前提。

尽管年代久远,但是餐厅内部的装潢至今看来,仍旧是体面又讲究。

无论是墙壁上作为装饰的精美壁画,还是廊柱上雕刻的细致纹理,在用餐之前,首先给顾客一种高雅的氛围,这种体验在现今或许很常见,甚至于很多餐厅比马迭尔还要贵气。

但是在当年,能做到的餐厅寥寥无几。

无论是宾馆、餐厅还是冰棍,或是其它马迭尔系列,无一不是质量的保证。

它所打造的文化品牌,之所以能够席卷全国,和这几个原因分不开:

品牌在创建之初,已具有前瞻性眼光。产品的设计理念并不只是局限于当下,而是采用元素多样化的原则。

在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过程中,不盲目追新或破旧,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精准把握人们的需求,让一切体验更为人性化。

对自身的优势有明确认知,将优势发挥至最大。

既然马迭尔能够成为一种文化现象,除了以上几点,也少不了针对某个品牌,在细节处的深化。

当我们在享受的过程中,如果能够想到所消费的其实是积淀深厚的马迭尔文化,可能你将会有种物超所值的自豪感。

而这种感觉在马迭尔本身,或许是一种百年来,无人能懂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