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票房十年增长十倍的背后,他们到底立了多大功?

2019-12-13     艾维电影

日前,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已经突破600亿元,比去年突破这一数值提前了24天,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再创新高是毫无疑问的。2009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为62.06亿元,十年间,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增长十倍左右。中国电影又有哪些变化呢?

艾维记者观察到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有以下两大特点:一是头部影片对总票房收入影响愈加明显;二是中国总票房收入逐步摆脱对进口片的依赖,国产电影票房占比逐渐提升,国产电影愈来愈具有竞争力。

头部影片对总票房收入影响愈加明显

艾维记者参考了中国票房网2009年-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年度TOP25的数据情况。(年度TOP25的票房统计是依据当年1月1日至12月底期间统计的票房数据)

由上图可以看到中国年度票房收入TOP25票房合计走势和中国电影年度总票房收入走势基本一致,换而言之,中国电影年度TOP25的票房总收入变化基本可以代表年度票房总收入变化,以头部的TOP25部电影的作为样本分析,探究整个电影票房收入变化的规律是可靠的。

根据上图可知,从2013年-2018年,中国电影票房年度TOP25的票房收入合计占据总票房收入份额越来越大,从2016-2018年,头部影片的占比有明显扩大趋势,马太效应凸显。

特别强调的是本文是以年度票房收入TOP25为样本分析的,TOP25的影片票房收入总计占据年度票房收入总额的55%-65%之间,反映的主要是头部影片的变化。以2018年为例,总共有523部影片上映,25部头部影片以不到5%的影片数量斩获了超过60%的年度票房总收入总额,剩下超过95%的影片只取得不到总票房收入40%的成绩。绝大部分票房成绩不理想的中小影片的变化是无法从头部影片变化来观察的。

十年间国产片进步明显,竞争优势逐步加强

艾维记者整理了2009-2019年票房收入TOP25的数据,(2019年统计周期为1-11月,12月份暂缺),并且统计了年度票房收入TOP25的国产片和进口片情况,根据TOP25部影片中,国产片数量占比,国产片票房收入占比,绘制了下图。

如图所示,2009-2019年,中国电影可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对应2009-2011年间,国产电影保护状态下,由于进口配额的限制,票房TOP25的进口片数量占比较少,以2011年为例,票房收入TOP25名中,国产片有17部电影挤入榜单,而进口片只有8部,然而,数量占比高达68%的国产片在票房表现上却不如人意,仅以占比52.5%的微弱优势超过进口片的票房收入。

2009-2011年间,年度票房TOP25的国产影片数量占比逐步增大,而票房收入占比却逐渐减少。主要原因是这一阶段中国电影票房总收入处于高速增长阶段,政策上对国产电影大力扶持保护,进口片的引进受到较大的制约,院线排片也会倾向于国产片,外国大片引进的数量少并且没有合适的上映档期,因此,年度票房收入TOP25的电影作品中国产电影有绝对的优势,然而引进的外国大片往往能收割丰厚的票房,中国电影市场对于进口大片供给远远小于需求。国产电影在温室下缓慢发展。

第二阶段,对应2012-2016年间,2012年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拐点,2月份,中国和美国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达成协议,由每年20部进口分账影片配额之上增加14部进口分账的美国电影,票房分账比例也由此前的17.5%提高至25%。由于进口配额和票房分账比例的增加,中国电影市场不再是国产片的“温室”,国产片在2012年被逐步开放的市场“打回原形”,年度票房收入TOP25名中,国产片数量和票房收入都只有进口片的一半左右。

国产电影整体质量低下,优质新颖的进口大片对观众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市场上进口片配额的大幅增加满足了观众的需求。这一年,国产电影票房表现“惨不忍睹”,真实的国产电影水平有了清晰的认识。

从2012年起,中国电影从扩大市场规模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模式逐步过渡到以创作、营销、发行、放映等针对电影观众需求的发展模式。

2012年-2016年间,五年时间里,国产片在更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和进口片“厮杀”。这一阶段,国产电影由最初的“被碾压”到“抗争”再到“抗衡”。这一阶段,观众对于进口大片已不再“新鲜”,利益驱使的资本市场下,进口片也不乏一些劣质的充数之作,观众对进口大片逐步有了更深刻清醒的认知。更为重要的是,在进口片大肆进军中国市场的背景之下,电影也逐步回归创作本身,借鉴国外成熟的创作模式结合自身特点,整体提升了国产片的制作工艺水准。这一阶段的中国国产电影在“厮杀”中快速成长。

第三阶段,对应2017年至今,这一阶段的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增长由高速转变为低速。这一阶段的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不再是扩大市场规模,而是转变为以创作、营销、发行、放映等针对电影观众需求。

