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游离于意识形态之外,做一个“方外之人”。
提起“自由”二字,很多人第一想到的就是那个非常向往的一个概念“财富自由”,所谓“财富自由”就是让自己的外在物质。
让外物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达到一种外在的丰富,让自己有一种更加自由的人生。
物质是人生的一个基础,少了物质更谈不上幸福,追求外在的物质就是为了找到人生的“自由”,但是当一个人过度的把人生寄托于物质之上的时候,反而会失去了自由。
追求物质,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但有一些人却局限于物质之中,失去了生活,或者背离了生活。
这就是“意识形态”之内的执念。
子桑户,孟子反,子琴,他三个人是非常好的朋友,能够相互论道,彼此心意相通。
有一天子桑户去世了,还没有下葬,孔子就让自己的学生子贡去帮助办理后事。
子贡到了那里,发现一个人在唱歌,一个人在弹琴,子贡就问他们两个:“你们这样合适吗?合乎礼仪吗?”
他们两个相视而笑,就说:“你哪里知道礼的真理。”
子贡回来把这件事情和孔子说了一下,孔子想了一下就说:
“他们才是摆脱礼仪,而逍遥于人世之外的人,我们却是生活在世俗之内。
人世之外和之内是彼此不相干涉的,他们把人的生命视作多余,把人的生死视作自然,也不会顾及死生优劣的存在,能忘却内部肝胆,忘却外在耳目,让人生顺应自然,顺应的也是生死循环。无牵无挂的神游于世俗之中,逍遥自在的遨游于太虚之乡,他们也不会拘束于世俗的礼仪。”
当子贡又问孔子的时候,孔子说:
“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之中,他们能够顺应自然天道。”
庄子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就是意识形态之内和俗世之外的区别,世俗之人都执念于意识形态之内,我们过度拘束于人生的一得一失,太过于在乎外物的变化区别,就是因为自己执念于意识形态的思想,所以才让自己的人生活得尤为痛苦。
能够达到“方外之人”的状态,游离于意识形态之外不受世俗的拘束,这在道家思想中也是顺应天道的智慧,无论外物怎么变化和出现转折,都能秉持从容自在的心态,这才是一种觉悟与自由。
陶渊明遇见了自由之后,写下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苏东坡遇见了自由之后,写下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柳宗元遇见了自由之后,写下了: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古人云:就一身了一身者,方能以万物付万物。还天下于天下者,方能出世间于世间。
能够通过自身了无自身的人,才能让万物顺其自然各尽其用。能够把天下交还给天下的人,才能从世俗境界之中超脱出来。
这就是觉悟,就是自己仍然是生活中的自己,但是内心早已能够脱离世俗的概念,从烦恼和执念中解脱出来,看清生命的本质以及世间的规律,看清真正的自己,正所谓“就一身了一身者,方能以万物付万物”。
身处红尘中,让心超脱于俗世之外。
正如同庄子故事之中表述的智慧,当能够超脱于世俗之外的方外之人,就好像鱼儿畅游在大海之中。
鱼得水才有快乐,人得道才能自由,让心凌驾于意识形态之外,不受俗念的束缚。
文|国学书舍
看了这一篇章的智慧,您有什么不一样的感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