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
丨首发于搜狐号:小陈茶事
丨作者:村姑陈
《1》
身边有位朋友,不久前刚入了一块砚石茶盘。
新茶器刚买到手,便兴致盎然摆上茶具,开始泡茶。
结果没想到,那天在泡茶时翻车了。
因为新茶盘的硬度比较高,属于石材。
冲泡期间,刚泡出一冲茶。
照例拿起公道杯,习惯性迎着光看了下汤色。
再放下时,不小心力度稍微重了些,结果公道杯的底部直接裂了。
拍照发图,分享日常,晒到了朋友圈内。
“又报废一个公杯……”
见状,也有人评论。
“公道杯就是容易坏,我家去年也被小孩打翻弄碎了好几个,还好玻璃公杯的价格不贵。”
然后,朋友默默回复,说这是他自己最喜欢,并且也是家里最贵的一个公道杯,买的时候要八百多……
讲真,玻璃公道杯的价格,高低不等。
便宜的,只要个位数到十几块。
中等的,几十块到百元左右。
高端的,大几百上千,甚至大几千上万,不一而足。
不过,茶友们在选择时,没必要只盯着那些贵的品牌与名家出品。
虽然,贵的玻璃公道杯也没其它毛病,透亮度更高,设计感更好,风格更独具一格。
但如果单纯为了辅助泡茶,倒茶分汤的话,选基础平价的公道杯,也能满足泡茶所需。
面对市面上花样繁多的公道杯,如果你陷入了“选择纠结症”,不妨看一下,这7点专门整理出来的选购重点。
《2》
一、玻璃公道杯是当今主流。
盖碗,一般选白瓷的。
但“盖碗搭档”公道杯,选玻璃的更常见。
玻璃公道杯,基础款入手价不贵。
个位数的杯子,或许容易存在没质感、透亮度不高、经不起骤冷骤热等毛病。
但市面上大几十的公道杯里,完全能选到出汤利落、采用高硼硅玻璃为材质,哪怕放进冰箱冷冻后再倒入沸水也能保持稳定不变的实用款玻璃公道杯。
玻璃材质紧密,不存在吸附茶香的问题。
清洗的时候,细致擦拭干净后,哪怕用再久,也能做到在洗干净后恢复“光亮如新”的状态。
透亮透明的玻璃杯身,利于观察汤色,茶汤是清澈还是浑浊,一眼扫去,就能知道答案。
二、没把手的公道杯其实不烫手。
这些年茶圈内流行的玻璃公道杯款式,大多数没把手的。
杯身线条流畅,设计更简洁大气。
无把手的设计,不会导致倒茶分汤时烫手。
不过前提是,茶汤别倒太满。
通常,用盖碗泡出一冲茶,不足公道杯容量的1/2满。
伸手直接拿在上方,丝毫不会烫。
考虑标准白瓷盖碗的容量是110毫升,与之配套的玻璃公道杯,容量选300毫升左右足矣。
三、高聚香,矮散热。
公道杯的器型,分高矮胖瘦。
有细高的,有矮胖的。
有圆形的,有方形的。
葫芦形、侧扁形、花瓣形、树根形、菱形等,不一而足。
如果为了省事,方便清洗,选杯身“直来直往”的简约款更实用。
要是为了突出个性化,更兼具审美属性,选异形的杯子作为搭配也无妨。
从大方向看,选高一些的公道杯,更有利聚香。
倒进茶汤后,袅袅茶香被圈在杯子内,不会轻易散开。
宽口矮胖的设计,利于滚烫热茶散热,天气比较热的时候,用上这样的杯子盛茶,稍微晾一会,立马就能喝上温度适口的茶汤。
四、公道杯的出水与断水要利落。
一个公道杯到底好不好用?有一个法子能快速自测。
即,模仿倒茶。
往杯子里倒入适量清水后,再照常倒出。
这时,重点观察出水效果。
要是倒水期间,水流没法顺利连成优美弧线,经常卡顿。
当你尝试着调整倾倒角度,控制水流大小时,还是容易出现一不小心倒太快,整杯茶都溢出来。
要是倒茶结束后,公道杯的出水口会有多余茶水流淌,甚至沿着外壁倒流……
出现以上缺陷的公道杯,一概属于出汤断水不顺,不建议买入。
五、出水断水干净利落和把手一点关系都没有。
或许有部分茶友会觉得,带把手的公道杯,更方便调节水流倒出,出水效果更利落。
但这是两码事,带把手只是方便把握与拿捏,利于拿起与放下。
而出水利落与否,关键点是“出水口”设计。
通常,鹰嘴出汤口的设计,更利于茶汤引流。
出水口太过扁平,会导致出水不畅。
至于模仿茶壶设计,专门添上一段壶嘴,的确能确保出汤利落。
但这种封闭壶嘴设计,会导致内壁难以清洗。
透明玻璃公道杯的壶嘴,如果没有及时用吸管刷清洗,一旦留下茶渍会很显眼。
六、公道杯的容量不需“求大”。
见过很多茶席布置,整体氛围挺好的。
古香古韵,布置得很有韵味。
但转眼看到茶桌上的茶具,顿时有些出戏。
因为,茶盘里面的盖碗与公道杯不搭。
盖碗的容量偏小,不到100毫升。
但一旁搭配了容量500毫升的彩色侧把玻璃公道杯。
这未免有些头重脚轻。
买公道杯,要和自己常用的盖碗容量配套,300毫升左右基本合适。
当然,如果是煮茶所需,情况另说。
煮一壶茶的容量,少说也有400毫升,提前准备一个大容量的公道杯晾茶,才能完美兼容。
七、无把手的公道杯,要考虑握手感。
公道杯的本身,有圆、有方、有宽、有扁。
这时,选择适合自己手型的公杯很重要。
伸出一手,大拇指长开,其余手指与掌心并拢。
单手拿起,试一试握感。
适合自己手型的公道杯器型设计,能做到与自己的手掌、掌心完美贴合,更利于稳稳拿起。
如果整个杯子设计得太宽太圆,拿起来圆滚滚的,虎口处没法受力。
这样的杯子,就容易出现拿不稳的情况。
倒汤结束,放回原处。
在“放下”时,万一像开篇那样,稍微用力没控制到位。
啪的一声,碗底裂开,那就太尴尬了。
日常使用玻璃公道杯时,为了避免弄碎,除了要注意轻拿轻放外。
还要考虑使用期间的手感,利于稳当拿起。
最后,往硬质茶盘上加上丝瓜垫、棕榈垫承接过渡。
也能避免磕裂损耗,对茶具加以保护。
原创不易,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请帮忙点个赞。
关注【小陈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识!
小陈茶事村姑陈,专栏写手,茶行业原创新媒体“小陈茶事”主笔,已出版白茶专著《白茶品鉴手记》,2016年-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