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和皮娃子,不是一种物种!前者作大乱,后者成大器

原标题:熊孩子和皮娃子,不是一种物种!前者作大乱,后者成大器

作者 | Bing

来源 | 英华兰DrBing(ID:HiDrBing)

欣源有话说

DrBing的文章,一直很喜欢!非常感恩再次分享哦!

熊和皮的界限在哪儿?其实很多家长很困惑的。咱们想保护孩子的创造力和天性,让他勇敢自信,不希望他被束手束脚;又不希望他成为一个令人生厌的熊孩子。

另外,大人们对熊和皮的标准定得不一致,有些人“尺度”宽松,觉得只是调皮可爱,大了自然会好;有些人已经眉头紧皱,觉得孩子熊得这辈子没救了。如果一家人意见不一致,你来管教他来拆台,或你宽松他把规矩定得死死的,孩子困惑得不得了,甚至钻空子,大人却在那儿总掐架,那更是让人抓狂。

其实这事儿简单,咱们给孩子定个行为疆界

1. 不伤害自己;

2. 不伤害他人;

3. 不损害公共秩序。

其他事儿,都可以做哦。

比如,玩沙、玩水就没什么不好(自我探索行为,并且影响可控,换衣服或穿罩衣就行哦),玩刀子玩火就有危险(伤害自己);上蹿下跳、你追我赶可以,推搡、打人不可以(伤害他人);广场上尖叫疯跑可以,超市里大喊,满地打滚,撕掉货品包装不可以(损害公共秩序)……

拒绝孩子的事,大人自己首先要充分想明白疆界在哪里,再介绍给孩子,并尽量做到 可视化理解,提醒他 换位思考。孩子一意孤行,需要让他自己尝到 行为后果。他自然会慢慢调整。

哈!是不是很简单?

延伸阅读:3岁以前没做到这些,以后你说什么娃都听不进了!

另外,对孩子暂时的熊,咱们做大人的的确可以宽容些。没有人生来就很完美。也是在不断摸爬滚打的过程中,慢慢与世界磨合。

我们允许孩子偶尔犯错,甚至允许大人偶尔犯错。 谁不犯错儿呢?走弯路,多些切实深刻的体悟,未必不是捷径。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咱们当他的领路人就好。改变,需要时间,我们大可耐心一点。

怕的就是这根正苗红的领路人缺了位。

因此,大伙儿受不了熊孩子,其实是受不了他背后的这位熊大人,并且会担忧孩子日后的成长。

之前写了篇《家里有个皮孩子,真的要靠“打”吗?》 提到娃皮一点是好事,就有读者留言反对,告诉我皮的危害,但举的例都是熊孩子。

结果这个答案还高赞。

看来很多人还是分不清什么是熊,什么是皮。

我想了一下,的确是有点容易混淆。毕竟两者共同点都是贼胆包天。

那么怎么培养皮而不熊的孩子呢?

我们今天就来讨论下。

我们先来定义一下,啥叫熊孩子。

前阵子看了个新闻, 上海玻璃博物馆出了一则消息说:自家博物馆展出的一座玻璃城堡,被两个熊孩子翻越围栏撞坏了。

这座城堡是西班牙一对艺术家兄弟耗时500小时才烧制好的,工艺非常难得,它不是用一整块玻璃吹出来的,而是用玻璃线圈一圈一圈弄上去的,很费功夫。

整座城堡重60公斤,含3万个部件,玻璃上还镶了24K黄金。总价超过45万。

据看过这件展品的网友说,用美若天仙来形容也绝不为过。

然而,被熊孩子撞坏以后,现在变成了酱:

多少网友看了心都要碎了。

这城堡本来是放在玻璃罩子里保护起来的,还能撞成这样,所以就能推测出熊孩子在现场是有多大的动静。

而家长居然放纵孩子在这么精贵的玻璃展品前胡闹,这显然是家长失职。

印象中这种事情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2016年的时候,国内首位玻璃艺术博士薛吕为自己刚出生的女儿创作了一对玻璃翅膀,并为这幅作品起了个美好的名字——《天使在等待》。

原作长这个样子:

结果这个翅膀硬生生被俩熊孩子给掰断了。

最不能让人理解的是这俩熊孩子的妈。看见娃犯熊也不管教阻止,居然站在旁边兴致勃勃地拍小视频!这是准备得意的发个朋友圈吗?