2016年中国票房收入增长远低于预期,除了电影质量整体不佳的原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增长驱动力的转变。占据票房总收入70%左右的一二线城市中,影院已经基本覆盖了一二线观影群体,观众去电影院观看电影是一件十分便利的事情。观众去电影院观看电影主要的驱动力是作品本身的吸引力,影院经理排片不再依据个人喜好而是紧紧围绕观众需求,观众只看自己感兴趣的。

为了摆脱中国电影市场票房增长乏力的困境,扩大票房收入规模,进口电影排片档期的限制进一步放宽,市场需要更多国际大片的刺激。2017年,在更开放的市场竞争之下,中国电影票房收入TOP25的作品中,进口片有17部,国产片有8部。

如上图所示,能挤入2017年中国票房收入TOP25的进口片大多是经典IP系列电影的续作。这些经典的IP作品在全球电影市场上都极具竞争力,2017年好莱坞大片扎堆上映的前提下,国产电影不敌也属于正常现象。值得重视的是《战狼2》 、《羞羞的铁拳》 、《功夫瑜伽》 、《西游伏妖篇》4部作品挤入年度前五。

春节档后,好莱坞大片陆续进军内地市场,在国产电影低迷的之际,《战狼2》收割了56亿多的票房,给国产电影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可以窥见的是,头部影片中,国产电影已然在国内市场具有相当的竞争力,中部影片的竞争力比较薄弱。

2017-至今,这一阶段的国产电影面对的是更加开放的市场竞争环境,国产电影在头部影片的竞争中表现亮眼,陆续诞生了《战狼2》 、《红海行动》 、《唐人街探案2》 、《我不是药神》 、《哪吒》 、《流浪地球》等爆款佳片。在中部影片的竞争中也逐步显示优势,中国票房收入TOP25的影片,国产片也由2017年的8部增加到2018年的13部,截止19年12月9日的统计,14部国产片暂列中国电影票房收入TOP25的榜单。TOP25中国产片数量占比上呈现由32.0%—52.0%—56.0%的增长趋势,TOP25中国产片票房收入占比呈现由45.6%—60.6%—66.3%的增长趋势,票房表现上国产片好于进口片且有扩大趋势。

这一阶段,国产影片特点是类型多样、遍地开花。军旅题材、悬疑推理、动画电影、主旋律电影、科幻电影等等各个方面都有佳作产生,满足观众多样化需求。

不得不提的是,文中所揭示的中国国产电影发展的三个阶段是有一定局限性的,通过对票房收入TOP25的影片分析对于反映绝大部分国产中小影片变化,是缺乏判断依据的,但是分析贡献总票房60%左右的头部影片是基本能反映中国电影的整体变化的。

近几年国产影片爆款频出,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国产影片的艺术和商业整体水准不足以匹配如此高的票房表现,有很多偶然因素,包括合适的档期、爱国主义情怀等等。小编认为仅从影片质量来看,国产影片的确还有很大进步的空间,爆款影片表现的确超出预期,然而爆款影片票房成绩是电影观众花钱用一张张电影票投出来的,观众的审美是有差异的,人类观念认知是不断变化的,“经典作品不会过时,但是对于经典作品的评分会因时代人群变化而变化”,衡量一部电影的整体质量也需要参考大众审美,所谓电影艺术性和商业性的评价体系也需要依据时代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我们不得不承认中国电影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国产影片头部影片票房贡献明显,中坚力量不足,中小影片市场不健全。国内电影市场占据优势,在国际市场表现却惨不忍睹,中国电影整体工业制作水平离世界领先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电影工业化制作还不够健全,中国电影真正赢得全世界的青睐,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从2009-2019年,中国电影的整体制作水准是不断提高的,国产电影票房表现有目共睹,尤其是近几年频频诞生国产佳作,能取得如此成绩,原因比较复杂。有宏观经济变化、电影市场变化、观众需求变化等等层面,此文不作详细分析。大部分中国电影观众对于国产片有更高的期待并且有更强的观影动力是显而易见。

中国电影十年间有巨大变化,中国电影票房收入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低速增长,中国国产电影也经历“温室下生长期”、“阳光下茁壮期”、“风雨下成熟期”三个不同发展阶段。在“风雨下成熟期”阶段,中国电影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解决,如何巩固并进一步加强国产电影在中国电影市场的竞争优势是当前主要思考的问题。

未来的中国电影也将迎来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展望未来,中国电影会迎来“播种期”,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舞台上也有一席之地,中国电影将会向全世界输出中国文化。如何将梦想照进现实,有赖于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有赖于中国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有赖于一批批电影人前赴后继的为之奋斗。

(文中表格均为艾维记者绘制)

想要了解更多电影方面资讯详情,搜索作者微信公众号“艾维电影”或者微信号film186”!精彩内容与你共享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oH8_m4BMH2_cNUgBOU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