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食店抢走30%的生意,20万经销商遭遇“生死时速”!

2023-08-31     新经销

原标题:零食店抢走30%的生意,20万经销商遭遇“生死时速”!

作者 丨任文青Andy

6月份,一天中午,有个朋友申请加我的微信。通过之后,屏幕上很快蹦出一段文字:“现在经销商生存非常艰难,特别是我们做大品牌的,感觉做不下去了,希望能指导一下,我们如何坚守,走出困境。”

我很好奇——什么人,上来就发这样一段话?于是和他聊了起来。

原来他是湖北一个县级市的经销商,主营休食品类,代理乐事、阿尔卑斯、盐津铺子、喜之郎等一线品牌。60-70%的生意都来自商超,之前的生意虽然不景气,但还算过得去。

但是今年,他的经营遭遇巨大冲击。他告诉我,他的主要客户,当地一个商超系统的生意下滑了50%。

为什么会这样?

零食折扣店在他们市场开起来了!

“上半年在疯狂开店,现在有大概50家左右吧,还有连锁系统要进来。做生意从没这么艰难过……今年,不一定能熬下去……”

零食店主要开在社区,直接影响范围1-1.5公里,可致周边商超、夫妻老婆店等相关品类销售下滑30-40%。

一年多前,大家讨论的还不多。但是今年以来,跟经销商谈到当下的生意,零食店已是避不开的话题了。

这背后,是零食折扣店的爆发式增长。

我们初步统计,2021年全国零食折扣店大概2500家门店,销售规模不到100亿。2022年8000-10000家,销售规模大约300亿。预计到2023年底,全国门店数在2.2-2.5万家之间,销售规模将达到700-800亿。

如此恐怖的增长,对本地商贸系统形成巨大冲击。

粗略估算,中国大约有20万快消品经销商,在为各类传统的终端门店供货,如今他们正遭遇“生死时速”的考验。

过去一段时间,新经销密集调研了一些城市,跟头部零食连锁企业的创始人、投资人、零食店加盟商、店员、消费者,还有品牌商、各地的经销商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零食硬折扣,完成了经销和零售的一体化,加之上游厂家产能过剩必须找出路,结果就像是山上的泥石流,压过传统流通的盘山公路,照直冲到山谷下面去了。

这会是系统性的影响,会搅动整个链条,本地供应链会加速进化,有的人更痛,有的人还没什么感觉,因为这是逐步传导的过程。

为什么这么说?

本篇文章,我将从三个方面,系统阐述。

1 多维透视:零食硬折扣是否会昙花一现?

2 模式拆解:零食硬折扣凭什么抢走生意?

3 挑战与机遇:面对变革经销商如何应对?

多维透视

有人说零食店现在依赖资本,到处扩张。靠资本烧,不可能持久。

零食硬折扣真的会昙花一现吗?

我的答案是——不会。从三个方面来说:

第一,零食硬折扣的出现与发展。

短短两年时间,销售规模实现了7-8倍的增长。零食店是怎样出现,又突然涨到这样一个规模的?

如果简单划分,2010-2017算是零食硬折扣的萌芽期;2017-2023是行业加速成长期。

2010年老婆大人在浙江成立,引起一波跟风潮,但大部分都死掉了。早期它们虽然把这个模式跑通,但偏安一隅,属于区域型的生意。

2017年零食很忙成立,湖南人在零售创新上确实有一套,加上敢闯敢拼的风格,迅速引发更多人加入这个领域,在南方省市推开。到2022年,这个业态算是彻底爆发。现在各头部玩家都在拼命跑马圈地,各地的小品牌也很多。这些信息网上有很多,所以不细讲。

这里说个细节:早期老婆大人做起来的时候,投资人发现了他们,想投资,但他们说不需要,因为这是个赚钱的生意,现金流非常好。

很多人对照过去几年轰轰烈烈的各种模式创新,比如零售通、新通路、社区团购等,说零食硬折扣就是资本烧钱,不可能持久,终究昙花一现。

但有一点要注意:零食店不是新事物,从2010年算起,已经13年了,它的商业模式早就经过验证是成功的。只不过这两年受到资本追捧,它才爆发。

资本可能会引发泡沫,会导致各种残局,但是零食硬折扣本身,不是资本烧出来的新事物。

第二,从经济周期下的业态变化来看。

过去几十年,中国一直高速发展,并未经历发达市场走过的周期,但周期规律永远存在,我们要研究国外的硬折扣业态,去反观我们当下。

讲硬折扣,绕不开德国的ALDI。1913年只是一个小食品店,1948年阿尔布莱希特兄弟接管了母亲的商店,经一系列调整发展起来,其创始人家族长期霸占德国首富的位置。

想了解ALDI的模式,可以看下面这本书:

