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照 李晏
一个假离婚,两本真的离婚证书,开启了一个女人悲剧的大半辈子。
和电影版本不一样,故事的开端,我们还能看到李雪莲曾经有过幸福生活。至少,在她心里是幸福的:有活泼的儿子,有结婚多年还如胶似漆的丈夫。正是因为信任这份感情,李雪莲做出了一个让她后悔一生的决定:为了申请一套房子,假离婚。
假离婚,房子到手,再复婚。这大约是来自现实生活的“经验”,不合规,但人们都不陌生。而这只能是夫妻二人的“君子协定”,不然谁还能作证呢?离婚时心意是假的,但小本本上盖章的离婚证是真的,可待房子到手了,丈夫却又娶了别人进门。假作真时真亦假,真真假假,便再也说不清。
李雪莲觉得自己被骗了,便告去法庭。没想到,这只是“升级打怪”的开始。
有时候,程序正义并不是为了结果正义,或者说,程序正义有时候会超越结果正义。毕竟假离婚初衷确实有问题。后来告到县里、市里、省里。再后来开启了首都遥遥无期的上访之路,与那些官员们斗智斗勇。
但李雪莲永远在碰钉子,以至于仿佛魔怔,开始和牛对话,只有那头牛懂她支持她。而那头牛最后也没了。连等待她这么多年的老同学、在她最困难的时候帮扶着她、心甘情愿陪她上访、口口声声说要一起过下半辈子的赵大头,竟也骗了她。大头带着她两人相依为命爬山看日出的时候,观众和李雪莲一起被感动了吧。也曾想,就到这里大结局了该有多好。可故事就是这样,一次次令人绝望。
有人说,李雪莲以一己之力斗男团。虽是玩笑话,却也心酸。
剧照 李晏
观演之后,有听到一种愤怒的声音,认为这部作品把女性写得无知又固执,在一件事上钻牛角尖耗一辈子,输在一个无意义的起点。事实上我对这类观点不敢苟同。荒诞是有的,这本身就是对现实的一种放大。虽然女主输了一辈子,但她绝不是愚昧的执拗,如果看到这个过程中的心态变化,我们也许更容易理解她。
首先,她并不是仅仅纠结于被丈夫背叛这一件事,李雪莲,其实是非常精神化的一个人,前前后后,她要的都是“我心里过得去”。
最初确实是咽不下丈夫秦玉河这口气,提出一个看似可笑的要求:之前是假离婚,那就是假的,现在丈夫和别人过了,那得跟我先把这个假的结回来,再真离了。正常人可能认为结局都是离,和现在有什么区别,何必折腾。但她要的是内心的接纳和解脱。被拒之后,看似她在告法庭、告县长市长,但实际上她告的是“你们怎么能维护背叛”。
起初都是围绕这些人这些事,而后那个无良丈夫一句不止是有心还是无心之言,让李雪莲转而为自己作为一名女性的贞洁奔波上访,“我不是潘金莲,我是李雪莲”。这重要吗?这个世界根本不在乎,但对于李雪莲,清白是极重要的。
剧照 李晏
在这个过程中,李雪莲至少有两次是决定放弃去告状或上访的,她其实给了生活放过自己放过他人的机会,也给自己与内心和解的机会。但无奈这个世界太冷漠。前一次,她想只要秦玉河口头承认当初离婚是假的,就不告了,谁成想没有得到真实的回应,却还让自己变成了“潘金莲”;后一次,年纪也大了,告累了,也想通了,好容易决定放弃,却没有人相信她,一次次被各层级官员打扰,非逼得她继续告,人们才说你看,我就说她不会放弃。
她两次提到想杀人,就是针对本该陪着她过生活的两个男人。甚至丈夫秦玉河做鬼后还会出来规训她,在今天看来,很是一种PUA了。这便让她的生命显得更加悲剧与荒唐,给可怜之人添了可笑之处。
而换个角度看,李雪莲并没有像人们以为的传统农村妇女依附于男性,丈夫背叛后她并没有长时间哭哭啼啼粘着他,而是为她心里追求的这些“正义”,靠着自己小小瘦弱的身躯努力争取了一生。令我们愤怒的,不应该是李雪莲这个角色的存在,而是使得她存在的背后的那个社会和人群。
这当然不是美化角色的意思。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是不能理解但可以接受的;有些事情是不能接受但可以理解的。李雪莲的一生,大概就属于后者吧。毕竟这种看不到希望的努力,让她付出了一辈子,也没有收获更有价值的结果,而这辈子本来可以换一种方法活得好一点的。如果那个时候的李雪莲有“止损”这个概念,再潇洒一点,是不是会不一样。
剧照 塔苏
这次剧场演出版本是青年导演丁一滕的作品,其实在情节上还是非常还原原著。原作者刘震云在观演后,曾评价八个字:气象非凡,才气逼人。丁一滕的才气是近几年大家有目共睹的。还记得冯小刚的电影版《我不是潘金莲》采用了圆形的视觉构图,给人以窥视的感觉,每个镜头都美得像画,又掩饰不住的压抑。丁一滕的舞台所设置的漩涡状的转盘,也是十分巧妙。李雪莲这辈子,就像是被卷进漩涡中心,折腾了自己,也折腾了别人。
剧照 塔苏
李雪莲还曾多次“见到”过潘金莲,并与她隔空对话,那个代表着“不守妇道”的古装女子,如梦如影,是她心里过不去的那道坎。
而李雪莲告状上访的过程,则将那些官员“男团”群像化,采用了多元跨界的艺术方式,让悲剧中掺杂着幽默元素,显得愈发哭笑不得,令人慨叹。
现当代与古典结合的手法来设计表演,似乎是如今青年导演非常热衷的,而跨时代的融合如何恰到好处,也是创作者非常大的挑战之一。
对于这种剧本原本已是经典,又经过冯小刚电影翻拍,通常再创作者是有一定压力的,而这版《我不是潘金莲》,依然值得我们走进剧场。
-剧终-
贝七
舞台让我觉得
生活并非是无药可救的
本文落笔于
8月19日北京保利剧院观演后
配图为剧照
署名见正文
封面摄影 李晏
来源剧组,经授权使用
有染·与美好发生关系
舞 台|艺 文|悦 音|映 像
more:
众人谈·戏剧在特殊时期的策略 | 线上和现场,挑战或机会
评·《贵胄学堂》|望向觉醒的灵魂
评·《我这半辈子》|用半生接近一切,去换一世内心平静
评·音乐剧《赵氏孤儿》|从坟墓中唱响的命运之歌
主创说·《你好,疯子!》 |嬉皮笑脸的方式搞喜剧,打破“戏比天大”的严肃
评·“跃动她影在西岸”|一次女性议题下的中法舞蹈创作聚焦
评·《丽南山的美人》|丽南山的美人,丽南山的《禁闭》
真好·上海|YOUNG剧场携开幕演出季“氧”活力归来
Q&A 大朱和他的《25m²狂想曲》|“我想拥有一个短暂的家”
更多阅读 可点击
张艾嘉 | 林怀民
佟欣雨 | 丁一滕 | 杨易
史依弘 | 蒋瑞征 | 黄俊达
沈伟 | 杜邦 | 冯英 | 段妮
桑吉加 |黎星 | 张晋浩
大剧场版《枕头人》 | 《倾城之恋》 | 《沉默的真相》
《永不消逝的电波》
乌镇戏剧节
亚洲大厦| 进念二十面体
上话·新文本
- 灵 魂 编 辑 部 -
执行编辑:五月初五
校稿:Miss Helen & Lucifer & Vane
责任编辑:Paula & Cheers
主编:许安琪 &阿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