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乐乐朗读音频
音乐:Danny Bensi and Saunder Jurriaans-Kept Something from You
歌曲:Roger Waters-Wish You Were Here
直播预告
全职妈妈如何低谷逆袭?
女性自我价值如何实现?
今天下午一点
微光姐姐带着故事陪你聊
预约按钮,观看直播
悲剧发生在甘肃省白银市,五年级男孩在自家小区内跳楼身亡。
男孩妈妈说孩子在口罩上写了遗书,要把班主任李老师告上法庭,“本子上也写了一封遗书,说自己被老师打击了,不想活了,每天的作业都让他崩溃。”
几天后当地教育局出具调查报告,其上没有提到“口罩遗书”这回事,并声称,“在校学生未发生校园欺凌事件,老师没有体罚或变相体罚过学生,也没有给学生施加压力。”
事件走向扑朔迷离,背后到底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比罗生门更可怕的是……
事发当天上午,男孩妈妈接到李老师的电话,“说孩子作业没交,还说他是骗子,谎话连篇。”
中午放学后男孩就一直没回家,妈妈先是去学校找了一圈,无果后折回小区。这时已经有救护车和警车停在小区内,“还以为是谁家出事了”。
随后男孩妈妈在15楼发现了儿子的笔、本、口罩,一旁的窗户大开,但妈妈还是没有多想,“以为孩子怕我骂他没交作业,不知道躲哪去了,完全没往那方面(跳楼)想。”
事后男孩家人和儿子同学聊天,才知道上午那通电话是李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打的,“孩子同桌说,他第二节课就开始在本子上写遗书,‘崩溃’二字不会写,问同桌也不会,同桌帮他写成了‘奔跑吧兄弟’。”
男孩妈妈认为李老师“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
而男孩的爸爸则在事后的采访中,透露出更多信息。
几年前孩子被李老师打过,“回家一看脸都肿了”,没办法转班,夫妻二人就给李老师送了些牛奶、八宝粥。
李老师丈夫还去男孩爸爸店里拿了三箱酒,一直没结账,男孩爸爸说他当时要求李老师丈夫签字记账,后来追要过一次酒钱,也没给。
在男孩爸爸的回忆里, “就是从这件事以后,李老师更针对孩子了。”
事情讲到这里,舆论一边倒,单是唾沫星子就能淹死李老师,可是接下来,当地市级、区级教育局先后出具两份调查报告,不仅没有“口罩遗书”相关内容,甚至全盘推翻了男孩爸妈口中的体罚、霸凌,甚至连“给学生施加压力”这种事都否定了。
此事再无其他官方定论,一切好像就这么不了了之。曾因此而沸腾的网络慢慢也会忘记,有这样一个11岁男孩,在暮春时节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只是那扇大开着的窗户,怕是成为男孩父母余生再难面对的痛。
“孩子有什么事都不肯告诉我”
这场悲剧里,其实有很多值得我们探讨的点,比如说家校关系、严厉教育、甚至校园霸凌,但我今天想和你们聊聊的是,男孩宁愿选择放弃生命,宁愿把对师长的“恨意”一字一句写进遗书里,也没能再次向父母求助。
孩子向父母关闭了心门,这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呢?
显然这也不是个例,天下父母苦此久矣——
学堂后台最近有不少留言求助的爸妈,都是在咨询“怎么和孩子多说两句话”……
前段时间“为什么孩子不愿和父母沟通”还上了微博热搜,引发了上亿人围观和热议,很多人分享了自己与父母沟通受阻时的感受:
“他们逻辑跟我完全不同,甚至有时候会曲解我的意思,我就越来越不想跟他们讲话了。”
“父母认为自己是对的、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孩子,完全不听孩子的声音,只觉得我的拒绝是没长大、不成熟。”
“他们不能做到心平气和和孩子沟通,沟通只会给自己找气受,所以慢慢不会沟通了,问题也当做看不见了。”
“因为父母永远是给你‘泼冷水’最凶的人,他们以为这样做是对子女好,其实子女需要的并不是这些。”
“他们逻辑跟我完全不同,甚至有时候会曲解我的意思,我就越来越不想跟他们讲话了。”
“父母认为自己是对的、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孩子,完全不听孩子的声音,只觉得我的拒绝是没长大、不成熟。”
“他们不能做到心平气和和孩子沟通,沟通只会给自己找气受,所以慢慢不会沟通了,问题也当做看不见了。”
“因为父母永远是给你‘泼冷水’最凶的人,他们以为这样做是对子女好,其实子女需要的并不是这些。”
