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虚幻,如同泡影,执念才是苦海之源。
《金刚经》中有这样一句话: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句话就是解答一切疑惑的精髓,也是让我们摆脱苦海的根源。
世间的一切物质和现象,其实都是空幻不实的,如梦幻泡影,实相者则是非相,因此修行的人都懂得看透这一虚幻,不执念于现实中的眷恋。
人生的痛苦,是都来源于想的太多。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个人的主观思想代表的是智慧,智慧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其实剥夺的是我们的快乐。
正是因为主观情感的参与,很多人总是执念于自己虚妄的幻想之中,而虚妄的幻想总给我们产生了诸多痛苦。
佛说:世间如苦海。
世间的苦海,除了对于名利的追求之外,苦海的根源也来自于内心与虚妄的执念,人的主观情感是塑造执念最大的罪魁祸首。
所以在道家思想中,提出“无为”的智慧,也是解决这一执念的根源。
《庄子》之中就有云将与鸿蒙之间的对话,说的正是这样一个道理。
云将向鸿蒙请教大道。
鸿蒙告诉他:重在养心,你只要自然无为,万物自会自生自化,忘掉你的形体,放弃你的聪明,忘却自身,和万物与自然之气浑然一体,解心释神,茫茫然无所用心。万物纷杂繁多,全都各自回归本性,保持本真。
鸿蒙是一个悟道人,听起来好像是愚昧混沌无知的意思,但是他所讲述的就是随顺万物静心守信,却是最清醒的智慧。
抛开主观虚幻的情感,逃脱的自然是世间难以摆脱的苦海,方能收获一份得意。
一个小和尚问禅师:“您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禅师说:“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困的时候就睡觉,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小和尚非常不理解,这个时候禅师解释给他听,说:“世俗之人吃饭的时候,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睡觉的时候也总想着别的事情睡不安稳,而这都是给他带来痛苦的根源。
而我却能吃得安稳,睡得舒心,世间众生产生的千般妄想,总让自己的生命停留在障碍之前,无法突破,迷失了自己,更重要的是给自己带来更多的痛苦。”
所以佛家中就说,世间皆是苦海,而逃脱这一苦海的根源,就是抛开自己主观的杂念。
那一些所谓的智慧和主观的猜想,只是给自己带来痛苦的罪魁祸首。
《菜根谭》中,有这样一句话,叫做:
试思未生之前有何象貌,又思即死之后作何景色?则万念灰冷。一性寂然,自可超物外游象先。
试想一下,在还没有出生之前是什么样的形象面貌,再想想死后是什么样的境况,那么一切念头都会冷却消失,内心归于寂静,自然可以超然万物,悠然于各种形象之前。
历史沉沦数千载,我们只是历史沉沦中的其中一个角色,在广袤天地之中,我们也如同尘埃一般,所以,自己主观的思想并没有想的那么重要。
但是大多数人却总是幻想一些不该有的境况,让自己徒增伤悲,人赤手空拳而来,死的时候不带走一丝一毫,连生命最终都要归于沉寂,那么由这个境界去看,自己主观想象的一些念头又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当人离开的那一刻,一切都归零,一切虚幻泡影也终归破灭,那些主观臆想的事物还重要吗?
文|国学书舍
看了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