该书作者曾经担任ALDI管理委员会成员,本书几乎是全球深入讨论ALDI模式和方法的唯一书籍。

上个月我去重庆看了条马,条马是真正按照ALDI的方式在做。

一进去你就能感受到,完全的德式风格。

硬折扣的核心在于: 低毛利、高周转。 表现形式为: 有限SKU、简约装修、中小面积、低价、自有品牌,不提供增值服务等。

ALDI是食品和日用品,属于生活必需品,目的性消费,而零食是激发性消费。品类属性决定了终端表现形式不同,但在追求低毛利、高周转这个核心上,它们是一致的。

国外折扣店的兴起,有一个共同的背景: 经济周期下行,大众对更具性价比的商品需求更大。

在欧洲市场,超过20%的零售是硬折扣,它是具有长久生命力的零售业态——中国的发展才刚刚开始。

第三,我们从商业本身的逻辑去看。

零售的形式无论如何变化,其本质不变,就是三个词:成本、效率、体验。互联网等技术的发展,人群代际的更迭,叠加三年疫情的影响,人们的消费习惯变了。

如今对于大众消费来讲, 除了对性价比更加看重,时间是最大的成本,便利是最重要的体验。

中国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专业化分工越发成熟,供应链效率极大提高。品类连锁,深入社区,依托高效的供应链,营造更好的购物体验,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具性价比的商品。

可以说,零食硬折扣其实是,硬折扣这个大趋势,与社区零售、品类连锁这两个小趋势,叠加的产物。

零食硬折扣不会昙花一现——当然它会不断进化。

问题是,对经销商而言,意味着什么?

最近我和多个品牌方人员交流,获得的信息是: 成立专门对接该渠道的部门,或者将该职能划归特定部门,成为普遍的情况。

现在主要零食店连锁企业,已经实现90%以上直采,还有少量头部品牌还未采取积极合作的态度。行业人士判断,等量贩零食渠道份额数据,在尼尔森体现后,他们的态度会改变。

这里面经销商扮演了什么角色?

早期是为这个业态做贡献,但是当新渠道成长起来后,经销商反而成了被短路掉的角色。

这种情况我们很熟悉,早年大卖场发展起来也是如此。很多人觉得,在终端、经销商、品牌方三者的博弈中,经销商总归有生意做。

这次的零食硬折扣,还会同样如此吗?它跟商超大卖场有什么不同吗?

事实上,很不相同—— 大卖场是赊销的逻辑,零食硬折扣是买断的逻辑。

但要把这个事情讲清楚,我们要做详细的模式拆解,我们要问:零食硬折扣到底抢了谁的生意?它凭什么能抢走生意?

模式拆解

你可能会说:凭什么?凭低价!确实,目前关于零食硬折扣店,大家普遍提到的一个说法是:低价竞争,低价哪有好服务,怎么会长久?

我的看法是, 初期低价是策略,导致低价成为整体性的结果,它的实质不是低价竞争,是总成本领先的硬折扣商业模式。

我们走访了一圈市场,下面是我们收集到的一手信息:

主打低价,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不要盯着它的价格,要透视它背后的模式。现在主要的零食硬折扣企业,对外口径基本是总部留10个点左右的毛利,给到门店20个点左右的毛利。

我们做了深入调研,不同零食连锁企业有所不同,但是基本上都在这个上下。

事实上早期加盟零食店的加盟商,很多都挣了大钱。现在北方市场,尤其是区县,刚进入的店铺,经营绩效非常好。

毛利低,周转高,同样能赚钱。

当然,加盟商亏钱肯定有,这里的因素有很多,地段、租金成本、经营能力等。而且,任何生意做的人多了,就难挣钱。眼下资本追逐下的跑马圈地,开店越来越多,C端价格战,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亏钱的案例。

行业发展太快,提前从抢传统门店的生意,进入到同行之间争夺市场的阶段——价格战已开打。

但是回到硬折扣模式本身, 低价是结果,它本质是压缩成本和毛利,让利消费者,然后靠高周转赚钱。

这是一次扰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变革。

为什么这么讲?

我总结一个公式:

零食硬折扣连锁 = 上游集采 + 物流配送 + 前端交付 + 消费者洞察

什么意思?

零食折扣店,是从厂家直采,然后通过自建仓储配送体系,将产品快速送到它的终端门店,这叫什么? 经销零售一体化,经销商不是被短路了,它是被内化了。

因为它直接连接了消费者,有消费数据,它就很容易做消费分析,做消费者洞察,然后反哺它上游的选品和集采。

传统的经销模式,根本做不到。层层加价,多次搬运,尤其是到了终端,进场费、条码费、店庆费等等乱七八糟的费用,包括品牌硬要推的商品,最后卖不掉的,这些都是成本,最后都需要消费者买单。

传统渠道模式,从厂家到消费者,是跋山涉水,层层关卡,零食硬折扣连锁,是建了一条高速公路。

真正打通这个高速路,企业的运营能力、选品能力,和供应链效率至关重要。零食店不是你看到的街边店铺那么简单——真正重要的是看不见的。

店铺选址是基础,在此不赘述。但位置相近,店铺看起来差别不大,销量可能差异很大。

为什么?

