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堡,俗称"大兴土楼"。位于福建省德化县三班镇硕杰村,始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元月。 大兴堡系当地富人郑晟所建,后人因此称他为"大兴公"。大兴堡是泉州地区罕见的大型方形土楼,1985年颁布为县级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兴堡为单檐歇山式土石木结构,平面呈长方形。城墙东西最长为64.5米,南北最宽为56.96米,高10.2米,上盖灰瓦。全堡占地面积约为364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为4.36万平方米,共有房间240间。城墙底部呈封闭式,垒砌溪石,高达4.5米,宽达3.6米;上部运用传统的"大墙版" 夯筑三合土墙(黄土、小沙石、石灰等),高5.7米,厚0.43米,四周开有40余个铳眼,东、西辟有大拱门各1座。东门为正门,门楣上镌刻"大兴堡"3个端庄遒劲的楷体大字。门高2.7米,宽1.94米,深1.73米。西门为后门,略小,高2.5米,宽1.53米,深1.38米。西城门用青条石(俗称"青沟石")砌成,质坚光滑,石块嵌接紧密。原来每座城门安装有内外2道4扇厚达0.2米的木质门。
整体结构中轴对称,轴线分明,以横贯东、西门的通道为轴线,沿中轴线有面积206平方米的宽敞天井。地面由鹅卵石砌成,依道教教义组成各种图案。天井两侧呈东西走向,建有庑殿式屋顶的阁楼,两厢大体对称,北楼为尊,比南楼略高些。
南北二楼上,分别有五个房间,木门边刻着"长房"、"二房"至"五房"。大兴公有两个老婆,各生了五个儿子。大兴公在建土堡之前就按名分设计好了一切,北楼给大老婆和她五个儿子,南楼给小老婆和她五个儿子。
民国十一年(1922年),匪首徐飞龙进驻三班,曾侵占大兴堡为兵营;后来闽南匪首陈国辉攻陷三班,杀徐飞龙,扬言铲平大兴堡,因托人纳金求情,大兴堡虽幸免化为灰烬,但寨屋被拆毁;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族人重修大兴堡,恢复原貌;抗战结束后,国民党九团侵占大兴堡,把土堡当作兵营。解放后,当地农民在大兴堡成立农会。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日益繁荣,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堡内住户陆续迁出,另建新居。现有居住人口仅数十人。大兴堡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高超的建筑技术和工艺水平,至今犹为人们叹为观止,赞赏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