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不乱性的女儿,与其禁锢她,不如培养自我价值多元化更有效

2019-11-11     淅爸育儿记

有一个笑话隐喻着对男女之间性的“好坏”,这个笑话是这样的:

一把什么锁都能开的钥匙是万能钥匙,一个什么钥匙都能开的锁是把烂锁。

在这个笑话里面有一个问题:女人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

多数人会认为,女人最有价值的东西就是贞洁,再直白点,就是女性的身体,如果一个女性随意奉献出自己的身体,那么就会被认为是一个坏女人。

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对于孩子的性教育是十分保守的,尤其是对于女儿的性教育。

一个男孩学坏的标准可能有无数个,但说起一个女孩学坏,乱性绝对是其中之首。许多家长会对女儿的未来感到担忧,担心她们被骗走贞洁--比之被骗走感情,贞洁显得更为被父母重视些。

所以家长们会选择用尽一切方法“保护”女儿的完整性,但是这些家庭培养出来的女儿,往往事与愿违。

上了大学才变坏?还是本来就坏?

小颖,是我妹妹的好朋友,初高中的时候经常会到我家串门蹭饭,事实上她去得最多的地方除了她家就是我家。后来和我在同一所大学,当时我大二,她大一。

她可以说完全符合家长乖乖女的标准,乖巧懂事,从不晚归,也不会和男同学有过多的来往;同样她也完全符合多数男性的审美标准,五官精致身材也很好。

在大一的第二个学期,她在我们学校出名了,这个乖乖女成了一朵交际花,经常随不同的男同学出入宾馆酒吧。

为什么一个本来乖巧的女孩,会变得如此叛逆?会如此地不爱惜自己?是被人带坏了吗?

事实上,直到现在她的父母都始终认为她是因为上了大学被人带坏了--她已经很久不回家了,一个人在深圳漂泊,也是不断地换男朋友。

她的父母根本不知道小颖在追求什么,在用身体换取什么。

乖乖女用身体换取的三种“物品”:自由、自我、爱

或许大家都会对小颖的变化感到不解,甚至羞辱她:女人变坏就是为了钱。可小颖从来就不是缺钱的人,她的父母经商,在物质方面从不吝啬过小颖。

大学了,都已经成年了,难道不知道这样不爱惜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吗?

因为爱情让她盲目?一次又一次的,她会不清楚那不是爱情,那些男性只是贪图一时之快吗?

既然认知没问题,人也没失去理智,为何她会沉溺在其中不能自拔,甚至乐得于此?

因为用身体,可以换取她一直追求的东西:自由、自我、爱,而这些东西她在家庭中从未正确享受过。

  • 被操控=被爱的相处模式--被复制的爱

说出来大家可能难以相信,小颖的成长历程中,除了被操控就是被操控:

  • 她经常到我们家蹭饭,是因为她能去的就只有我们家,我们的父母关系很好;
  • 她从不晚归,因为只要超过9点不回家就会被禁足;
  • 她跟男同学保持距离,因为她的父母不允许,而且更夸张的是,每年他们都会带小颖去做一次身体检查,检验她处女膜的完整性;

所有的这一切,都是父母为了保护她,保持她的贞洁。

父母用行动告诉她,操控她是爱她的,她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相处模式:如果爱一个人,就要被其操纵,压抑自己满足对方的一切欲望。她所建立的思维模式是:被操控就可以获得爱。

理所当然的,当她遇到自己喜欢的人的时候,她希望获得对方的青睐,那么顺从对方的要求就是她的第一选择;

  • 身体是最“值钱”的认知模式--自卑的自我

生命是一个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做的选择越多,我们的生命就越丰富多彩,我们相应地就越自信。

所谓的自信,其实就是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有什么,知道自己真正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这种价值感,就源自不断的自我选择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但是,如果父母的控制欲望太强,孩子就会被迫按照父母的意志来生活。结果,孩子就没有机会通过自我选择的过程认识自己,并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感。

由此,这个孩子会深深地缺乏自信。不管他表面上看上去多么出色,他仍然是没有自信的。因为,这种出色属于父母的意志,而不属于他自己。

这是一种致命的自卑,这种自卑,会让一个人觉得自己空空如也,好像什么都没有。

于是,当这样的一个女孩谈恋爱时,一旦与男友发生争执,一旦男友开始疏远她,她就会惊惶失措,不知道自己有什么价值,不知道能怎样挽留他。

这时,她会容易拿出自己看上去最有价值、而男友看上去也最在乎的,那就是她的身体。

当然,这些只在乎她的身体的男生们,必然不会因为她的奉献而珍惜她,反而是更加变本加厉的伤害她。

这是这些女孩的通病,因为父母压制了她们的独立空间,她们没有机会去充实自己的内心,也经常没有机会去学习用信任、温暖和爱的方式来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当渴望接近异性时,她们会发觉,自己除了身体,好像什么都没有,于是容易在性上变得很轻率

  • 潜意识里的成长--寻找自由

几乎无一例外,控制欲望特别强的父母,都尤其担心,甚至最担心女儿过早有性的关系。

而这些女孩,尽管表面上一直很服从父母的意志,但实际上,因为父母强烈的控制欲望严重压制她们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她们内心深处都有着强烈的叛逆心理。

那么,一旦真开始叛逆,她们就很容易去做父母最担心的事情,好像只有那样做,才意味着真正开始做自己。

小颖就是这样的极致诠释者,在大学以前一直在父母的操控下,她无力反抗也没想过反抗,但是到了大学脱了了父母的掌控时,她发现自己的能力无限大,过去自我有多压抑,在此时的自我放纵就有多夸张。

