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刀泉寺,(又名御泉寺、玉泉寺、泉寺、关庙),位于湖北武汉洪山区卓刀泉南路上、伏虎山西麓,始建于宋代,以关公卓刀于地得泉而闻名,历史上曾是风景秀丽、香火旺盛、游人如织的旅游胜地,1959年把它定为武汉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12月3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三国传说·卓刀泉传说"项目成功入选。
明景泰六年(1455年)《寰宇通志》记载:"在府城东十里,汉昭烈郊坛上。世传关羽曾卓刀于此,有庙在泉上。"清康熙时杜毓秀纂《武昌府志》载:"卓刀泉,县东十五里,为汉昭烈郊坛,寿亭候关羽行军卓刀坛下,有泉出焉。"又据清光绪九年(1883年)所存之"卓刀泉记"载:"城东十五里有卓刀泉者,吾楚胜迹也。昔汉寿亭侯关羽治兵江陵时,卓刀于此,故名。"据此人们传说:在东汉末年,关羽曾驻兵于此,因天旱无水,兵干马渴,关羽一急之下,卓刀于地,顿时水涌成泉,后来人们便把此泉取名为"卓刀泉"。为纪念关羽,宋时在此泉建寺,名曰"御泉寺"。
卓刀泉井深约三丈,据碑文记述,泉水"冬温而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饮之可疗疾。"明初,楚昭王朱帧游览至此,饮泉水,赞其甘甜可口,于是为此泉筑井台,修石栏,建造井亭,并亲书"卓刀泉"三字,刻于石栏之上。寺虽小但是里边的景观可是不少,如"大雄宝殿"、"桃园阁"、"三圣殿"、"九龙岩"、"汉昭烈郊坛"、"百福照壁",憨山大师"醒世歌"等。
主要景观;寺碑;曾经的古卓刀泉寺古道,历来为武汉鄂东乃至江浙的唯一通道;如今的卓刀泉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好一派繁荣景象。郁郁葱葱的桂子山和巍峨的伏虎山,被卓刀泉路隔离开来,两两相望。古卓刀泉寺背倚伏虎山,守望桂子山,卓然独立。四周松柏缭绕,拔地参天,每当烟开日出,天朗气清,则百鸟腾声,欢如乐作。及微风披拂,而云飞涛涌,谷应山鸣。其澎湃之声,恍如万马奔驰,杂沓而至。往往呼吸之顷,百灵变幻,莫测其端,词客骚人,靡不以得睹斯泉为快。"其美丽壮观之景致,令人神往,"故游其间者,恒累宿不能去"。
寺内"三宝"其一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关公青铜神像;
其二就是楚昭王朱桢题字的"卓刀泉";其三是在一般寺院中难得一见的珍品--男身观音像。除了这三宝之外,来到寺院内,还可以感受庙前的泉水淙淙,庙周的古木森森和宁静幽闲的山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