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巢湖:巢南坝镇寻访记

2019-09-14     最忆是巢州

作者:杨茂林

根据巢湖市政协文史委、法治委今年三月份的通知精神要求,九三学社巢湖基层委组织成立了一个课题调研小组,对巢南区域历史遗址遗迹进行专题调研。调研小组由九三社员杨茂林、管国仪、雍淑风组成,2019年4月15日,调研(课题)小组前往巢县、无为、庐江边境交界处——坝镇开展实地调研活动。由镇党委组织委员郑金应与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等陪同,我们前往下马石、魏家坝、花大门、朱家山垴等乡村进行了实地考察。




第一站是马石村。经询问村民并在他们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下马石的遗物。一个在移居工程新开垦场地旁的杂草丛中,石头已有部分破碎,也许是风化;另一个在池塘边一个土地庙的道路旁,比较完好,只是看上去表面比较光滑,大概是年代久远或古代人们踩踏的原因吧?村民介绍这是古代进村的道路旁边(即:下马石原址)。我向村民询问这个“下马石”的来历。村民们议论纷纷,有人说是古代村里出了大官,然后骑马回家下马时用的,村里有人当大官的,官府就允许有“上马石、下马石”。在古代,下马石既是村里的一项荣誉,也是一件用于骑马上马、下马时专用的设施。




一个在田里干活回家路过的村民向我们介绍,据说这个村晚清时期出了一个府台名叫柯大春,他和李鸿章是同学,从此村里就安放了这个下马石,但我从石头的外形看,这个遗物应该比这年代还要久远,也就是说在这之前村里应该还有做大官的人。后来我要求镇里干部带我们找人查看柯氏家谱,看是否能够寻找到答案。村民带我们找到了祠堂管理人。

柯氏祠堂建在一个高坡处,门前和两边的地里已经长着金黄色的油菜和绿油油的小麦,远远看上去倒是一派乡村田园的好风光。祠堂比较气派,看得出是新修建筑。看管祠堂的人比较热情,他尽量满足我们的要求,配合我们回答一些提问,但是大多数问题他也说不清楚,我们只有翻看柯氏家谱,看能否找到“下马石”的来历或线索。由于时间关系,来不及细查,我对家谱进行了拍照,带回家以后再细看。经事后查阅,原来这个村子在明代出了一个庐州知府,名叫柯子坦。




上午大约十点多钟,我们回头到镇政府所在地参观魏家坝大桥,我们在车上看到了原来坝镇老乡政府驻地。我曾在党史里看到过它的图片,抗战初期这里是巢县政府巢南督导办事处所在地,主任舒正海——这里是具有红色历史的土地。

关于坝镇街,原先我也看过有关资料介绍,作为乡村集镇的形成,大约在明末清初时期,那时候坝镇街南面有一条关外的老河,水流通畅、下游水面稍宽河水较深,船只从这里出发可以过白湖、穿曲口、到庐江、下长江,或经兆河进巢湖、下长江。上游的相山、毛公山等诸山麓均是老河的源头,河面较窄由于地势的原因,已经是小溪了。古代蓄水灌溉农田及生活用水的需要,上游的百姓在此修筑了一道拦水大坝,于是这里就成了上、下游的分水岭。因为古代物资交流主要依赖水上运输,为此老河坝口,那时是帆樯云集、人流如涌。加上后来水上运输业的日益繁荣,坝口就逐渐形成了集镇。又因为镇上住的魏姓人较多,人们开始就把他叫做“魏家坝街”,解放后改为“坝镇街”。




