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音阁,简称大阁。位于辽宁省北镇市城西郊,始建于辽代,明称清安寺,清初改为"大观音寺"。为了区别于白云关上的观音阁,遂改称大观音阁,俗名大阁。
庙分前后两殿,均为硬山式小木结构,正殿塑有佛祖释迦牟尼像,东侧为观世音菩萨像。壁上绘有"佛祖成佛"、"一苇渡江"、"三顾茅芦"壁画;门前悬有"大雄宝殿"木匾。殿前有两株几百年前的古柏,东柏粗壮叶色深只开花不结果,西柏苗条叶色浅淡开花后能结果,人称"凤凰柏"。前殿塑有弥勒、四大天王和韦陀菩萨像。东西有配殿6间东殿,内有乾隆御笔心经石刻镶嵌在墙上。与大殿同排还有僧房8间。观音阁周围景点繁多,望仙亭、旷观亭、观艺亭、碑廊、耶律楚材读书堂等古建筑规模宏大、金碧辉煌;鹰龟夺宝、龟兔赛跑、三星闲奕、群蛇戏水等奇石惟妙惟肖;飞瀑清泉、铁索天梯、白云雄关、桃花古洞景观奇特,令人神往。
观音阁南25米,有个依山临渊的天然石洞,洞宽10米,深6米,高约3米,原有古佛1尊,佛身变化能测阴晴,晴时古佛为灰色,雨时古佛变黑色。古佛在文革时被毁;现重塑有阿弥陀佛和药光师佛两尊古佛。观音阁南200米有菩萨殿3间,中间塑观世音菩萨,南为文殊菩萨,北为普贤菩萨。北庙背东面西,原为"土谷祠",年久失修,庙迹无存,1991年重修殿宇,1996年春塑上菩萨像,圈好院墙,并增修僧房1间,庙墙外南侧有两幢高4米、四面各宽1米的方石碑,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上刻《重修大观音阁碑记》和修庙献款人姓名约8000人,号称万人碑。观音阁西200米有悬岩斜覆而成的石棚,东西长42米,底宽10米,最高和20多米,可容五、六百人,从下向上登70级石蹬即可达棚内。东侧庙殿长15米,宽5米,塑有昆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十八罗汉像。西侧为胡仙堂。观音阁西悬崖顶部有"老爷阁"及"望海寺"为观音阁分院。
观音阁原有正殿三楹,东西配殿各两楹,前殿三楹,东西廊各三楹,山门一楹。石狮一对,石碑四甬,铁鼎一尊,铜钟一座,五块横匾,巨石一块,古松两株。
景区看点;玉女洗头这尊石雕是满族姑娘也是满族祖先的形象,太宗皇太极继承皇位后,把女真族改成满族人,后来称满族。此像是根据乾隆皇帝《圣水盆》一诗的诗意而做。那么为什么满族要塑女子像呢?传说在长白山附近有一座天池,一天一家三姐妹在此洗浴,正洗得尽兴时,两只喜鹊从天而降,叨来两颗红豆扔在三姐妹衣服边,三姐妹上岸时最小的妹妹吃了其中一颗,不久后怀孕生子,以后子子孙孙不断繁衍,就形成了后来的满族部落,由于女真族的祖先是个圣洁女子,未受孕而吃豆得子,因此在满族中一直沿袭着女人守贞洁的传统,石雕旁的《圣水盆》诗是清乾隆皇帝到医巫闾山巡游时梦一仙女在圣水盆中沐浴,有感而发写下的诗。此御笔诗碑至今镶嵌在医巫闾山石壁上。
李成梁总兵府石狮子;此对石狮子高2·4米,长1·2米宽0·9米,原是明万历年间镇守辽东总兵李成梁总兵府门前的石狮子(李成梁是明代镇守辽东总兵官,曾在北镇驻守多年,这对石狮子是他总兵府门前的石狮子),雕工精细,神态威严,使人见之有一种敬畏之感。细观此狮,雄雌相对,昂首挺胸,前肢直立,后腿弯曲、头发卷毛、两目突出、隆鼻阔口,肌肉强健、庄严浑厚、狮凶而妩媚,威武而敏捷、造型生动、炯炯有神。汉代以后由于佛教的推崇,狮子成了高贵的护法灵兽,人们把它当作威武祥瑞的动物来崇拜。取其威武吉祥之意,用之保护门户,明代以后,许多宫殿府第、寺院、普通住宅都用石狮守门,以显示尊贵、肃穆、炫耀豪华,而成为古代建筑中不可缺少的装饰,一般雄狮脚下踩着一绣球,俗称狮子滚绣球“它像征着权力永不衰竭之意,狮子口作45度角的对视状,象征着和平和快乐的意思。”狮子头上雕刻的疙瘩也有规定:一品官员府第门前的狮子头上正面左右有十三个卷毛疙瘩,俗称十三太保官员的品级低一级就少一个,七品以下官员门前不准陈设狮子。
乾隆御笔;前面功德门上刻有"医巫闾山"四个大字,是根据乾隆诗文墨迹而临摹。医巫闾山是蒙古族语言东胡语的译音,秦始皇执政时,在北方修长城,医巫闾山位于长城以东,属东胡族居住地,被东胡族人管辖,东胡语"医克敖拉"翻译成汉语就是"大"的意思"。后来,东胡族被蒙古族取代,"医克敖拉"就变成了蒙古语“医巫闾山”,医巫闾山的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进入景区,环顾四周,游客便可观赏到医巫闾山自然景观的奇特,用金代文学家蔡所作《医巫闾》诗中的“崩崖暗谷森林树,萧寺门横入山路,谁道营丘笔有神,只得峰峦两三处”来形容医巫闾山的景观奇特,是最恰当不过的。诗中的“营丘”指我国古代画家李成。其善画烟云变幻、水石幽涧、山川险易、树木萧森,被称为古今第一。蔡认为连古代名画家营丘的笔也不能把它的奇景全部描绘出来,可见我们医巫闾山观音阁历史上在文人骚客心目中的地位。
鹰龟夺宝石;站在圣水桥上向东北方眺望,有一奇特的自然景观,人称鹰龟夺宝石。只见前面一块巨石犹如一头乌龟昂头眺望渤海,它的背上驮块宝石,后面一只鹰在紧追不放,意在夺宝,实为大自然的天工巧构。
圣水桥;此桥为独孔桥,因医巫闾山大石棚内圣水盆中的泉水流经山间形成小溪穿过此桥注入玉泉湖中,而称此桥为"圣水桥"。
石凹;由圣水桥直至大石棚,路的两侧有很多石凹,是满清王朝为我们留下的遗迹,是清帝来医巫闾山巡游时插旗杆所用,当时旌旗飘展,声势浩大,象征封建皇帝的威仪。也有专家考证,此石凹用来插木杆搭凉棚,清帝来医巫闾山巡游,凉棚从山下搭到山顶。
万人碑;碑为黄色沉积砂岩制成,现立于菩萨殿东墙一侧,高4米,四面各宽均为1米。建于清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名为《重修大观音阁碑记》,记有广宁县乡绅市民维修大阁捐款人姓名和银两数目,共有8000余人,号称"万人",故名"万人碑"。又因是为修庙而捐款,所以又叫"功德碑"。据说:万人碑上的人名,很少有人查准过,只有最聪明的人,才能查得既快又准,所以游客来此碑下,都要亲自查看一番,争当一个最聪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