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冯欣源
北京大学医学博士
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后
曾任武汉同济医院主治医师
宝宝树专家答答问数已过两万
亲自养育两个宝宝的妈妈
《跟冯欣源坚守自然养育》丛书作者
《夏娃的困惑》丛书作者
编辑 | 于雷
毕业于北京大学,作家,编辑
长期致力于益智、教育领域
胀气(六)
一些妈妈的疑问——血吸虫(3)
孩子接触了脏水或水边儿的湿草丛,咱没看住/当时缺乏知识,挺后悔。要去预防性地吃打虫药吗?
在疫区喝了生水,要紧吗?
菜场或超市买回来的菜和活鱼,上面可能有血吸虫吗?洗菜、处理鱼会被感染吗?昨儿个炒了盘菜,不小心吃出个钉螺,好后怕啊!
带孩子去店里吃海鲜,要紧吗?
延伸阅读:
(4)一些妈妈的疑问
我想,通过上面的叙述,妈妈们应该对这种寄生虫的感染率和相关表现,有些基本的了解了。还有些妈妈不放心,有些具体的疑问,咱们在这儿挨个解释解释。欣源的目的是希望妈妈们不要瞎操心,过度诊治,当然,如果真的感染风险较高,也不要讳疾忌医。我们多多了解,这个诊治的度在哪儿,心里就慢慢有数儿了。
孩子接触了脏水或水边儿的湿草丛,咱没看住/当时缺乏知识,挺后悔。要去预防性地吃打虫药吗?
这么点儿小小孩儿,接触脏水的情形多半是在小区或商业区的人造水塘里用手捞水玩儿,或把脚放水里。有些孩子去公园或大学里玩儿,看到有些人造假山瀑布或池塘之类,他们好奇玩儿了水。更多的时候他们只是拿小棍儿挑了挑脏水,捏了捏挑起来的树叶、垃圾或小动物(最喜欢挑螺、石头、水生植物,还喜欢捉弄浮在水面的昆虫、蝌蚪和小鱼)。脏水可能溅到他们身上,小宝宝也有可能吃手。如果刚下了大雨,孩子往往喜欢穿着凉拖踩水玩儿,这水看着清澈,旁边可能有臭水沟。大一点的孩子,有可能参加社群劳动,帮忙掏学校附近的脏水沟,也有可能去家附近的池塘、湖泊,不怎么湍急的江水里游泳(咱们小时候,到了五六月份常常发洪水,咱们还趟过齐腰深的水去上学,如今国家防汛、排涝工作做得越来越完善,这种情况已经很少了)。
孩子玩儿的“野”水,除了自来水源头,不可能非常干净。如果孩子拿小木棍挑死水边儿上的螺玩儿,还一个个按大小、形状、颜色码在树叶上,兴奋地拿给你看……如果咱们居住在我国南方血吸虫疫区,求此刻的心理阴影面积……
上面的情形是各不相同的,主要跟水的流动程度、环境动植物是否丰富、接触疫水多少等有关联,具体问题得具体分析。如果是活水,温度比较高,不那么潮湿,情况要好很多。比如刚下了大雨,淹没了城市的街道,而不是把湖或河里的疫水涨起来,孩子踩水玩儿了一会儿,水看着也还清亮,一般问题不大。
夏天孩子去湖边或河边沙滩或石子地玩儿,环境干燥、温度高,也没有规律涨潮退潮,问题也不大。城市基础建设,比如喷泉、池塘之类,很多是人造水源哗啦啦往里灌的水,也是活水,往往也不容易接触到传染源。
不过在喷泉边嬉戏有危险,不要这么玩!
另外,就算真是疫水,如果孩子只是拿棍儿挑了挑,拿拇指食指稍微捏了捏,接触面积小,接触时间很短,往往也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哪天跟着爹妈去郊外踏青或钓鱼,在河边带着露水的草里走了一遭,多半也不要紧。接触的总量还是很小,身体的免疫力多半还是会杀掉这些入侵者。
这样风险小一些
这样风险就大一些了
最容易接触疫水的情形,还是在疫区田间地头沟渠插秧劳作,到河畔或下水处理各种水产品。另外就是小孩子们结伴,经常去疫水里游泳,或去水边湿草里玩儿,光着脚踩泥地。这些情形在农村相对多见些。
那,上面提到的,孩子在小区的死水潭里玩儿,拿手抠里面的螺!嗷,这水里面有螺,有螺,有螺!只是这螺嘛……长得不大像?圆圆的,不像钉子。但保不准里面有没有钉螺。这也不要紧吗?接触的水量倒是不多,但能完全放心吗?
