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把美国工人的畏难懒惰当人权,勿把中国工人的刻苦勤奋当奴性

2019-09-04     蔡氏意学

本文不是直接因《美国工厂》这部纪录片本身而写,而因对这部影片的评论而写。

《美国工厂》是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记录了中国企业家曹德旺在美国投资办厂的故事。曹德旺的福耀玻璃是当今汽车玻璃领域的顶级企业,2015年斥资10亿美元在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市设立一个工厂。非常值得玩味的是,厂址所在地就是美国通用汽车的前生产基地。2008年通用关闭了这里工厂。

在美国制造业衰退而中国制造业兴旺的大背景下,美国这同一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中国福耀玻璃替代美国通用汽车的故事,也就成为当前中美制造业现状的一个缩影和象征。这可能是该影片的制作方选择这个题材,以及奥巴马愿意投资的原因所在,也是该片在全球走红的原因所在。

该片记录了2015-2018年这三年,福耀玻璃美国工厂的艰难发展历程,从破土动工的欣喜,到中美文化冲突艰难,再到最终突破艰难实现盈利。

最值得一看的,就是由中美工人的态度和行为所体现的巨大中美文化差异。这可能是中国制造业何以兴,美国制造业何以衰的关键所在。这部影片很准确地抓住了这一点,而其通过具体而真实的镜头清晰地呈现。从这个意义上说,该影片的确非常优秀。

因此,这部影片也可以看做是美国的,甚至西方世界的反思之作。当然,这种反思是由少数非常理性的美国人所做出。他们在反思和探讨中国制造业崛起和美国制造业衰败的根源。更直白地说,他们在反思为何在制造业上美国的竞争力远低于中国,惨败给中国。这种反思是当今美国让制造业回流美国所必须,也是“重新让美国伟大”所必须。

镜头前,中美工人的态度和行为差异巨大,甚至到令人吃惊、震惊的程度。中国的工人刻苦、安静、不抱怨、不找靠山、不畏难、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责任心强, 美国工人则完全相反,懒惰、浮躁、爱抱怨、以工会为靠山、畏难、只会机械地按程序办事、毫无责任心。

毫无疑问,两国工人的精神状态和行为模式,处于两套截然不同的文化系统。也正是这种文化差异,决定中美两在制造业上竞争力的不同。

一个很自然的结论是,美国要想重振制造业,要实现“再次伟大”,务必向中国学习。学习中国的什么?学习中国的文化。美国需要一场以中国为榜样的“新文化运动”。否则一切都是空谈。这是这部影片的核心要义所在。

这部影片的出现,标志着自近代以来西方对中国的认知出现根本性变革,开始真正地正面认可中国,甚至要学习中国。

然而,非常奇怪地是,在目前出现的评论中,却做出了截然相反的解读。认为美国文化崇尚人权,将美国工人的懒惰、抱怨等不好的表现视作人权,认为中国文化不尚人权尚奴性,将中国工人的刻苦、勤奋等解读成奴性。

显然,这些评论着已经习惯于、深陷于一种思维模式,逢中必责骂,逢西必跪舔。但凡,将中国和西方放在一起,必然是中国错误西方正确,中国落后西方先进。

事实上,西方人自己在以往也都是一直这么做的。如果将中国和西方的信息放在一起做比较,一定是贬低否定中国,讴歌肯定西方。

但这一次的确不同,西方人自己跳出了此前的模式,但是,国内的洋奴们却一如既往。

勿把美国工人的畏难懒惰当人权,勿把中国工人的刻苦勤奋当奴性。

中国的工人,如此刻苦勤奋,愿意接受经常加班,不仅不是奴性,恰恰是非常独立的表现。这是一种经过理性思考和选择的结果,通过自己的牺牲而换回一个经济回报,以支撑自己和家庭的独立幸福的生活。自己的生活只能靠自己的努力,而不能依靠自己之外的任何人,任何的组织。这就是中国自古以来所倡导的“自力更生”。

追求独立自主,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工人的优秀品格正是衍生于此。

与之对应,美国工人的消极表现,说明他们缺乏真正的独立自主的精神,缺乏自力更生的习惯。行为懒惰,不思进取,找借口、找靠山而不自我反省,只想索取不想回报。这都是缺乏基本独立人格和独立精神的表现。

显然,现代主流的学术界对中西文化、中美文化的认知是颠倒黑白的。认为西方文化崇尚独立,而中国文化崇尚服从。殊不知,中国人表面的服从是为追求真正的独立,西方表面的独立实质则为真正的服从,服从于一种动物性的本能。

大家需要认清的一个基本事实是,近现代西方崇独立和自由的观念,首先是出现在学术界,是一种新思想。然后经由学术界再自上而下地向底层传播。也就是说,从历史和文化传统来说,独立和自由并非是原生的,而是外生的。对于一个欧美人来说,必须接受正规的教育,才能接受到独立和自由的精神。

因此,就实际情况来说,欧美社会的现代化过程,是一个崇尚独立自由精神的学术新思想对不崇尚独立自由精神旧传统的改造过程。但是这个过程将是缓慢的。直至目前,不崇尚独立自由精神的旧传统依然在欧美发生着作用,尤其是在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之中。

而崇尚独立和自由则中国则是原生的,是中国文化的固有传统。因此,对于一个中国人而言,崇尚独立自由无需接受正轨的教育,会耳濡目染地自然形成。

中国和美国工人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实质就是中国和西方文化传统之间的差役。

既然独立和自由对西方而言不是原生的,而是通过学术的路径外来的,那么西方学术对独立和自由理解就可能出现偏差,事实上的确出现了偏差。

作为独立和自由精神的原生地,中国对独立和自由的理解是基于内在的人心的、心性的,可以称之为“心性独立”、“心性自由”。而近代西方学术所定义的独立和自由,则是基于外在的权力的,尤其是经济权力、财产权力,甚至直接等同于财产。事实上,外在的权力只是在特定条件下实现独立和自由的工具,但并非是独立和自由本身。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原本保障实现独立和自由的工具也会破坏独立和自由。

唯有“心性独立”、“心性自由”才是独立和自由本身,才是真正的独立和自由。西方错把外在的权力当成独立和自由本身,说明现代西方学术对自由和独立的理解是肤浅和错误的。

现在颇为流行的观点认为,中国没有出现西方式的权力自由的学术思想,因而中国就是不自由的。殊不知,中国传统的学术,儒家思想,就是以独立和自由为核心的,不过不是基于权力自由的,而是基于心性自由的。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自由是历史的、文化的、实践的,而非是由学术所创造。恰恰相反,中国心性自由的学术思想是由中国的历史实践所创造。因此,中国人至于心性自由的理念,无须接受学术训练,通过社会实践就可以直接获得。

《美国工厂》呈现出了中美普通民众在文化上的巨大差异,而且也倾向于认可中国文化上的优势,但是囿于目前所流行的错误的学术观点,尚无法对这种文化差异做出正确的合理评价。

要正确地解释中美文化差异,必须放弃当前所流行的学术观点,建立崭新的学术参照系,重新评估中国和西方文化。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AnAD_WwBJleJMoPMo1P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