首先是运营。 店员负责上架、陈列、称重、结算,不做推荐动作,销售靠的是商品的静销力。淘汰什么货?进什么货?散称品放在框里,看每框每月的销售,定量品看单个SKU,总部通过数据汇总分析,很容易知道哪个畅销,哪个不好卖。

总部要做能力输出。除了日常运营标准,督导要与门店沟通,将数据分析和洞察的结果,转化为具体的汰换、上新动作,实现高周转和销售。

当然这也涉及选品能力。

零食店要保持一定的淘汰率。以月为单位,不断都过数据对比分析做末尾淘汰的动作,以提升门店整体的动销和周转。

运营和选品能力非常重要,不同企业差异很大。

产品来自供应商,这就涉及一个核心—— 后端的供应链效率。

零食店的价格为什么低?关键在于供应链效率。

传统流通模式,从工厂,到品牌中心仓,到一批二批,再到终端,最后才能到消费者手中,加倍率在1.8-2之间。

零食硬折扣呢?直接从工厂,到公司的仓配中心,然后就是通过终端,交付到消费者手中,加倍率在1.3-1.4之间。

这是零食店商品价格平均比其他渠道低20-30%的原因。

销量决定话语权,话语权关乎效率,效率又影响销量——规模基本等同于效率。这是规模化的生意。

额外补充两点:

连锁品牌要扩展,就要按区域建仓,否则成本下不来,配送跟不上。这是大投入,也是行业壁垒。

供应链管理能力很重要。尤其是高周转商品,不要缺货,它影响消费者体验,更重要的是影响单店产出。

零食硬折扣的核心是低毛利、高周转,精细化运营、选品能力、供应链效率是关键。

它到底影响了谁的生意?

零食店主要开在社区,周边1-1.5公里的商超、卖场、夫妻老婆店、包括部分便利店都会受到影响。我们做了初步的调研,获得的反馈是:零食店周边的门店,相关品类销售下滑30-40%,腰斩,甚至干不下去的都有。

基于地域、规模、模式等不同,个体经销商的感知不尽相同。

现在哪类经销商受到影响比较大?

零食店主要做的品类,基本可以分为四类: 散称零食、定量零食、酒水乳饮、冷冻冷藏。

首先,散称品是利润来源。这与很多人的认知不同,认为散称品挣钱,是因为它不透明,毛利更高。但其实,散称品没有品牌溢价,利润空间本身并不大。

散称毛利确实稍高一些,但没有高太多——至少头部零食硬折扣是如此。散称品是零食店的利润来源,主要是因为它销量更高,占到一个店销售的50-70%。

其次,零食店在扩品,早期是水饮和零食,现在有酒水、乳饮、冷冻冷餐品等。后面肯定还会扩品,现在普遍都是开大店,150-200平,就是为后面的扩品做准备。

现在受影响最大的是主做休食的经销商,其次是做水饮的经销商。但是零食硬折扣的扰动,将会是系统性的,因为它把终端价格拉下来,打乱了价盘,整体水位会下降,大家的生存空间会越来越小,影响最终会波及整个商贸流通领域。

挑战与机遇

在新经销最近做的一项调研中,70%的经销商表示,他们的商贸生意因为零食店的影响,遭遇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根据调研,我们总结了几个确定性的结论。

第一,不管影响多大,零食硬折扣店一旦在本地开起来,它就一定会对经销商(现在主要休食和水饮经销商)的生意产生影响,或大或小。

第二,影响大小跟很多因素相关,比如当地商贸竞争状态、零售格局、经销商本身的经营状态,零食店发展阶段等。

第三,相较而言,南方的商贸生态比北方更加丰富、多元,经销商的韧性和腾挪空间更大。

第四,北方本地供应链系统受到的冲击可能刚刚开始,有些经销商居安思危,在积极应对,有些在观望。

零食店对本地的供应链系统形成了冲击。怎么理解这个事儿?

