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的生活总是着急忙慌。
社会把人的棱角磨平,同时也磨没了耐心。
有多少人一边羡慕地唱着“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一边嫌弃太长的文章不看、等红灯超过15秒就开始不耐烦、电影节奏稍慢就是“睡着”伺候。
做人真的好难。
看惯了刺激快节奏的影视作品,鱼叔倒格外怀念那些慢慢打磨出的匠心之作——
《一百年很长吗 剧集版》
《我在故宫修文物》原班团队再度出手。
一上线就是8.9。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句祝福语叫“长命百岁”。
但实际上却很少有人去认真想过,100年的岁月到底是何种模样。
是周而复始地经历聚散离合的悲欢?
还是面对自己身体不断老去的事实?
100年,确实太长了。
甚至长得有些无聊,长得超出了我们想象力的上限。
但有这么一群人,偏偏觉得 100 年很短。
短到活了六七十年,一心扑在同一件事情上,仍然觉得不满足。
他们有个共同的名字,叫手艺人。
在一般人的想象里,手艺人大多都有着常人难以接近的执拗,或者带着一些不容置疑的古板。
不然他们怎么能把这么无聊的事情不断重复做下去?
但这套纪录片,将会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手艺世界。
手艺人的世界里,有种精细的趣味。
酿酒师沈佰和,就是这样一个有趣的人。
作为一个被 NHK 采访过的酿酒大师,老沈显得有些反差萌。
因为在不知内情的人看来,这就是个每天上门收旧坛子,还要乐此不疲砍价的收破烂大爷。
但其实这里头暗藏玄机。
使用过的酒坛子,带着积年的酒香,远比新坛子好用。
遇到有缺损的旧坛子,他也舍不得扔,反而要细细补好。
这已经与坛子本身的价值无关,因为:
“人投入感情的东西,是没有办法去计算性价比的。”
做好了前期工作,酿酒时的老沈也同样让人佩服:
手能当温度计使,眼睛就是色度仪,一个人就活成了一支队伍。
要是有人想来帮忙,反倒会被老沈劝走。
倒不是客气,而是这个傲娇的手艺人,嫌你碍事。
比如下面这个不着门道的人,就在制酒过程中心急地跳上机器,妄图用自己的重量加快进程。
老沈就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等你筋疲力尽闹完了,再告诉你,其实只要加些石头就够了。
这就是来自老顽童,手艺人沈佰和的降维打击。
看着老沈沉浸在花样繁多的制酒工艺里,才发现传统酒也有独特的魅力。
除了酿酒这种接地气的手艺,还有一种手艺让人叹为观止:
壁画修复。
每每提到壁画,就绝对绕不开敦煌壁画。
八十五岁高龄的李云鹤,正是莫高窟的守护者之一。
修复是个精细活。
一片残破的壁画,不是大笔一挥就能填补好的。
有些已经磨损到几乎看不出原型的画,要靠修复师用注射针头一点点修复。
这样修复的速度是多少呢?
一天 0.5 平方米。
甚至有时候,还不只是修修补补这么简单。
比如莫高窟就有一些神操作:
在宋朝时,工匠们不再新建洞窟,而是直接把壁画画在原有的唐代洞窟里。
这就导致唐代的精美壁画被掩盖在宋代壁画之后。
可不论唐宋都是文物,总不能为了让唐朝壁画重见天日,就把宋朝壁画全铲了。
对此,李云鹤想出了一套前无古人的修复方式。
他选择将宋代壁画整体剥离,向外迁移。
现在再去到 220 窟,你就可以欣赏到李云鹤的修复手笔。
唐朝、五代、宋朝的壁画都被完整保留,并肩陈列在窟内。
每走一步,都是见证一段不同的历史。
在这些令人惊艳的手艺之外,鱼叔最偏爱的,还是这些匠人们难能可贵的烟火气。
换句话说,这些手艺,已经不单单是谋生的工具,而是成为融入生活的一部分。
就像对老沈而言,酿酒是家业,更是亲人之间的牵绊。
大哥年事已高,听力大不如前,却还是经常来帮弟弟做酒。
虽然因为听不到声音闹出不少误会,看得人忍俊不禁,但两人之间无声的默契早已呼之欲出。
大哥!说好的不要加柴呢
更可爱的是,一把年纪的老沈还是会和老婆吵架。
在镜头前还不忘委屈巴巴地吐槽老婆。
但后脚就口嫌体正直。
今年酿出的第一杯甜酒酿,还是得拿去给老婆尝。
这些无言的感情,都交融在老沈用心经营的手艺里。
李云鹤也是如此。
对壁画的热爱早已耳濡目染地传染给全家人,现在一家三代人都是文物修复师。
饭桌上吃个饭,都能随时开始学术讨论。
你看,手艺已经成了一种无处不在的生活状态。
正是因为手艺中交杂了属于人的温度和情感,雕琢出的作品才如此动人。
而这些手艺值得被记住的,不仅仅是它们所承载的心血。
还有一个经常被人忽略的因素。
那就是,时间。
一流的手艺,向来都是要用时间打磨的。
所以这部纪录片在名字中提出了问题:
一百年很长吗?
对于投身热爱事业的手艺人来说,一百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长。
也就是做五次二十年陈酿罢了。
又或者跟留存千年的壁画相比,更不值得一提。
在滚滚向前的时间车轮面前,一百年真是有够渺小。
可我们不能忽略,正是一个个渺小的个体,在一百又一百年的坚持与传承中,汇聚出流传千年的文化。
若没有一代代匠人耐着性子手工制作佳酿、保护着来自千年前的作品。
很难说,今天的文化将有流失多少无价之宝。
时间,是注入灵魂的关键。
而一个民族文化的韧性,恰恰来自这份耐心。
鱼叔敢打赌,如果能有幸见到这几位技艺高超的匠人,他们一定会说自己做的工作没什么了不起。
因为付出和坚持,本来就是事业中应该做到的事情。
可怕的地方在于,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这份平常心变得越来越罕见。
取而代之的,是大家斤斤计较着自己付出的性价比。
健身不能踏踏实实付出时间,偏要追求三分钟瘦身。
学外语不想辛辛苦苦背单词练习,要寄希望于五分钟打卡。
演员不能老老实实认真工作,配音替身抠图花样百出。
失去了对时间的敬畏,所有人都异常浮躁。
你说大家都太忙了?
可玩游戏刷视频杀时间,一个比一个带劲。
而这些行为背后都有着一套同样的逻辑:
追求速成。
问题是,有些东西无法速成。
只计较高效率的速成后果是什么?
是流水线粗制滥造影视剧,拉低观众审美下限;
是毁容式文物修复,造成不可逆的永久伤害。
何其痛心。
太多人都过于执着于眼前的速成,却忘记了:
其实时间很公平,付出和得到始终成正比。
那些快速制造的作品,寿命只会和工期一样短暂。
而那些看似笨拙地耗费无数精力的手艺,才是文化源远流长的奥秘。
留存于世,胜过好几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