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全职啃老”?内驱力,根本不是“逼”出来的

2023-05-13     尹建莉父母学堂

原标题:年轻人“全职啃老”?内驱力,根本不是“逼”出来的

年轻人“全职啃老”?内驱力,根本不是“逼”出来的

试想一下,假如自己辛辛苦苦培养出了一个高学历娃,毕业后却待业在家,大好年华不去奋斗赚钱,而是每日在家:

张罗着吃吃喝喝,照顾好全家人一日三餐;

陪老爸下棋打牌,陪老妈跳跳广场舞;

包圆儿全家所有科技产品的使用,给全家当专职司机;

爷爷暴躁就按摩安抚,姥姥的絮叨照单全收,妈妈心情不好陪逛街又买花,爸爸郁闷陪喝酒陪聊天……总之就是提供爆表的情绪价值。

张罗着吃吃喝喝,照顾好全家人一日三餐;

陪老爸下棋打牌,陪老妈跳跳广场舞;

包圆儿全家所有科技产品的使用,给全家当专职司机;

爷爷暴躁就按摩安抚,姥姥的絮叨照单全收,妈妈心情不好陪逛街又买花,爸爸郁闷陪喝酒陪聊天……总之就是提供爆表的情绪价值。

然后这些活儿也不是白干的,生活费自然得从爹妈祖辈的退休金里分一杯羹,林林总总凑一起,跟出去上班赚的也差不多……

假如自己的孩子过这种生活,您会觉得好像也还不错,还是拉倒吧赶紧把TA撵出去奋斗?

这届年轻人,就逐渐厌弃了名企大厂的“卷生卷死”,考公考研的“暗无天日”,宁愿选择上一种很新的班——全职“贴心小棉袄”,与其给别人打工,不如把爸妈当老板:

从此不再有空虚孤独的“空巢老人”,也不再有吃力不讨好的“职场社畜”,多美好啊!

于是,我兴奋地打视频给老妈,跟她说我也有这个“梦想”……

当快乐分享被扭曲……

不出所料,老妈义正词严否定了这种在她看来完全是“啃老”的行为,并附赠一顿“你怎么能如此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之类的教育。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心中不免还是狠狠失望了一下。

相比之下,那些真正实现在家当“全职儿女”且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人,倒是挺惹人羡慕的。

倒不是躺平当咸鱼值得羡慕,而是这种当咸鱼还能很快乐的状态,代表着这个孩子背后有一份“不论你什么样都能得到理解支持”的全然接纳。

没有人想一辈子当“咸鱼”的,在这种没有精神内耗的状态下,反而更能全神贯注思考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样的人生,向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

然而,我询问了一圈身边的年轻人,真正能做到这样的,属实是凤毛麟角,大家除了疲于应付工作生存的压力,与父母也是越来越“能少有交集就少有”:

“工作太累或者受委屈了从不跟家里讲,说了不仅没用,还会被教育。”

“辞职绝不会让父母知道,不然他们会比我还焦虑着急,仿佛没了这个工作我就活不下去,就要啃老。”

“好笑的梗不敢分享,他们听不懂,还要说我乱讲话;

碰到喜欢的美食不想分享,抓着我又吃外卖不依不饶;

出去玩也不能让他们知道,不然又说我贪玩不上进……”

“工作太累或者受委屈了从不跟家里讲,说了不仅没用,还会被教育。”

“辞职绝不会让父母知道,不然他们会比我还焦虑着急,仿佛没了这个工作我就活不下去,就要啃老。”

“好笑的梗不敢分享,他们听不懂,还要说我乱讲话;

碰到喜欢的美食不想分享,抓着我又吃外卖不依不饶;

出去玩也不能让他们知道,不然又说我贪玩不上进……”

见识了这么多“一边总在孩子身上挑毛病,一边抱怨孩子不贴心啥事都不分享”的父母后,我突然有些理解了当代年轻人——

要么就打鸡血奋斗,要么遇到点难处就泄气躺平;

这总走极端、飘忽不定的精神状态,还真是有迹可循。

毫无意义的较劲

仿佛很多父母,就是觉得现在的孩子过得太幸福太顺遂了,生怕他们飘了,逮着机会就忍不住规训。

不久之前,我刚好就旁听了一场00后侄女跟家里大人的辩论,侄女想辞掉一份看上去还不错的工作,长辈劝她三思;

这场比起辩论更像是站在各自立场互怼的对话,听得我真是心塞,里面充斥着大量“我们那时候……你们现在……”之类的句式。

比如,六零七零后长辈上来就是用这句式侵犯边界:

“我们那时候要有你们现在的条件,早就干出一番事业了;你们现在条件这么好,怎么反倒不如我们了?”

“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早都独立赚钱养家了,还得上交给父母;我现在也不惦记你的钱,但回家啃老可不行!”

“我们那时候工作吃苦受委屈都忍着,现在的小孩怎么一点委屈都受不了,再苦能有我们那时候苦?”

“我们那时候要有你们现在的条件,早就干出一番事业了;你们现在条件这么好,怎么反倒不如我们了?”

“我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早都独立赚钱养家了,还得上交给父母;我现在也不惦记你的钱,但回家啃老可不行!”

“我们那时候工作吃苦受委屈都忍着,现在的小孩怎么一点委屈都受不了,再苦能有我们那时候苦?”

00后侄女气不过,就“以牙还牙”式回击:

“你们那时候难道就没有出人头地的?自己不上进就老实承认,别找借口。”

“你那时候直接顶替父母工作,接班吃老本,就不算啃老?”

“你愿意受委屈那是你自己觉得那工作是你的最优选,我可跟你不一样……”

“你们那时候难道就没有出人头地的?自己不上进就老实承认,别找借口。”

“你那时候直接顶替父母工作,接班吃老本,就不算啃老?”