但更让人吐血的是,这件展品损坏,据说没给博物馆赔一分钱,孩子和家长都没收到应有的惩罚。

于是博物馆也是狠,直接在这个损毁的作品上简单修复了一下,然后重新起个名字——《折》,还在旁边循环播放熊孩子的作案现场,也算出了口气。

之前还看过一个帖子,说一个熊孩子在地铁站,被一个阿姨正在吃的东西吸引,在妈妈的支持下去问阿姨要,结果阿姨没给。

没有满足全天下都要配合我的心愿,这个熊孩子居然在列车快要进站的时候狠狠地推了阿姨一把。

幸亏有人眼疾手快,将这个阿姨从生死线上拽了回来。

更神奇的是,熊孩子妈妈居然没有任何歉意,还小声嘀咕:这么大个人了,都不知道让让孩子。

还有一则去年的新闻,一对兄妹坐电梯,哥哥突发“奇想”,尝试在电梯里做“伸展运动”,他一边用手臂撑住墙,一边用脚抵住电梯门。

果然,伴随着一股白烟,电梯主控板弹出墙壁,电梯内侧的安全门“飞”了出去,两个娃被吓坏了,幸好没发生意外。

随后小区物业找到他们父母,商谈维修费用问题的时候,孩子母亲在业主群里的回答亮了:

“明明是电梯质量不行,跟‘纸片’似得,还怪我们家孩子。如果不是我们家小孩检验了电梯的质量,将来要是老人坐电梯的时候遇上点什么事,那可咋办?”

于是得出一个结果:“非但维修电梯的钱我们不会出,物业还要感谢我们!”

真是让人吐血。。。

所以大家发现没有:

熊,就是侵犯了他人权利的皮。而且没有建设性,只有灾难性。

皮,就是不侵犯他人权利的熊。而且达到了探索世界,扩大认知,挑战了陈规等有建设性的目的。

决定性的,就在于家长怎么管教,有没有规则和底线,有没有伤害别人的利益。

那么如何培养出皮而不熊的娃呢?

首先、给娃创造一个安全、合适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之下就可以尽情的皮。

我经常见到一些很皮的娃,精力旺盛,喜欢摸这个碰那个,家长看到就是一顿打骂恐吓,吓得娃一顿哭,没多少效果不说,还伤害了娃宝贵的好奇心。

但说实话,乱摸乱动是娃的天性,你不让他们动是不可能的,这不符合常理。

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带他们到一个安全的场所,或者给他们创造一个安全的场所。

比如给家里的尖锐棱角安装上防撞条,给不能打开的柜子、抽屉安装上安全扣,给门安装上防夹手、防反锁装置,把易碎品和一些危险物品都放在他们不可能拿到的地方。

在他们可以活动的范围内,就可以随便造了。

再比如出门的时候,带他们去一些可以充分释放精力,但同时又尽量不会伤害到自己和他人的场所(比如早教馆、体育馆、游乐场等),或者直接安排符合他们年龄的体育运动项目(攀岩、球类、骑行等)。

尽量避免那种空间狭小,人群拥挤,活动受限,容易产生摩擦和碰撞的地方。

另外父母也要帮娃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很多时候娃更需要和同龄人一起玩,而不是和家长玩。

简单说,就是娃在需要发展闹腾能力的时候,要有个合适他闹腾的地方,和一起闹腾的人,这样他们就不会“祸害”别人了。

其次,让娃在多尝试的同时,也要树立规则意识。

娃都是很鸡贼的,他们的每个行为都是在试探大人底线。

当他们每次在家里白墙上乱画,打烂你的工艺品,搞乱你的厨房,甚至不小心把你电脑里文件删掉的时候,你的反馈就很重要了。

一些生活中的小事其实都可以谅解,但谅解的下一步,就是教会娃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反复的建立“教养”的界限,这个才是最重要的。

大多数皮娃其实是不知道自己做事会产生的后果,父母要做的不是给娃贴个“熊孩子”标签,而是要及时的干预,告诉他们这样做的后果是啥,以及怎么承担后果。

三,不做熊父母。

为什么有的皮孩子会成为熊孩子?那一定是父母允许的。

如果不想自己的娃成为熊孩子,首先自己不能成为熊家长。

对娃有所包容,也要有所限制,更要有所担当,一旦损害了别人的利益,一定要及时阻止并道歉,让娃知道严重性。

同样是电梯里犯熊,再给大家看一个家长管教的正面案例。

今年6月,陕西咸阳一小区,一小男娃在居民楼里的电梯里小便,导致电梯里充斥着一股尿骚味。

小男娃被逮到后,父母的态度和反应就跟上面那个甩锅物业的家长截然相反。

他们没有做出任何辩解,而是迅速做出了两件事:

第一,妈妈在第一时间道歉,并在业主群发布了娃自己亲笔写的道歉信。

第二,在爸爸的监督下,儿子每天打扫电梯1个月,以示惩戒。

相信他认识到了自己行为产生的后果,以后应该就不会再犯浑了。

所以,熊孩子和皮孩子之间,差的就是一个规则,是家长管教上的差距。

皮是可以的,前提是不能侵犯他人的利益。

但又不至于把娃管得死死的,变成个规规矩矩的木偶人。

昨天提到street smart很多家长都关心这一点。那就不得不说,皮是street smart 的一大前提。一个从小畏手畏脚的人,不可能有street smart。

掌握这个度,就是成功了。

娃先是“熊”中带“皮”,“皮”中带“熊”,通过家长不断的促进“皮”,制止“熊”,最后在娃慢慢懂事的过程中,转变成只“皮”不“熊”。

我Bing当年也是一个熊孩子。

我爸妈是怎么让我熊转皮的呢?