在寻找自由的时候,还有一种情况:让别人代替自己自由。

这类型被操控的孩子(无论男女),他们都可能患上一个名为“坏男孩综合征”的心理问题。他们自身很乖,但是所交往的异性朋友却是极端叛逆的。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男人不坏,女人不爱--中国的女性一直被教育的是三从四德的自我压抑,而到了现在虽然三从四德被摒弃了,但是却同样的被教育要压抑自己的性需求,否则就是一个坏女人,从没有人教会这些女孩应该怎么样正面自己的身体。

这些被操控的孩子发现要改变自己的现状太难了,父母是那么强势,自己是那么弱小,那么这份心理需求,最终就向外投射--寻找一个看起来活得自由的伴侣,让他代替自己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培养一个爱惜自己的女儿,关键在于让孩子实现自我价值多元化

培养一个懂得爱惜自己的女儿,并不需要用操控她、监视她、甚至禁锢她的方式,更为有效的方式,是让孩子找到自我价值。

  •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说,自我实现是我们的最高需要...
  • 同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的罗杰斯则说,我们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
  • 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蒙特梭利则说,我们一出生就有一个精神胚胎,我们从小就会在这个精神胚胎的指引下,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说,自我实现是我们的最高需要...
  • 同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的罗杰斯则说,我们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
  • 意大利幼儿教育专家蒙特梭利则说,我们一出生就有一个精神胚胎,我们从小就会在这个精神胚胎的指引下,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 著名的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则说,父母只是给了孩子身体,他们不应该以孩子的精神父母自居....

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告诉我们为人父母不能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是孩子的精神父母。于是,他们完全无视孩子自己的独立人格,而强迫孩子接受他们的设计。于是,孩子成为自己的生命冲动就被严重压制了。

培养一个懂得爱惜自己的女儿,培养一个自我价值多元化的孩子,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 给予孩子正确吸引异性的方式,从父母间的相处模式开始

如果一个父亲在孩子面前用操控的方式,严厉监管自己的妻子,以求完全占有自己的妻子,那么女儿就会被植入这样的精神种子。

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社交观念,尤其是在如何吸引异性,讨得异性欢心这一点上。

之所以把这一点放置到最前面,是因为父母的相处模式从孩子出生前就对她有着深刻的影响。被操控的、用身体换取幸福的母亲绝不会有幸福可言,即便有那也是一种病态心理,在怀孕的时候,这种压抑自己所带来的不幸福感,同样影响着腹中孩子的健康。

所以,培养有正向多元化价值感的孩子,父母最先要做到的是建立良好的夫妻相处模式。

  • 在性教育中要将“能做什么”放在第一位
  • 在孩子的性教育过程中,家长不要总是在孩子面前强调“不能做什么”。

    如果父母在孩子未知的性领域中,总是告知他这个不能做,那个也不行,甚至开出一张性行为方面的禁止清单,孩子反而会对这些“禁区”产生兴趣,从而更想去试一试,甚至由于青春期的逆反心理作怪,更加对这些事情感兴趣。

    因此,父母在想告诫孩子在结婚之前最好不要进行性行为时,可以告诉他能做的事情,例如,告诉他可以和对方握手、拥抱或者接吻,但然后必须同时告诫孩子“永远不能伤害另一个人”等不想让孩子做的事情。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建议。

    • 贞洁固然重要,但爱,是责任而不是奉献

    对于女性而言,贞洁固然重要,但不应该是最重要的那个,一个女生如果最有价值的东西只是自己的身体,那是悲哀的,就如一个男性的存在价值只被银行存款所决定一样。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爱不等于性,性只是爱的一部分,就如身体只是她自我价值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样。爱是责任,而不是奉献。

    “这就是爱情。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同样,从人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不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苏霍姆林斯基信中的这一袭话更是道破了爱情的真谛。

    • 多元化的本质,在于选择的多样性

    生命的意义在于选择,每个人都渴望自己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这个不断自我选择的过程就是成为自己的过程,也即自我实现的过程,这是我们最重要的生命欲求之一。

    但是,太多的父母有太强的控制欲望,他们不尊重孩子的这种生命欲求,他们不顾一切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的头上,强迫孩子按照他们的意志生活。

    然而,不管父母的控制欲望多么强烈,控制能力多么强大,孩子的这种生命欲求不会消失,它会以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表达出来。

    很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就是,父母强迫让孩子“学好”,而孩子偏偏要“学坏”。站在父母的角度看,这叫“逆反”或“叛逆”。但站在孩子的角度看,这却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孩子这样做,不是因为“学坏”对他多么有吸引力,而只是为了与父母强加在自己身上的外来意志抗衡,而只是为了表明:我,还是可以为自己的人生做选择的。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再小的孩子也有他的性需求,我们能给予孩子的应该是告诉她们各种选择的可能性,而不是一刀切的认为这就是不好的事情。

    例如,有一位父亲在知道自己读高中的女儿已经坠入爱河的时候,他没有选择强行阻止,而是跟女儿说:“如果你愿意,我想你们现在就可以结婚生子,只是你做好了当妈妈的准备了吗?他有没有能力对你负责,共同抚养你们的孩子?”

    而基于父亲的这一番启发,她考虑清楚后,选择了与男朋友保持距离,而不是偷尝禁果。

    淅爸寄语:让一个女孩懂得珍惜自己,首先我们就得学会如何珍惜自己的女儿,从给她选择开始,从放手开始。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EYgIWm4BMH2_cNUg6Hf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