延伸阅读: 男童患脑炎,竟是寄生虫惹的祸,这种螺不要碰也不要吃!
嗷,这真是难说呢。理论上来讲,如果是小区建设的一个人造小水潭子,还真不至于接触疫水,受到污染呢。可是,人家真的长螺了……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啊!咱拿着这水和孩子捞起来的螺,自己出钱去检测,目前还是挺难操作的。遇到这种情况,还是赶紧跟孩子说明,把他带离现场,近期观察他的症状表现吧。
这新闻里奶奶心好大,把孩子泡脏水里,说这样身体好不生病……ORZ……
至于这种情况要不要预防性地吃药,嗷……真让人纠结。药品对孩子有一定的副作用,我们得仔细评估他感染的风险大不大,预防性用药收益如何,性价比高不高。必要时还是得咨询流行病学专家。咱们国家设立了不少血防所和相应的门诊部(水平参差不齐,大城市要会好很多,去好一点儿的地方咨询),往往能得到较为专业靠谱的答复。
不过,孩子接触自然的机会和蓬勃的好奇心,非常珍贵。咱们做爸爸妈妈的,也不要为了规避风险,将孩子放在安全的真空中,全然束缚住他的手脚——如果没有童年的好奇心和实地的探索,那些自然科学家是怎么来的呢?与同伴一起在大自然中的玩耍、奔跑、互动、协作,对孩子智力和心理非常有帮助,对免疫力也很好。有学者提出,如今不少孩子存在“自然缺失症”,提倡在大自然中教学,一些国家还有森林幼儿园,其实非常有道理。
然而,前一段时间,有人写的科普实在是“脏过头”了,晒出的照片是一个国外的小孩亲吻猪的嘴巴,另一个小孩穿着衣服,整个人坐在泥坑里泡着!说这样对免疫力好,感染和过敏性疾病发生率都大大下降……嗷……虽然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话在一定程度上挺有道理,在了解了血吸虫等寄生虫病和其他微生物学知识后,对这些科普实在是接受无能……
所以嘛,到底多“脏”合适,我们得把握个度。我们多了解知识,也能尽力规避风险。比如让孩子不要直接拿手抓脏水里的东西,拿个棍棍、勺勺之类的挑就好很多,尽力不要把脏水弄到自己和别人身上。穿个雨衣也行,摸爬滚打都不怕,还能保护衣服不被弄脏。孩子在野外玩耍的地点,大人要把控把控,玩儿的时候多盯着点儿,玩耍前后要让他养成洗手的习惯。孩子有玩沙、玩水的敏感期,堵不如疏,平常多给孩子提供这样的条件,玩干净的水和沙,让他玩个够……这些举措都会有帮助(但不要让孩子玩儿小区里的喷泉之类,主要是怕漏电风险)。
在疫区喝了生水,要紧吗?
咱们得看这生水,是哪儿的水。
如果是自来水,一般没事儿。野水经过层层过滤,还有一段时间的药物等处理,尾蚴活不到进咱们嘴的那一天。但我国自来水中微生物和矿物水平,还达不到直饮水标准,不推荐直接喝。
如果是野外的水,那就不一定了,比如在湖里游泳,不小心呛了口脏水。尾蚴是能通过口腔黏膜侵入的,多数时候,黏膜潮湿且组织柔嫩菲薄,更容易受到各种微生物侵袭。不过,我个人感觉探讨这个问题意义不大……都到疫水里游泳了,真有尾蚴的话接触皮肤的时间也够长了,呛的那口水里的尾蚴含量,相比之下是小巫见大巫。
如今经过多年的卫生宣教,干净水源唾手可得,绝大多数人不会捧起江河湖海的水就喝。有人想尝尝高山上山泉,这倒几乎没有血吸虫风险,但仍然不卫生,不建议尝试。
菜场或超市买回来的菜和活鱼,上面可能有血吸虫吗?洗菜、处理鱼会被感染吗?昨儿个炒了盘菜,不小心吃出个钉螺,好后怕啊!
