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千拉面10年蒸发100亿港元,网友:除了名气大外一无是处

2020-02-02     品牌话题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曾经叱咤中国拉面界的味千拉面,现在已经成了昨日黄花。2010年底至今,味千中国的市值已蒸发掉超过100亿港元。

“不好吃”“骨汤就是方便面调料”是网友们对味千的评价。上市这几年,味千到底发生了什么?

味千拉面仿佛遇“水逆”

回望味千的这十年,仿佛就像是遇到“水逆”一般倒霉。

十年前,雄心勃勃的味千提出了“五年千店”的计划。结果,第二年味千就遭到了“勾兑门”的大力打击,导致多家门店关闭。

后来,重装旗鼓的味千又再次出发,于2016年投资了百度外卖,本想着是一个不错的生意,哪知道百度外卖随后就被饿了么收购。如意算盘落了空,味千手中的百度外卖股权价值大大降低。

接连几次重创,让味千陷入了亏损的境地。即便如此,味千还是吃力地继续着它的开店计划,到2018年底,味千拥有了766家门店,较2016年增加了93家,所谓的“千店计划”也没有实现。

2018年,味千似乎稍微有点扭转颓势了,结果自家高管又在背后捅了刀子。该高管在味千拥有15年以上的工作经验,“大臣”的背叛,又给味千添上一笔新的伤痕。

如果只是单看2019年的业绩,味千的“水逆”好像终于停止了一般,4个季度的同店销售增长率均为正数,分别为5.1%、4.8%、6.9%以及6.8%。然而,这却是他们提高了产品单价的结果。2018年,味千拉面的人均开支还是48元,2019年一下就升到了近54元,你说销售额能不涨吗?

短暂的涨价的确能为门店带来效益,但消费者不是傻的,品牌君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食客都能接受味千拉面这样的涨幅。

品牌发展多次受阻,到底是什么,让一代拉面王味千流落到要靠涨价来维持业绩的地步呢?

味千为何跌落神坛

味千走到今天这番田地,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外界的因素。

味千一开始的火爆,其实有一部分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市场上并没有什么日本料理,味千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块的空白。然而,现在大家都知道,市面上的日本料理越来越多,不仅是拉面,寿司、寿喜烧等日本料理的品类也丰富了起来。久而久之,日本料理的代名词,不再是味千拉面了。

再来是拉面本身的问题。味千在推出伊始,就表示自己是“大骨熬汤”,和日本的拉面是一样的。但是,品牌君身边吃过味千的人都表示,味千就是一股方便面调料味,再加上“勾兑门”对产品的打击,让消费者不再为味千的拉面买单,甚至有人说,这是交“智商税”的拉面,除了有名气外一无是处。

然而,拉面本身出问题,味千并没有想到从根本上来解决,反而是逃避拉面口味问题,在菜单上推出各种口味的铁板饭、韩式石锅饭和盖浇饭,甚至还出现了和日式料理毫不搭边的食物——印度飞饼。想去味千吃日料的食客,在翻看菜单时看到印度飞饼,心里真的不会缓缓打出一个“?”吗。

不仅如此,为了加强全时段的营收,味千还在门店内加入了下午茶轻食的选择。问题是,又有谁会去想在一家拉面快餐店里享用下午茶呢?

综上所述,味千在品牌运营上遇到的问题,总结下来就是:

1.日料品牌变丰富,味千不再“独自美丽”;

2.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拉面的口味问题;

3.推出与主业无关的产品,不利于品牌建设,效果不佳。

在品牌君看来,味千被吐槽得最多的,就是拉面口味的问题。想想也是,如果一个餐厅卖的食物都不被消费者所认可,那还怎么谈业绩呢?味千现在首先要做的,不是丰富菜单、增加营业时段,而是升级拉面口味,重塑品牌,让消费者再次对味千的拉面产生信任感。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LCNIXAB3uTiws8KunA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