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式家庭片享誉全世界。
小津安二郎的《秋刀鱼之味》《东京物语》,都是影史经典。
是枝裕和的《比海更深》《海街日记》,备受戛纳青睐。
这些电影给人的印象,大都温馨感人,娓娓道来。
而今年的一部新作,听起来却有点“吓人”——
《母亲去世时,我甚至想吃掉她的遗骨》
母を亡くした时、仆は遗骨を食べたいと思った。
别被片名吓跑了。
不是你想的那么变态。
这真的是家庭片,不是恐怖片。
去年有部动画叫《我想吃掉你的胰脏》。
名字听着暗黑,画风却很唯美。
讲的是女主得了胰脏病,男主陪她一起度过最后的日子。
甚至想“吃掉她的胰脏”,代替她生病。
这不是什么变态的怪癖。
而是受神道教中“联结”观念的影响,希望死去的人在活着的生命中,以另一种形式继续存在的心愿。
这部电影也一样。
逝世的母亲火化后,只剩下了遗骨。
儿子在极度悲伤之下,甚至想要把她的遗骨吃下去,让母亲在自己的身体里继续活着。
背后表现出来的,是母子之间无法割舍的情感。
本片导演大森立嗣,一向擅长拍这样细水长流,情感丰沛的题材。
去年前作《日日是好日》,把茶道里的“一期一会”展现得淋漓尽致。
遗憾的是,这也成为了日本国宝级演员树木希林的遗作。
而在这部新片中,饰演母亲的倍赏美津子,也是一位老戏骨。
年轻时是个绝色美人
老了也依然风韵犹存
在今年的大热剧《坡道上的家》里曾饰演一个独自把儿子养大成人,对儿媳冷漠苛刻的单亲妈妈。
演技好到让观众用“面目可憎”来形容。
而到了本片中,则转身一边,成了位温和可爱的老母亲。
每天晚上都在家等儿子下班回来。
即使半夜一两点,也从不间断。
在儿子面前是个话痨,经常念叨下辈子想嫁给自己的偶像。
最后还不忘嘱咐一句:
“别告诉你爸啊。”
晚上刷完牙,突然想吃草莓了。
纠结了好一阵,终于说服自己:“管它的呢,大不了吃完再刷一次。”
然后吃得津津有味。
儿子也拿她没办法。
一脸宠溺地看着她,一边叮嘱:“别吃太多了,早点睡觉吧。”
安田显饰演的儿子阿聪,是个梦想成为漫画家的大龄青年。
但一直不得志,只好在培训机构当兼职教师。
不至于“啃老”,但也离不开母亲的照顾。
他还有一个哥哥,但父母很早就分居了,哥哥跟了父亲。
阿聪则跟母亲一起生活。
大概也是因为父爱缺失,阿聪从小性格就很软弱。
不管遇到什么大事小事,都只会哭。
不过也因此,母亲给了他双倍的关心和爱。
小时候家里穷,阿聪在商店偷零食吃,被抓到了。
母亲一路跑着赶来,把他带回家。
没有训斥和责怪,而是温柔地教育他:
“店里的东西不是你的,需要花钱买。钱是长大以后通过工作赚来的。”
因此,阿聪虽然性格软弱,但受母亲的影响,为人很正直善良。
十五岁那年,阿聪得了一场急病。
母亲每天寸步不离地在病房照顾他。
阿聪抱怨医院的饭菜难吃,护士又不让外带饮食。
她就在家做好咖喱饭,拿去开水间热一热,偷偷带进来给儿子吃。
几十年来,母子俩一直相依为命。
他们的关系实在是太亲密了。
以至于母亲得绝症时,阿聪始终无法接受。
他每天去寺庙祈福。
骑自行车下坡时,自己跟自己打赌:
“要是我能做到不踩轮子,母亲就一定能好起来。”
终于成功的时候,开心得像个孩子,觉得上天一定会眷顾自己。
可美好的希望只是希望。
事实上,此时的母亲在医院痛苦万分。
经历了百般折磨的治疗,母亲的病情丝毫没有好转,反而一天比一天差。
晚上疼得实在受不了,意识模糊时,她甚至想拔掉气管,早点解脱。
但阿聪还是执着地相信,母亲一定会好起来。
就像自己当初奇迹般痊愈一样。
但其实他自己内心是明白的,奇迹不会发生,母亲就快撑不下去了。
他所做的努力都只是为了寻求心理安慰。
是不愿意面对母亲即将离开自己的事实。
他依然是当年那个软弱的男孩。
不得不说,安田显真是太适合这样“让人觉得有些不争气”的角色了。
在前几天鱼叔介绍的,生田斗真主演的新剧《我的事说来话长》里,他饰演男主的姐夫。