很简单,三番五令告知:你熊可以,但是出事儿了千万不要找我哦!我不帮你扛。

等我发现真的捅了娄子没人擦屁股的时候,自然就不熊了。皮依旧继续。

Bing娃也是熊。之前也说了,因为比较霸气,至少有两年时间都是我每天提着礼物,上别的小朋友家赔礼道歉。

其实嘛,街区里对这种娃之间(不涉及欺负,而是力量对等孩子之间)的角力看得比较开,娃子其实也需要这样的社会性练习来理解冲突,立场,协商等抽象概念。

但为了避免Bing娃从变成一个用拳头说话的人,我于是和娃展开了一段对话。

我:你皮可以,但你不能影响其他人!你看那个小X哭得多厉害?

娃:没有的事儿!他是我跟班,明天又跟着我屁股晃了。小孩子之间打打闹闹是很正常的,你也说过这是我们成长必须的经历,我就是不小心重手了而已,你不用大惊小怪。

我:。。。。。。。。。。。(觉得很快会说不过她了。)

我:好,小X我不说,但你也影响你爸妈了吧?!你看你爸每天回家都是半条命,我也那么忙!你这样隔三差五地,害我上门给你擦屁股我很累啊!

娃:你才不忙,每天光在那儿做面膜。而且你没必要上门的,本来就是你多此一举。

我:。。。。。。。。。。。(发现已经说不过她了。)

我:我跟你说,我小时候,调皮的第一原则,是不打扰别人。以前爬树打架把自己搞伤了,都是自己去校医室。。。

娃:你麻烦了校医室的医生。

我:。。。。。

我:我给你气死了!反正以后你上房揭瓦都行,不准跟我添乱!不然有你好瞧的。

虽然对话以很中国式并且很不友好的方式结束了,不过后来娃的确慢慢收敛了。

好吧大概就这样,我赶紧溜了。(尴尬)

作者 | Bing

来源 | 英华兰DrBing(ID:HiDrBing)DrBing,知性逗比德国儿童教育学者,精通英法德三语,游走生活于多个国家和文化,通过对无数孩子和不同阶层家庭背景孩子和成人生命轨迹的思考,呈现给你一副儿童教育最总体的画面,告诉你早期养育和孩子一生命运的逻辑关系。

声明 | 本文为转载文章,已获授权,如您希望转载,请联系原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本人无意侵权,如您觉得有侵权行为,请速与我联络删除。

头像 | 唐小鸭,雁枫桦,擎石设计,版权为本公众号所有,翻版必究。

《跟冯欣源坚守自然养育》

《夏娃的困惑》

第一本:母乳理论+基本操作

第二本:母乳实践+解答疑问

第三本:母乳辟谣+特殊宝宝

第四本:哺乳妈妈生病和用药

第五本:母婴安睡

第六本:育儿谣言-行为误区篇(上)

第七本:育儿谣言-行为误区篇(下)

第八本:育儿谣言-滥喂食水篇

第九本: 不一样的快乐音乐早教

第十本:婴幼儿怪现象-屎尿屁嗝胀气篇

第十一本:史上最轻松愉悦高效的减肥法

纸质书、电子书

都已经上架开售哦!

非常感谢大家支持!

部分内容可在公众号查阅

关键词目录在后台左下方

系列丛书已经写好数百万字

主要内容:

母乳喂养及母婴睡眠

婴幼儿护理(屎尿屁嗝、婴儿怪现象、家庭护理操作)

育儿谣言(行为误区篇、滥喂食水篇、矿物质篇)

辅食营养(辅食添加误区、简单易上手案例)

早教(婴幼儿发育,反自闭症过度诊治)

轻松带二胎等诸多内容

涵盖: 养育,教育,心理,得道

敬请期待!

不仅如此

欣源仍会像勤劳的小蚂蚁

不断学习、实践

数年如一日为您制作

专业、精致、全面、实用的育儿内容

争取陪伴您和孩子到18岁哦~^_^

鸣谢

梦朦(momo)绘制的精美封面哦!

欣源实在太感动了

号外

抖音、快手、知乎、小红书、视频号

同时开通了哦!

搜索“冯欣源”可关注^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