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芳古镇,位于河北省霸州市境内,始建于2400年前的春秋末期,原为水乡,始称堤头村,后称武平亭、渭城,宋时定名为胜芳,取意“胜水荷香,万古流芳”。古时的胜芳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水旱码头,“水则帆樯林立,陆则车马喧阗”,客商云集、风景秀丽、交通便捷。清朝时被列为直隶六大重镇之一。2007年被授予中国商贸名城称号、2008年被命名为河北省历史文化名镇。
古时的胜芳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水旱码头,“水则帆樯林立,陆则车马喧阗”,商贾云集、风景秀丽,相传乾隆皇帝曾三次亲临东淀,留下“南游苏杭,北游胜芳”的美誉。与其他地区相比,胜芳虽然不具备自然资源优势,但胜芳自古就有经商务工传统,有着浓厚的创业文化和民风,俗语说:“男摸鱼、女织席,挑着担子做生意”。冀中平原最早的金融业、津西最早的邮政业等都诞生于胜芳。天津作为我国北方重要的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受其影响,胜芳也有着浓厚的商业氛围,素有“小天津卫”之称,因为胜芳当时特殊的地理位置,通畅顺达的水陆交通,成为沟通京津保的商品交易转运集散地,胜芳人投资意识强,精于商贾,善于理财的传统秉性和内在潜质一直延续至今。
景区看点;戏楼,即“九成楼”,约建于清乾隆年间,咸丰年间重修。戏楼座南朝北,清制大式建筑结构,歇山大屋顶,屋顶四角有跑兽,左右前檐飞翅为翼,东西檐脊上刻有十尊栩栩如生的鸟兽造型,两边檐角各悬一铜铃,正面两根明柱支撑,檐板绘以花纹图案,画工精细。戏台高一米半左右,周围镶以汉白玉条石,中间以木制屏风分隔前后台。木屏两侧设有“出将”、“入相”二门。戏楼正中悬一竖匾,上书“九成楼”楷体大字,为清代刘标所书。“九成”者,谓之“九重”言其高。
牌坊;大约建于十七世纪(明末清初),坐落在关帝庙门前,是一座独具特色的四柱飞檐木结构建筑。每根柱下部有四块抱柱石,以两道铁箍将柱子包起来,抱柱石镶在石基之中。牌坊高六米,上方枋心有一块匾,北面为“人伦之至”,南面为“护国庇民”,上面还有一竖额向南,蓝地金框金字为“武庙”。顶部的两层飞檐,均为凹槽式木块咬合而成,无钉无榫,前后左右向外伸出四尺有余,至飞檐处足有六尺之多,这个大帽子却以四棵直径半米的柱子撑起,而没有斜戗,给人一种头重脚轻,摇摇欲坠的感觉。
文昌阁;坐落在胜芳镇的东南部,地势突直,面向西北,如果把胜芳的地形比作一把折扇,文昌阁即是扇轴,展开的扇面部分就是居民住宅的分布。相传文昌阁始建于明朝正德十四年,即公元1519年。文昌阁高三层四方形,高悬匾额两块,竖额“魁星楼”,横匾“文昌阁”。巍然屹立,甚是壮观,主体建筑高达三丈三尺,暗喻三十三层天。
胜芳博物馆占地面积820平米。一层布展面积800平米,中央展厅一大型的水乡古镇沙盘陈设其中,古老的商业文化、古镇依水而居的建筑形格,配合水乡迤俪外景,烘托出一幅立体的充满活力的"清明上河图"。
博物馆一层展区主要以胜芳地区出土和现存的文物、资料为基本素材,以历史脉络为主线,通过模型、微缩景观、人物雕像、绘画、图片、图表、文字等,展现胜芳独具特色的水乡文化、自然风光和当年胜芳人捕鱼捉虾、勤事农耕的生活场景。博物馆二层布展面积700平米,通过"古镇一条街"的形式展示当年胜芳林立的店铺、繁华的市景和多元的贸易文化,以及街镇的民风、民俗、民情。通过雕塑复原、场景再现、照片、实物和影像形式,力求多角度、全方位地表现昔日古镇胜芳的繁华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