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想起迪拜,你会想起什么?
可能是珠光宝气,可能是俊男靓女,可能是前卫新潮,但绝不是在车子、房子、票子“三有”的情况下下,某个女人从婚姻中逃离。
如果是一介平民的逃离,倒还不至于有大量槽点可吐。然而打响这桩婚姻出逃战的双方,偏偏是迪拜的酋长及其王妃,也就是向来在公众面前,举止典雅的哈雅王妃。
哈雅的丈夫是集钱、权于一身的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身家高达700多亿人民币的谢赫·穆罕默德。
通常情况下,有钱有权的男人身边,往往会有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女人相伴。
若从哈雅王妃自身条件来看,无论硬件还是软件,她皆可堪称优质。
也正因优质,她才会在婚姻出现危机时,果断选择不讲究。
因为她有底气,而这股生于骨子里的底气,正是一个女人内心强大的表现。
那么哈雅王妃的底气,究竟从何而来呢?
哈雅王妃的美貌自不必说,眉眼间不妖,衣饰上不俗。家境也不必说,其父是约旦国王,母亲的性情柔情似水。
尽管母亲在哈雅小时候过世,但是父亲并没有将女儿浸泡在单亲家庭的泪水里,他送女儿去英国私立学校求学,从小便激发她求知的欲望,让她拥抱心灵的自由。
因此,她和众多有所作为的女性一样,是典型的学霸一枚。她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学习政治学和经济学,之后又拿下硕士学位,且能讲六种语言。
不仅如此,如今已经人到中年的王妃,之所以堪称“不老神话”或“冻龄佳人”,与她始终青春洋溢的性格,和充盈丰满的内心世界息息相关。
她喜欢音乐和运动,尤其对长笛和马术情有独钟。除此之外,曲棍球、篮球、蝶泳、航海也都为哈雅日常所爱。
六岁和马结缘,十三岁可以坐在马背上自由行,成年后又考取了重型卡车驾驶执照,成为约旦第一个会开车的女性,驾着卡车四处驰骋。
可见哈雅王妃的个性里,并不只是被女人特有的婉约所占据,她也有男人天性里的豪情和奔放。正如作家伍尔夫所言:“伟大的灵魂,都是雌雄同体。”
这一特质总会令人想起前不久当选为欧盟主席的乌尔苏拉·冯德莱恩,这位七个孩子的慈母,又有钢铁木兰之称。与哈雅的高学历、高智商如出一辙,医学博士冯德莱恩,同时精通英语和法语,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学霸。
早在2013年,已经55岁的冯德莱恩被选为德国历史上首位女性国防部长,一时间外界此起彼伏的质疑声席卷而来,“一个女人能胜任国防部长吗?”
面对质疑,冯德莱恩用实际行动予以回击。“她工作节奏快得惊人,常和咄咄逼人的对手呛声,火力猛烈,被称为霰弹枪乌尔苏拉。”除了高效的工作状态,她的穿衣打扮也以干练和清爽的造型,成为德国女孩们的偶像。
平日里被工作包裹的冯德莱恩,作为七个孩子的母亲,也时时可见母性的柔软。她舍掉几乎所有社交的时间,用于专心陪伴孩子。每晚和他们道晚安,周末听他们围绕膝边,叽叽喳喳的讲故事。
平衡事业和家庭,对女人来说素来困难重重。这当然是一种考验,且通过者不多。可即便如此,每个女人在成就家庭之外,另有一重生活的意义,在于成全自我。
所谓“雌雄同体”,并不是要求女人祛除自身的性别概念,而是指的精神上的强大,能够有足够的力量不依赖、不卑微、不软弱的同时,活成一棵树,而非一枝藤。
有思想的女人,主宰自己的人生。思想如玫瑰,馥郁芬芳,是提升女性魅力的良药。
