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和“肾病”有什么区别?哪个更严重?谁与尿毒症更接近?

2020-01-12   小复先生

“肾病”通常是指各种原因所致的肾病综合症。肾病综合症可由多种肾小球疾病引起,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肾病综合症好发于少年儿童,成人发病率较低,但老年发病又有增高趋势,男性多于女性。

可以引起肾病综合症的主要继发性疾病有:

过敏性紫癜性肾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

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

肾淀粉样变性;

骨髓瘤性肾病和恶性肿瘤,如淋巴瘤,肺、乳房和胃肠道的实体瘤。肾病综合症的预后差别很大,主要与病理类型及原发疾病有关,有些可完全缓解,有些最终将发展为尿毒症。

“肾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以血尿、蛋白尿、浮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又称之为肾炎综合征。临床上又分急性肾小球肾炎、急进性肾小球肾炎、隐匿性肾小球肾炎和慢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炎病程短(多在1年以内),通过积极治疗,预后良好;急进性肾炎肾功能进行性恶化;隐匿性肾炎表现为单纯性血尿和(或)蛋白尿;慢性肾炎病程长,反复发作,预后较差,如不积极治疗,最后多数发展成慢性肾衰竭即尿毒症。

肾病与肾炎相比,到底哪种更严重?想要具体作简单的比较,其实很难。需从如下这几个方面来作比较:

1.肾小球硬化比例及转化为硬化性肾炎的可能性:各种肾病与肾炎都可能转化为硬化性肾脏疾病,病理类型中肾小球硬化的比例越高,离尿毒症越接近,表明病情越重。

2.24小时尿蛋白总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又名24小时尿蛋白排泄率,可以准确地反映患者一天之中蛋白质丢失的情况,用于辅助肾脏疾病的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的判断。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对蛋白质的滤过具有选择性,滤液中的蛋白质主要为小分子蛋白,95%以上被肾小球重吸收。当尿蛋白量高于150mg/24 h时,则称为蛋白尿。尿蛋白量越高,病情就越严重,越容易发展为尿毒症。但是病理类型表现为“微小病变性肾病”除外,因为我们发现,尿蛋白再高的微小病变性肾病患者大多数治疗效果很好,只是易复发,其进展为尿毒症的风险非常低。

3.病理类型:通常来说,病理类型表现为硬化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性硬化及膜增生肾炎,则提示病情重于其它的病理类型。膜性肾病的3期及4期比1期及2期严重。IgA肾病5级与4级重于1级和2级。狼疮性肾炎Ⅵ型为硬化型,为重的病理类型。相对来说,它们更容易发展为尿毒症。

4.并发症及合并症情况:假如合并血压明显增高且难控制者,则病情重。假如合并感染、血栓跟栓塞性并发症,以及急性肾损伤或慢性肾功能不全者,则提示病情严重,极易发展为尿毒症,患者朋友们务必引起足够的重视。

5.治疗难易度:以肾病中常见的肾病综合征为例,有的治疗效果不错,但有的就很不理想;而肾炎有的治疗效果很不好,但有的治疗效果则非常的好。也就是说,尿蛋白容易控制的肾病,不论是肾病还是肾炎,均代表病情相对比较轻,否则病情重,容易发展为尿毒症,预后差。

6.看各自的原发疾病:相对来说,各种原发性肾脏疾病的治疗难度与严重性均小于继发性肾脏疾病,如狼疮性肾炎大多比较严重,更容易进展为尿毒症,而微小病变肾病与原发性膜性肾病大多预后良好,进展为尿毒症的概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