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陌上榆(林新杰)
广东潮州史上唯一的文状元林大钦,追溯起来,其先祖乃是福建莆田林氏家族。无独有偶,广东粤西历史上唯一的状元也是福建莆田著名的“九牧林氏”的后裔。这个状元就是林召棠(吴川吴阳丹霞村人)。林召棠出生于书香门第,少时随父在教馆攻读诗书。17岁成秀才,37岁时高中状元。据记载,清道光年间葵末(1823),皇帝于其卷末批言:今科得一佳元,一字笔误偏旁,非关学问。故殿试升为一甲,状元及第。
林召棠少时才思敏捷,而其父管教甚严。相传有邻里以戏弄女性之名诬告林召棠。其父耳闻之后,极为生气,想要严惩儿子,但事情尚未调查清楚,不便妄下结论。于是,他就出了一个上联“奴手是挐,切其乱挐奴手”来探求虚实。林召棠一听,猜到肯定是有人诬告自己,而父亲半信半疑,并未下确切结论。于是,以“人言是信,不能轻信人言”作答。他父亲看其语气坚决,言之凿凿。于是,下令调查,果不其然,林召棠是被冤枉,是被邻人诬告中伤的。
正因其父对林召棠的家教甚严,林召棠一生待人平和,好为善事,为官期间为人正直,后因不愿与清廷穆彰阿之徒同流合污,引退归田,教书育人,造福桑梓。无独有偶,与林召棠同科有一位举人,秉性与他相投,但仕途却截然不同。这个人就是后来的净业寺住持法号释大千的高僧。举人缘何成了佛寺的住持呢?
原来这位与林召棠同科的举人姓戴,名锡伦。他是清道光年间的进士,曾任高州府守,人称戴太府。戴太府为官清正,喜好结交当地好友。当时高州瘟疫蔓延,疫情十分严重,戴太府忧心如焚,他召集地方缙绅,广开言路,多方奔走,很快,疫情得到控制。此后,他精心治理高州城,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很受当地人敬重。
清朝道光十七年(1837),戴太府任满离职,他久慕广东阳西大垌山净业寺风景,返乡路上,特意前往大垌山一睹芳容。一见大垌山峰峦叠秀、古树参天、涧水飞瀑、奇峰怪石、鸟语花香,遂生出世之念。很快,他就进了大垌山净业寺剃度为僧,取法号为大千,人称释大千。
而标题所言的对联就和这两人有密切关系。道光年间,吴川状元林召棠第三次回归故里的时候,就特意绕道前往大垌山探望阔别多年的好友净业寺住持释大千。这一次,林召棠独自一人,沿着山间小道,徒步前往净业寺,一路上,蝉鸣鸟语,水流潺潺,好一个清幽之地。在不知不觉间,他就来到了净业寺前不远的莲花塘。远远看到身着纳衣的一位僧人正独自蹲在地上栽插杨柳枝。到了近处,一看,原来就是住持释大千。林召棠触景生情,不由脱口而出:三载游人重访柳。
僧人闻声抬起头来,多日不见的好友林召棠正笑嘻嘻地望着自己呢。颇感意外,又看着好友一脸坏笑地盯着自己,不仅琢磨起来,莫非是要讥笑我佛门子弟“寻花问柳”不成?略加思索,便念出下联:“万花绕屋不妨禅”。
林召棠闻之,拍手称快,连声叹道:“妙哉,妙哉!正是名山自有名僧在,世上风骚忆旧人。”
两人这一起一答,恰好把各自的身份、心境惟妙惟肖地描画出来。在林召棠看来,他从吴川来一次阳西,那时的交通极为不便,但他每次来,都见戴太府在辛勤农事,致力于大垌山环境的改造,可以说是由衷的感慨。而住持对自己的劳动作了浅白的阐释:花再多,也不会干扰人对佛的向往。这回答可谓富有禅机,自然不俗。
两人含笑步入寺内,寒暄之后,聊了些别后之事。然后,住持遂请林召棠把前面提及的对子写在纸上,并挂于佛寺大门。从此后,这副对联便成了净业寺的镇山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