毫无自己的主见,对妻子唯命是从。
有做贝斯手的梦,却一直在公司当个窝囊的小职员。
(文末推荐阅读点击可跳转)
在去年的漫改电影《亲爱的艾琳》里,更是出演一个被母亲溺爱的“妈宝男”。
直到菲律宾女友艾琳的出现,才逐渐改变了他。
这部电影里,也有一个改变男主的女性角色。
阿聪的女友,真里。
她一直帮忙照顾阿聪的母亲。
为了让母亲没有遗憾,甚至主动提出要和阿聪结婚。
作为“局外人”,她更清楚治疗有多痛苦,也更能理解母亲想要放弃的心情。
真里告诉阿聪:
“她当然也不想死。但她的身体痛苦万分,不得不接受死亡。可你却只会要求她活久一点,积极一点。你得考虑她的心情啊。”
真里的话让阿聪如梦初醒。
他自以为最爱母亲,只想让她活下来,却忽视了母亲的意愿。
这样的执着,何尝不是一种自私呢。
相比之下,母亲对死亡的态度反而十分坦然。
回家疗养时,她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
每天不是在房间整理照片,就是到院子里除杂草。
“趁我还在的时候,要把这些事情都做好,不然以后就没人做了。”
由于化疗时头发都掉光,她还买了顶假发。
即使病情在一天天恶化,也要尽量打扮得体面一点。
一家人一起出去郊游,她心情大好。
还特意嘱咐阿聪:
“如果有一天我失去意识了,一定不要给我做延命治疗。”
对她来说,只有身心自由,生命才是有意义的。
母亲始终对一切都心怀感恩。
“不是我活着,而是我被允许活着。能在这片天空下和我爱的人在一起,我还能奢求些什么呢?”
母亲乐观的态度终于感染了阿聪,决定尊重她的意愿。
最后母亲去世时,他小心翼翼地拔掉气管,对她说:
“抱歉,你明明不喜欢戴这个的。”
母亲从痛苦中解脱了,阿聪也平静地接受了这个事实。
只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不能适应没有母亲的世界。
电影用了一张图来表现阿聪的内心:
赤身裸体,回到了婴儿在子宫里的状态。
这是每个人最原始的模样。
而母亲,是我们最开始和这个世界之间的联结。
《百年孤独》里说:
“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帘子。”
父母健在时,人们大多对死亡不会有直接的感受。
但父母过世后,这张帘子被掀开,就不得不直视死亡了。
母亲过世一年后,阿聪给自己未出世的孩子写了一封信:
“现在我已经开始可以想象自己的死亡了。死亡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所以有一天我也会死去,离开这个世界,化为白骨和灰烬。如果你感到悲伤,就尽情地哭吧。不过要相信,时间会冲淡一切的。要用客观的态度看待死亡。当你越深入地思考死亡,死亡所蕴含的意义就越多。”
这让人想到另一部探讨死亡,当年还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
《入殓师》。
它更完整地表现了日本人的生死观。
对生和死都一视同仁,同样敬畏。
父亲去世时,身为入殓师的男主也像对待其他人一样,帮他整理好遗容,让他体面地离开人世。
“体面”,是对死者的尊重与爱。
就像《挪威的森林》里说的:
“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逝者的肉体会腐朽,但留下的爱与记忆却将继续伴随在世者的余生。
他们只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自己的陪伴。
而表达思念的最好方式,就是带着他们的期盼,更好地面对生活。
然后在未来另一个世界重逢时,微笑着坦然拥抱。
“向死而生”,反而能活得坦然自在。
怀着爱的人,无所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