在外界看来,哈雅王妃不只有灿烂的笑容,而且举止优雅,思维敏捷。
任何国事访问、外交礼仪,或是线上与民众互动,都能应对自如,侃侃而谈。
对外能掌控全局,不失格,不莽撞。对内能听从心灵,既感性,又不失理性。
而这一切成因,都要得益于思想的稳健。
凡是有思想的女人,从不属于外界的定义范畴。她们独立、自由、真挚,选择为自己发声,为自己正名。
这样的女人,犹如一道光,耀眼却不碍眼,温暖却不柔弱。
一直以研究女性,解读女性为大众熟知的戴锦华,是北大最有个性的女老师之一。
作为各种演讲活动的座上宾,她博学多识,妙语连珠。
在大众频频赞叹《一步之遥》和《邪不压正》如何经典时,她看到了导演姜文正在面临时代的困境。
她用“破镜而出”来告诫当下困于谜局的我们,及时走出营造在心头的幻想至关重要;她用“镜城”来形容90年代光怪陆离的文化经验;用“抄袭自我”来表达对村上春树的失望。
在她笔下或口中,总有新鲜的比喻令人耳目一新,这正是戴锦华不落窠臼,不拾人牙慧的独特所在。
她以其思想之光,说自己想说,做自己想做,“在这个沉默的时代”,她已然成为了一个刺耳而响亮的声音。
正如全球妇女基金会的前任首席执行官Kavita Ramdas所言:“女性不是脆弱的花朵,而是社会转变的火花。”
而一个女人之所以能有如火花一般,旺盛的生命力,不再被时代所忽视,被以男权主导的社会所排挤,正在于她以自身独具的思想深度,活得清醒而独立,以健全的人格,影响女性共同体,并赢得男性的尊重。
哈雅王妃和丈夫也曾拥有王子公主般美好的婚姻,那些和两人有关的深情,早已众所周知。
彼此相爱时,便高调浪漫,从不遮掩。如今不再相爱,哈雅选择弃之,果决。
随着日子如流水而逝,自由独立的哈雅,无法再忍受大男子主义日渐暴露的穆罕默德。
他的男权主张如一把烈火,令哈雅招架不住,或者说,她也不想被这无情的火焰,烧至体无完肤。
于是,一个叫哈雅的王妃决定逃跑。
逃离囚禁,逃离束缚,她要做飞鸟,寻找属于自己的晴空。
结婚也好,离婚也罢,婚姻终究由自己做主。
正如学者钱岳在《我们为什么结婚》的演讲中所说:“不是我结不了婚,而是我选择了不结婚。”
婚姻理应以选择为基础,选择的主动权首先在女性自己手里。
因而哈雅的出逃,无论对王室来说将造成多么沉重的代价,也无论此事让穆罕默德多么失面子,它终归是哈雅思忖后的全然出自内心的选择。
简·奥斯丁笔下的伊丽莎白,恰是一个在社会规范的“优雅女性”标签之外的独立形象。
她从不沉溺于情感,而是通过自己的判断,理性对待两性关系里的归属。
不仅如此,她还帮助莉迪亚大胆冲破封建枷锁,勇敢追求爱和自由。
曾经陪伴式婚姻是很多女人被困于家庭的枷锁,即便爱情不在,可陪伴的关系还在,而这种想法如今正在悄然瓦解。
随着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她们也可以外出工作,或者培养个体丰富的兴趣爱好。
这时候一个女人所追求的,将是来自家庭生活的成长值,即健全的自我成长,而不仅仅是为家庭牺牲自我。
就像一部电影中的经典台词:“结婚只是一种制度,但因这个制度而烦恼,被摆布的人数不胜数。但即便没有名为婚姻的这条纽带,有爱也可以构建一个家庭。既然有心意相通的人,又何必被制度所束缚呢?”
或许时至今日,每个女人都应该重新思考制度与婚姻之间的关系问题。
如果婚姻令你不堪重负,你敢于打破它,重新开始吗?
还是你会为这制度献身到底,或是为看不见的责任牵累终身?
无论哈雅王妃最终的结局是什么,这终究是别人的故事。
我们要做的,始终是过好自己的人生,努力成为内心强大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