显然,沟通问题也不局限于青春期孩子,我们以为“叛逆”和“拒绝沟通”就是这个年龄段的标配,但如果真的和这些困于沟通问题的家长坐下来聊聊,就会发现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不爱搭理父母也不是在青春期头一天开始的……
其中关键,就在于我们习惯用何种方式回应孩子。
回应方式的两种极端
知乎教育博主 @ 张悦迪 的大宝,3岁半上幼儿园小班时,老师说小朋友间吵架了要告诉老师,而不是告诉爸爸妈妈。
孩子回来就很认真地和妈妈说:“妈妈,因为你好好和我说话,所以我告诉你小秘密,要是你以后不好好和我说话,我就不和你分享了。”
什么叫“好好说话”?大宝对爸爸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她愿意和爸爸单独出去旅游,却并不愿意和爸爸分享小秘密,“因为爸爸总是逗她,她怕爸爸嘲笑她”。
爸爸怎么嘲笑孩子了?他下班见到孩子的第一句话常常是“让爸爸打一顿”,大宝明明跺脚生气了,爸爸却还哈哈大笑,有时孩子已经被气哭了大喊“讨厌爸爸”,他都没太当回事,甚至美其名曰“挫折教育”。
直到有一次大宝和小朋友玩耍受委屈了,爸爸嘱咐说下次再遇到这种事可以告诉爸爸,爸爸会保护大宝。结果孩子想都没想就回了句: “爸爸不会保护我,爸爸只会嘲笑我。”
我们以为孩子小,就可以随便开玩笑、捉弄,但其实就是在一次次不以为意的笑声里,我们慢慢关上了那扇和孩子沟通的门。
而且孩子年幼时,这种不以为意可能还藏在成年人的笑声里,让人觉不出后果严重。一旦孩子长大,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不以为意”往往会带来尖锐的亲子矛盾和激烈的争吵,伴随着清晰的痛,家长们才开始慌了神,四处求助。
此为第一种回应方式,不把孩子的情绪和困境当回事,比伤人的玩笑更常见的是泼冷水、指责,甚至谩骂。
第二种回应方式则走向了另一种极端,父母无限放大孩子的情绪和困境。
尹建莉老师前几天在微博上分享了一个小故事。
她的小外孙女刚开始学习走路,还需要有人拉着小手。一天尹老师和女儿交接孩子小手时,没接好,小家伙一屁股坐到地上。
尹老师老公看见了,没忍住抱怨道:“怎么不注意点,让孩子摔倒了。”尹老师没说话,过了一会尹老师老公又说了一遍:“你干嘛不小心点,不抓好孩子!”
尹老师笑着轻轻说:“你这话最好别说,你看孩子都没哭。”
确实,小家伙没哭,也许打算要哭,但是看见妈妈和姥姥神色正常,就没哭。等到重新被拉着站起来时还很开心。尹老师说姥爷这种行为会给孩子树个坏榜样:对别人的无心之过不宽容、指责。
不仅如此,放大孩子的情绪也会导致亲子沟通不畅。
《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中讲了个妈妈第一次送孩子去上幼儿园的故事,妈妈不习惯这种改变,和孩子一起哭、一起歇斯底里,“仿佛那是你的痛苦,不是他的”。
但事实证明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给父母造成了非常大的负担,从而学着隐藏自己的情绪,并主动减少向父母表达、求助的次数。
一个健康、得体的回应
写到这,有的家长可能要说,无视不行,太重视也不行,为人父母也太难了吧!
其实前文小故事里尹老师的回应方式,就是很好的榜样,尊重并接纳孩子的情绪,同时也以平常心看待孩子遇到的困难。
那怎么判断自己采取的方式是否正确呢?
仔细观察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包括再遇到相同情况时,TA是畏缩犹豫还是平常以对,或者遇到新的棘手问题时,TA还是否愿意与你分享、向你求助……
确实,这需要我们比以往花费更多的心力,但教育本来就是件润物无声的事,平时做到了,才不至于突然乱了阵脚。
愿我们都能给予孩子健康、稳定、得体的回应,愿我们和孩子的沟通永远坦诚、顺畅!
建立正向、良好的沟通渠道
不仅要听见孩子说了什么
还要看见TA话语背后的情绪和困境
欢迎您来 7天好妈妈成长营
只需19.9元
给您一套 家庭教育万能公式
轻松应对各种育儿场景
成就孩子,幸福自己
延伸阅读
作者介绍
王美文儿,努力多写美文儿的大老王,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尹建莉父母学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转载本文请在公众号发送“转载”。
主播介绍
乐乐,家庭教育爱好者。希望我的声音能给你带来温暖,同时也感谢学堂给我这样的机会。愿我们都能收获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