如果是大棚种菜,喷水灌溉,一般挺安全。如果菜是拿沟渠里的水灌溉,沟渠里的水可疑有尾蚴,还是存在风险的。含虫卵的新鲜粪便施肥,理论上讲没太大问题,因为没通过钉螺这个中间宿主,直接把虫卵吃下去并不会造成感染,咱们怕的是尾蚴。但不除外这个施肥的粪土有可能被尾蚴污染。
不过,大部分的菜喜欢日照,生活的环境不是非常阴湿,这些都不利于钉螺和尾蚴生存。另外,菜在运输过程中需要湿度适宜、温度比较低的环境,否则容易烂。运输到城里售卖,往往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有些菜需要打农药。毕竟不是在水里,这些情形下尾蚴都很难存活。因此,感染几率还是非常小的,不必过分担忧。
既往,插秧和沟渠作业是非常常见的感染渠道
菜和运到市场,尾蚴还是很难存活滴
鱼也是类似的道理。鱼不是血吸虫中间宿主,充其量鱼鳞里面带了点儿脏水,捞鱼、运输、换水、等着售卖等过程中,尾蚴也基本上所剩无几,即便有,身体的免疫力也足以干掉他们。实在不放心,那就戴个手套吧,反正手上长时间沾着鱼腥味也让人感觉不悦。
让店家帮忙处理鱼,自己拿回家冲一冲就烧着吃,也是更为便捷和安全的选择。
至于在菜里吃出个钉螺,听着怪吓人啊!可是,首先,它是个螺,未必是钉螺;即使它是钉螺,也未必就被虫子感染了;就算它是受染钉螺,也未必正在排出尾蚴;即使它是正在排出尾蚴的钉螺,离开水钉螺和尾蚴的活动都很受限制,更难于在这种环境下存活这么久,无法保持感染效力;即使是活的带虫钉螺,个头儿通常很小,在清水里洗一洗,那么丁点儿带着尾蚴的疫水基本都冲走了,在锅里拿油煎一煎,开水烧一烧,螺和虫基本都死得透透了,没法儿感染人。所以,把螺壳儿淡定地吐出来就好,不必担心啦!
从广义上看,咱们在疫区生活了这么多年,但还没听说过哪个经常洗菜洗鱼的家庭主妇,莫名其妙被感染上血吸虫病的。现实生活中真的没发现这类数据。所以说,只要不是直接在疫水当中或周围劳作或玩耍,不必担忧呢!
只是,还是不大建议大伙儿把蔬菜或鱼做成沙拉或寿司生吃。其实,爱吃沙拉的西方人,爱吃生鱼片的日本人,也曾饱受各种寄生虫病困扰,虽然相关的处理措施很多,但仍然有不少地方没有研究透……也就是说,我们有没有被食物中的小虫子感染,感染了哪种小虫子,未必研究得很透彻!保险起见,还是把食物做熟了吃吧。
带孩子去店里吃海鲜,要紧吗?
如今,日料店、海鲜自助等小店,颇受欢迎。没想到,生的鱼肉经过简单处理,做成寿司或刺身,味道竟然如此鲜美!咱还喜欢吃贝类、虾类,烤一烤或腌一腌,太美味了。
妈妈带孩子久了,时不时也想外出打打牙祭,有时候也会把孩子捎上,让他跟着尝尝鲜。娘儿俩吃的时候挺开心,等到这些食物已经进到肚儿了,疑惑却涌上妈妈心头。“咱们把食物做熟,除了增加口感,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加热消毒哇!这生的鱼肉里会有寄生虫吗?海鱼里也有寄生虫吗?鱼的鳞片里会有血吸虫等寄生虫卵或尾蚴吗?贝类若没烤熟,有问题吗?……坏了坏了,这没仔细思考,直接就吃了,好后悔呢。这些生鱼料理来源于日本,那么日本人如何解决这食品安全问题的呢?”
