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阳城南雪正飞,黎阳渡头人未归。
河边酒家堪寄宿,主人小女能缝衣。
著名的唐代边塞诗人岑参这首名为《临河客舍呈狄明府兄留题县南楼》的诗中写道的“黎阳”就是现在的河南省鹤壁市浚(Xun)县。它南枕浮丘山,东依大伾山,西临隋唐大运河,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我们大家都知道河南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地区,在河南的七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浚县是唯一的一座县级城市,由此可知浚县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多么的深厚。
浚县古城景点分布图
浚县并不大,面积不到1000平方公里,人口也不到70万,但是处处都保留着历史的遗迹。在浚县县城内,仍然保留有文庙、古城墙、文治阁、大运河、云溪桥等古迹,在县城的东边还发现了隋唐时期的古粮仓遗址,这再次证实了历史上“黎阳收,顾九州”的说法。
走进浚县,就像穿越到了千年前的中国。
浚县文庙棂星门
这一趟黎阳古城的怀古之旅从浚县文庙开始。文庙位于浚县古城的西北,大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建成,是祭祀孔子的场所,因此文庙又叫孔庙,和全国各地的孔庙一样,浚县文庙最前面是棂星门,过了棂星门就是泮池,然后再往后后就是戟门、东西厢房、大成殿等建筑,现在的文庙内的建筑大都是明清时期留下来的,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碑 在文庙内还保留了不少明清时期的石碑,最古老的一通石碑是明朝洪武年间立的,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可能出于保护的目的,如今这块石碑已被玻璃罩了起来。
浚县文庙泮池
浚县文庙
文庙内的古碑
文庙的西边就是浚县县衙所在地。不过现在的浚县县衙是近年来在原址上复建的一个景点,和全国各地新建的县衙都差不多,我前段时间去聊城古城时还看到过聊城县署,浚县的这个县衙和聊城县署几乎布局完全一样,乏善可陈,唯一的亮点就是县衙门前立的两块石碑,一块上面写着“越诉笞五十”,另一块石碑上写着“诬告加三等”,让人不禁联想起了古装影视剧中那些县令们开堂审案的情景。
浚县县衙文物保护碑
浚县县署简介
浚县县署
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石碑
民国时期的石碑
越诉笞五十石碑
诬告加三等石碑
在景区内还看到了四座巨大的仿古粮仓,而真正的黎阳仓遗址则位于浚县县城的东关,据资料介绍,黎阳仓始建于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与当时的兴洛仓齐名,是天下著名的粮仓之一,所以有“黎阳收,顾九州”的说法。如今县衙内的四座巨大粮仓形象的让游客了解到了黎阳仓的这段历史。
复建的黎阳仓
浚县县署仪门
县署西班房
县署东班房
浚县县署正堂
瑞凤楼
宅门
永丰库
出了浚县县衙就是浚县古城墙了。
浚县古城修筑于大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嘉靖年间的《浚县志》对浚县古城墙有记载:“城围七百三十丈有奇,高两丈八尺,池深两丈,阔两丈五尺。弘治十年,知县台增筑,有检讨刘瑞兴造记。正德五年,流贼乱,知县滞复增筑之,城始坚完矣。”虽然历经600多年的时光,浚县的古城墙仍然保留了下来,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浚县古城墙
谈到古城墙,就不能不说古城门。浚县如今的东西南边四座城门全都是近年来复建的城门,唯有浚县县衙西边的允淑门是大明时修建城墙留下的城门,在城门的北侧有一块青石匾,上面刻有蓝色的“允淑”二字,是崇祯十四年浚县知县李永茂重修浚县古城时刻写的。允淑二字出自《诗经·小雅·鼓钟》:“允”是公允、诚信;“淑”是善良、纯洁,允淑门内就是浚县县衙,这座城门是县太爷出入浚县城的必经之路,这两字提醒县衙的官员在为老百姓开堂审案时不能忘记善良和诚信。
允淑门
穿过允淑门,再往南不远就是浚县古城的正西门长清门。现在的长清门是近年来复建的一座城门,看起来十分的高大宏伟。根据相关资料的介绍,浚县古城曾经有东西南北四座高大的城门,每座城门之上都建有城楼,其中东门之上是长春楼,西门之上是长清楼,南门之上是叠翠楼,北门之上是拱极楼,并且在四座城门之上各有一个匾额,东门上写着“东望澶云”,西门上写着“西瞻行翠”,南门上写着“南腔黄流”,北门上写着“北迎紫极”,如今复建的几座城门上面仍然延续了历史上古城门上的匾额。西城门上的“西瞻行翠”匾额意思是浚县古城西门地势较高,站在城门向西远望,可以看到苍翠的太行山群峰。
浚县古城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