一纵一横来看。

第一,纵向看模式的穿透力。

零食店在下沉市场的穿透力比便利店强很多,便利店有短保品,但是零食店保质期最少都两三个月。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地方,零食店已经开到乡镇。

第二,横向看开店的覆盖密度。

一个店1-1.5公里之内影响最大。有人说,零食店开再多,密度总是有上限的,不可能占了所有生意。这个没错,问题是它的真正影响,刚才说了,除了直接抢走你客户的生意,更重要的是冲击了整个价盘。

零食店价格低,商超、小店为了生意也要降价,一级级传统,为了维持生意,你微薄的利润也没了。

你不是一点生意没有了,市场那么大,零食店渗透率不可能100%,问题是生意变少了,你规模不够,很快就到盈亏平衡点之下。

就像登山,空气越来越稀薄,扛不住的就先倒了。

关于这一点,不同地方的不同经销商,体感不太相同。但我们是从行业的视角在看这个问题。

当前经销商都怎么看,怎么应对?下面的图,是我们调研后的总结。

我们取两个维度,一个是零食店开店密度,一个是经销商的渠道广度,这样就分为四类情况。

每类情况的应对,可以看图片。

这是简单总结,每个人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去分析。

但总的来讲, 单一渠道经销商最为脆弱,相对来讲,多渠道、跨品类、跨区域的经销商会有更大的腾挪空间。

给经销商有什么建议?

第一,做多渠道、跨品类经营。有条件的,转型做B2b供应链平台。

多渠道、跨品类,为自己争取腾挪空间,守住盈亏平衡线。

一个地级市也就两个B2b平台商的容量。从本次我们讲的零食硬折扣的冲击,倒逼本地供应链整合升级的视角来看,是一致的。

第二,深入了解零食硬折扣这个模式,不要抗拒,结合自身情况,看是否可以从中找到机会。

这分两种情况。

1. 给零食折扣店供货。

头部零食连锁企业,比较难,区域经销 商机会不大。但也有机会点,比如水乳饮品类,在获得厂家的费用补贴后,经销商有价格优势,合作的可能性比较大。另外就是,发票流程导致品牌和零食店直接交易有障碍,需要经销商短期垫资,经销商做中间的服务商。

地方性连锁品牌供货机会大,但这里有风险提示:接下来竞争加剧,注意结款情况,一定控制风险。

2. 自己下场做零食店。

现在这种情况,自己从0到1开始不建议了,看了之前的分析,你知道看似很容易的事情,实际上门槛极高。

剩下的就是选择加盟,这个一定要做充分调研,当地的竞争格局、单店投入产出比、加盟品牌的实力和支持等等。

商贸流通行业本来就在洗牌,零食硬折扣的发展,一定会加速这个进程。因为 系统性的、资本化的供应链系统,依托零食硬折扣穿透力,形成对本地供应链的挤压。

但同时,我想讲,也不要过度放大这个影响。

首先,我们讲了任何业态都不可能是100%的渗透率,总有生意需要经销商来做——只是谁来做的问题。

其次,本地商贸的生存空间,接下来可能会呈现越来越紧,然后慢慢放松的状态。

被资本加注的事物,在加速成长、膨胀之后,紧随而来的往往是泡沫破裂。

现在各个头部零食店品牌跑马圈地,合纵连横,在很多地方已经贴身肉搏了。接下来一到两年,兼并整合,破产倒闭,加盟商血亏的事情肯定有。也就是泡沫破裂之后,这个业态逐渐会进入成熟、平稳发展的阶段。

但是, 硬折扣这个经销零售一体化的模式一定会存在,而且经过它洗礼后,本地供应链系统会倒逼越来越高效。

要想办法成为本地高效供应链的一环。

有的经销商可能说,这些方式我来不及了。坦率地说,有些经销商一定是会被淘汰的。

很冷酷,但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写在最后

2022年以来,零食硬折扣加速狂飙,有人看到的是低价销售、有人看到的是加盟亏钱,但从行业的视角来看,它真正的影响在于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冲击——中国现代食品加工行业,正在进行一场供给侧改革。

零食折扣店为何如此疯狂?
不拥抱不行,拥抱又不得不面对价盘受冲击,传统经销网络难以维持的局面,品牌商左右为难。
各个品牌都是怎样应对的?它对产业链影响几何?
经销商又该往哪里走?未来的挑战是什么?机会又在哪里?

2023年10月9日—11日,“第五届中国快消品大会”将在深圳举办,在10月10日上午,我们组织了“零食与折扣店”主题平行论坛。

届时零食/折扣店品牌、快消厂家高管、经销商大咖、行业深度观察者等,将齐聚一堂,围绕“硬折扣”相关话题,深度交流,共同探讨,碰撞观点,欢迎您的加入!

会上我们将发布《2023中国快消品零食硬折扣发展白皮书》,新经销站在快消产业的视角,通过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分析品牌商与零食硬折扣的合作态势,解读零食硬折扣对本地商贸系统的冲击,帮助品牌商和经销商客观、全面和深入地把握行业趋势,应对挑战,发掘增长机会。

如有意向参与本次大会,可私信咨询。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9c0134f043bb6369c2fa483f69e42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