海鱼和淡水鱼都可能存在寄生虫,但种类不一样。总的来说,由于海水有比较高的渗透压,适应海环境的寄生虫多半难于在人体内存活。高酸度的胃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能杀掉不少入侵者。相比之下,淡水鱼中的寄生虫种类非常丰富,在人体内存活的几率也会高很多。
海鱼也不要掉以轻心哦,这是美国网友从Costco买的正宗新鲜三文鱼……找超市要说法,超市只发了个宣传册,嘱咐人家回去烧熟了吃……目测异尖线虫。
图源:https://dy.163.com/article/DN5202BF05188DJH.html,侵删
如果拿淡水鱼做鱼生,那真是让人心塞极了。由前述我们能理解,鱼不是血吸虫的中间宿主,充其量鳞片缝隙或皮肤上可能会带丁点儿尾蚴或虫卵,不过经过长长的运输、储存和处理过程,几乎没可能有传染效力。咱们更担心的是别的种类的寄生虫或其他微生物。
剽悍的广东人吃的生鱼片……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淡水虹鳟。它是淡水鱼,但它的肉非常像海里的三文鱼,不是行家一般吃不出来啥差别(他们同属于鲑科鱼类)。因为各种原因,这种鱼在我国青海等地有养殖场进行人工养殖,常被当成三文鱼售卖,价格能翻好几倍。它的争议非常大,就是因为它属于淡水鱼,很可能有寄生虫,却常被卖到日料店给客人们生吃!商家们振振有词,认为人工养殖环境比如水质、温度、流速、饲料等可以把控,寄生虫风险很小。事实上,即便是人工养殖环境,寄生虫感染风险仍然很难把控。
图源:https://www.sohu.com/a/246753762_100187129,侵删
很多人以为,用点儿芥末、酱油、醋或白酒之类的玩意处理一下鱼生,就安全了。其实不然。还真有较真的科学家做了相关研究,发现把鱼肉整个儿泡在白酒中,十几分钟至数小时左右,可能有点儿效果,也不能完全杀灭其中的微生物或虫卵(每种微生物耐受程度不同),即使有作用也只能对食物表面的微生物有点用。而白酒已经是作料中杀虫能力最强的了。醋得泡好几天才能达到类似的效果。咱们只是蘸那儿一下儿就吞了,或吃一口食物再喝点儿酒,简直是杯水车薪。如果是小孩,这些重口味作料,特别是酒,沾都沾不了。
那酷爱生吃鱼虾贝类,又对食品安全要求很高的日本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他们多半吃的是海鱼,另外国家要求打捞后要迅速冷冻到一定温度、一定时间进行保鲜,还有检疫部门把关。总的来说还是相对安全些。不过也不是100%保险,由于这独特的饮食习惯,日本人历来还是对寄生虫感染问题挺苦恼。其中异尖线虫(海鱼中比较多)等感染率都相当高。目前咱们国家的食品安全举措还达不到这个水平。如果店里的厨师生熟不分,刚拿手摸鱼又拿手摸菜,或拿切生鱼的刀和砧板切菜,还会对别的菜品造成污染。
反面教材来个:晕,妥妥的生熟不分,连手套都没戴一个,拿个筷子摆也行哇……喂喂!还在做节目呢,做做样子也好呀
因此,保险起见,无论海鱼还是淡水鱼,最好还是做熟了吃(像涮火锅那样烫一下也是不够的。一般水煮开几分钟就挺安全了)。如果已经吃了,也未必所有人都容易中招,倘若量不多,又只吃了这一两次,感染可能性挺小。所以大家不必过分担忧,近期密切观察有没有不舒服的表现就好,必要时及时就诊。
秒涮……ORZ……
还是烧熟啦吃吧,Mmmmmmm~~
孩子肚子胀鼓鼓,有可能是感染了蛔虫、裂头蚴等其他寄生虫吗?下期且听欣源为你细细道来。
作者 | 冯欣源 版权所有
编辑 | 于雷
来源 |《跟冯欣源坚守自然养育》系列书
《夏娃的困惑》系列书
转载&合作 | 请联络微信wtmmdxb-fxy
动图 | soogif官网
头像 | 唐小鸭,雁枫桦,擎石设计
版权为本公众号所有,翻版必究
《跟冯欣源坚守自然养育》
《夏娃的困惑》
第一本:母乳理论+基本操作
第二本:母乳实践+解答疑问
第三本:母乳辟谣+特殊宝宝
第四本:哺乳妈妈生病和用药
第五本:母婴安睡
第六本:育儿谣言-行为误区篇(上)
第七本:育儿谣言-行为误区篇(下)
第八本:育儿谣言-滥喂食水篇
第九本:婴幼儿怪现象-屎尿屁嗝胀气篇
第十本: 不一样的快乐音乐早教
纸质书、电子书
都已经上架开售哦!
非常感谢大家支持!
部分内容可在公众号查阅
关键词目录在后台左下方
系列丛书已经写好数百万字
主要内容:
母乳喂养及母婴睡眠
婴幼儿护理(屎尿屁嗝、婴儿怪现象、家庭护理操作)
育儿谣言(行为误区篇、滥喂食水篇、矿物质篇)
辅食营养(辅食添加误区、简单易上手案例)
早教(婴幼儿发育,反自闭症过度诊治)
轻松带二胎等诸多内容
涵盖: 养育,教育,心理,得道
敬请期待!
不仅如此
欣源仍会像勤劳的小蚂蚁
不断学习、实践
数年如一日为您制作
专业、精致、全面、实用的育儿内容
争取陪伴您和孩子到18岁哦~^_^
鸣谢
梦朦(momo)绘制的精美封面哦!
欣源实在太感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