车子到魏家坝大桥时,我似乎有些激动,如今在乡下能看到这样比较“宏伟”的石拱桥已经不容易了,这座桥的桥面和拱桥桥身全部是青石建造,整个桥身长大约50米,宽约10米,桥的两边加有近一米高的水泥栏杆。从光滑的路面和石头的颜色上看,我以为是一座古桥,可是桥边下方石头上有碑刻,上书魏家坝大桥几个字,下面注明的时间是1965年建,算起来只有55年的历史。虽不算文物,但也是一座很不错的乡村石拱桥。仔细地打量了这座桥身的两边和前面大约150米远处的古代大坝原址,发现坝的上游地势较高,下游地势稍低并有水流,我猜想这大概就是古代人选择此地筑坝的原因。




大家在魏家坝大桥周边拍照后准备离开时,发现桥的左侧有一座寺庙,横书“三官寺”,寺庙的铁门锁着,我们只能在铁门外面窥视一下,寺庙殿宇是带有彩绘般的轮廓和飞檐翘角及屏门槅扇的结构特征,看上去也具有古刹的气势。

大约11点时分,我们来到“花大门”参观神墩遗址。花大门的村干部引领我们来到神墩遗址前,指点着向我们介绍了一些有关神墩的传说,他说:世代流传这里的“神墩”,古代曾是驻扎军队的营地。还介绍说“神墩”的中部有一个黑黝黝的深洞,不知究竟有多深,至今是个谜?看来也只有等待专家考古发掘才能揭开谜底。




村干部还介绍:坐落在坝镇的神墩遗址共有七座,巢山神墩有东西两座(西周时期),捧檄庵神墩有南北两座,此外还有张家油坊神墩,上马石神墩等(均为西周时期)。此时我的脑海里,在想着一个问题,何为神墩呢?回家查阅资料得知:所谓“神墩”就是高出地面数米或几十米高的大土墩子。这些大土墩子,完全是由古代人工用泥土堆积而成的。又从文管部门了解到,巢南的神墩经过专家考古发掘,有的神墩分为多层,每一层都有历史的积存物。较上面的有陶片(商周时期),下层有谷物的碳化粒(神农氏的农耕时代),再下层有草木灰(燧人氏的用火时代),最下层的有许多石片(远古的石器时代),由此可知巢南的每一座神墩,都是一部古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它值得进一步发掘与研究,以便探寻巢湖南岸的古代文明。

在我们返回花大门村的路上,村干部还向我们讲了有关村口古井井栏被人盗窃的事件,至今杳无音信;另外说坐落在村口的这口古井边,过去是南来北往的交通要道,每当有官员经过这里时,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敬拜古井与斧塘,接着又给我们介绍了斧塘的故事。传说当年鲁班在各地帮助百姓建造房屋。有一次来到花大门村为老百姓造房时,无意间将斧头从屋顶甩到地面,不料将地面砸了一个巨大的土坑,形成了一座水塘,于是人们将其称之为“斧塘”。如今这斧塘的周围用木条筑成栅栏,周围培植了花草树木,正值初夏时节鲜花盛开、柳枝婆娑显得格外地好看,使它成了村里的一道秀美靓丽的风景。




经过张家油坊神墩时,我们下车看了看。这座土岗上面树木葱茏,下边是田地,长约150米,宽约50米,其余的并看不出什么特别之处。紧接着在朱家山垴村作了短暂停留,这是我要求干部在这里停的,因为这里有一段抗战故事。




车子刚停稳我便走下车向村民询问历史遗址以及新四军故事。朱家山垴村位于坝镇东南3公里处的毛公山下,当年新四军七师沿江支队在这一带活动,担负着保卫师部和皖江区党委的重任,是巢无中心区抗击日、伪、顽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村民的指引下,我们找到了一所破旧的老屋,史料记载:它就是1944年新四军七师沿江支队第一届党代会会址所在地。1944年7月3日,沿江支队首届党代会在坝镇朱家山垴村召开,会议主席何志远。沿江支队政治部主任王集成,在党代会上致开幕词。会议总结了支队半年来的党务工作,讨论了加强党的教育,提高党员质量的措施,选举产生了新的支队常务委员会。

最忆是巢州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Ku8LW0BJleJMoPMEa7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