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打工者的真实状态没有那么高大上

2023-03-28     青湖已

原标题:共鸣?打工者的真实状态没有那么高大上

近日,从某社交网络上看到一则鼓励和宣传打工光荣的消息,其中的宣传图片及其相关标语让我大吃一惊。“打工不仅能致富,还能交友娶媳妇”,“爱情只能陪你走一段路,工位才是你永远的家”。我不否认勤劳致富的精神,也不反对上班打工的选择,只是这类似农村刷墙广告的标语除了让人付之一笑外,再没有什么兴趣。反而从中读出一种为生计奔波的心酸和无奈,一种迫于现实无可选择的自嘲的味道。

共鸣?打工者的真实状态没有那么高大上

“打工”这个词汇是随着改革开放从香港一路来到内的的,在产业变革与市场化的大潮下,基层百姓尤其是农村人离开家乡到经济发展较好的地方去劳动赚钱,到就业机会较多的地方去工作。他们背井离乡,甚至携妻带子,在外地一呆就是一年甚至数年,辛辛苦苦攒点钱,希望将来回到老家盖新房,做个体面的有钱人。

随着社会的发展,打工者不再单指外出工作的农村人,受雇于人的劳动者也可以称之为打工者。打工者是相对于企业主或者雇主的一种群体称呼,是“职场人”的代名词。

一般来说,打工者有以下三个含义:

其一,纯粹依靠非资本的体力或者脑力劳动赚钱

打工者不会进行资本运作,也没有资本投入,只能在市场机制下依赖自己的身体和脑力赚钱。打工者的投入就是体力和脑力付出。如果不劳动就没有收益,如果不出勤就没有收入。

其二,受雇于人,没有利益分配权

打工者之所以打工,就是因为双向选择的条件下,自己只有不断挑选雇主的权利,没有雇佣人的能力与权利。打工者都是受雇于人,以这样或那样的契约形式,凭借自己的技能和付出赚取相对固定的非增值性收益。

不仅如此,很多打工者还没有保险,没有五险一金。连将来养老都堪忧。

其三,打工者没有铁饭碗

打工者不同于持有股权的职场人,不同于国有或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他们随时面临裁员与淘汰的可能,没有铁饭碗可端。随时有更换工作或者变换职位的可能,打工者的薪水取决于雇主的意愿与人力市场行情。

所以,我认为将打工者农村化或者将打工当作发家致富的工具、将打工当作一种高大上的职业奉献,这些价值导向并不确切或者说说不到打工族的心坎里去。他们为了生计远离家乡和亲人,为了一年几万块钱的收入流泪流汗甚至流血,实属不易。

共鸣?打工者的真实状态没有那么高大上

打工者的不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为了工作忍气吞声

不管在企业里工作的员工还是在工地上搬砖的工人,不管是身居良好环境的职员还是暴露在风雨之中的室外工作者,有谁没有受过气?有谁没有受过委屈?面对不公正或者不公平地管理,面对挑剔与苛责的上级,有话不敢说,只能忍了又忍。

几乎所有的打工者都是伴随着忍耐与委屈一路走来。

其二,收入低

打工者几乎没有多余的娱乐与生活时间,甚至连与家人相聚的机会都没有。他们的工作时间最长,从年初到年末,从太阳还没出来到日头已经落山,披星戴月工作。但是,他们的收入水平确实相对比较低的。

一般的打工者一年能有个十万八万的收入就不错,很多时候还要被拖欠工资。辛苦工作数年,即便不吃不喝,积攒的那点收入根本不够在城市买房,到农村盖房也勉勉强强。然而,年轻的打工者不愿回到农村,较少的收入意味着既没房又没车,连娶媳妇的钱都不够。

其三,居于被鄙视的底层

很多人不愿意承认社会阶层说,但是鄙视链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现实中,巨富鄙视中产,中产鄙视小资,小资或者普通居民鄙视打工者,城里人鄙视农村人。为什么鄙视?因为身份不显、因为收入不高,说白了就是“穷屌丝”的代名词。

共鸣?打工者的真实状态没有那么高大上

现实中,太多人瞧不起打工者。鄙视事件也屡屡发生。不是有很多农民工被人嫌弃“脏”吗?不是有很多基层工人被老板骂作“穷鬼”吗?打工者且行且累,仿佛看不到未来与希望,打工者穷其所有只能换来微薄的收入,打工者努力多年却未必赢得应有的尊重。我想,将打工一次美化得太厉害,或许是一种莫大的讽刺吧。

有一首《打工仔之歌》描述得很形象:

那黑压压的一片片

摇着希望的门铃

遮盖了半边天,喊痛故乡:

南下,南下……

云层裹着轰隆隆的雷声南下

跟庄稼打着招呼

跟那些古老的农具

跟那勤勤恳恳的老牛

告别家乡,土地和深情

我们去远方,打工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76e2ec824ede541a50cd58aa9c69d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