“你愿意受委屈那是你自己觉得那工作是你的最优选,我可跟你不一样……”

双方话不投机半句多,最后以“摆烂”方式收尾:

长辈说:

“随你吧,反正都是为你自己好,你上班又不是为我们上的,挣钱也不是给我们挣的。”

侄女愤懑:

“还真说对了,我现在感觉这班就是给你们上的,我要是没现在这个工作,在家干自己想干的事儿,能被你们用‘不务正业、不求上进’骂死;

我一直坚持上这个班就是为了你们能少唠叨,别总盯着我不放,但我现在不想管你们怎么看了。”

问:“不上班你喝西北风吗?”

答:“不用你操心,我自有办法,只求你们闭嘴……”

虽然不能说已成年的侄女完全没问题,但她父母的言行也真够窒息——

家长嘴上说着“你的事我不管”,实际行动却恨不得把自己的人生经验全套在下一代身上;

明明肯定不会眼睁睁看着孩子喝西北风,早就做好了为孩子兜底的准备,但传达出来的却都是“我管过你了,出了问题别来找我”式的冰冷无情;

丝毫感受不到爱与尊重,也从未经历过父母以前生活的孩子,自然是懒得多说,在这黏黏糊糊缠杂不清的关系里努力寻求一丝自我。

站在同一层面对话

为何会产生这种互不理解的状况呢?

我试着也用“那时候……现在……”的方式大概分析了一下:

大人们口中的“我们那时候”,物质条件匮乏,最基本的生存、安全需求都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

所以他们终其一生努力追求的,无非富足的物质条件、稳定的生活环境;大家焦虑来焦虑去,无非也是孩子的这些需求能否有保障。

而“现在的这些孩子”从一出生,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比起“那时候的人”,已经被充分满足了,自然便需要再去追求别的东西。

这时候我们搬出来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就更一目了然了:

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

图源:百度百科

你不满:“你身在福中不知福!”

他疑惑:“你说的福是什么福?”

大家的追求不一样,如何能聊到一处去?

就像很多教育者抱怨孩子:

“学习一点都不主动自觉,好像是给我学一样,怎么才能让他明白学习是给自己学的呢?”

还真就说对了,现在大部分孩子为了满足“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就是在“为了父母高兴、得到老师认可、适应大环境而学习”。

如果我们就是见不得孩子偷一点小懒,成绩下滑一点点,不停用“好好学习将来才能考大学找好工作”“不好好学习以后扫厕所”这种层面的东西来规训孩子;

那孩子就会一直停留在这个追求层级,永远无法为了“自我实现”而学习,也就是我们希望孩子知道的“为自己而学”。

这样孩子长大后,可不就是我侄女这样“我感觉就是为你而上班”的成年人嘛,这个“你”可以是任何人甚至整个大环境,反正绝不是为自己——

想躺躺不平,卷又卷不动,万般无奈下憋出“全职儿女”这种感觉像忽悠老年人的招儿,好像哪里怪怪的,又没法去苛责,毕竟做这职业也是要付出劳动的。

家长越放松,孩子未来发展越好

这种现状虽然令人唏嘘,但也为我们现在这批家长培养孩子自驱力捋清了方向——充分满足孩子的归属感和尊重感的需要。

落实到具体行动上,那可有太多能做的了:

多盯着孩子能做到的事,夸夸他;少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盯着孩子挑错、规训;

放下高高在上的“掌权者”姿态,不强迫孩子符合自己的想法;

跟孩子做朋友,认真听TA说话,了解TA的真实处境和想法,修行真正看见孩子的心法;

治愈自己,哪怕生活再难,也不被焦虑淹没,更不把焦虑传递给孩子,修行发现美好的能力并分享给孩子……

多盯着孩子能做到的事,夸夸他;少打着“为你好”的旗号盯着孩子挑错、规训;

放下高高在上的“掌权者”姿态,不强迫孩子符合自己的想法;

跟孩子做朋友,认真听TA说话,了解TA的真实处境和想法,修行真正看见孩子的心法;

治愈自己,哪怕生活再难,也不被焦虑淹没,更不把焦虑传递给孩子,修行发现美好的能力并分享给孩子……

就像尹建莉老师前段时间接受此念采访时重点强调的:“家长越放松,孩子未来发展越好。”

在网上看到一位女孩裸辞后,她的妈妈竟主动提议:不如你来给我做“全职女儿”?

给女儿分配一些简单轻松主打陪伴的活计后,妈妈的真实目的,原来是想全力支持女儿做自己想做的事:

这样的神仙妈妈,让许多网友艳羡;当然,女孩也不会真就一直啃老下去……

不钻牛角尖,不被既定的价值观所左右之后,我们才能发现:

到底该不该接受、支持孩子“躺平”,结论其实并不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什么?

当我们能放松一点,开心地邀请孩子偷摸吃一次垃圾食品,而不是出于担心绝不允许TA碰“地沟油”:

当我们能感同身受孩子的累与烦,允许TA放纵休息一下,而不是教育TA一句“累什么累,谁不累”:

我们会发现孩子根本不会没节制地放纵自己、毁掉自己;

还会发现亲子间有的聊、能接梗、被看见,这种平等的关系,是多么珍贵。

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传递出的信息:是高高在上还是平等尊重,是焦虑不安还是信任支持,是一厢情愿还是真正看见孩子……

从家长那里确信“生活处处皆可爱”的孩子VS从家长那里确信“生活就是忍辱负重”的孩子,过的是两种人生;

而他们未来成就的天花板,也会悄然滑向不同的方向。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91e5068c46043d1749b5b91750aee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