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在搞笑又热闹的时尚走秀和近期火遍全网的理塘“赛马王子丁真”的热搜中间, 出现了一条让网友们看后“倍感不适”而又气愤的标题:#男孩地铁对奶奶破口大骂#
视频里,在男孩奶奶对他说教的期间,男孩一直不断地大喊大叫,甚至对路人的劝阻也不停地怒喝反怼。
一天后,另一条近乎相似的新闻也出现在了热搜里: #奶奶和孙子街头起争执对打#
看起来已经身体“很壮”的男孩子,用尽全力将奶奶推到了路边的护栏上。
在评论里,气愤不已的网友们都纷纷回复起“以暴制暴”的态度,很多人说,自己惯出来的孩子,自作自受。
也有人说,这样的情况在生活中,其实早已屡见不鲜了。
近几年,当“溺爱式隔代教育”和“原生家庭”等等关键词在网络新闻和文章中出现时,无不一次次地挑拨着每个人的神经,父母们对这样的现状惴惴不安,未婚未育的人们对其嗤之以鼻。
当人性在美好与恶毒之间反复行走时,到底是与生俱来的台本还是后天遭遇的结局呢?
你的原生家庭,好吗
在知乎上,有篇引起了很大争议的文章,讨论的重点就是“原生家庭理论”到底站不站得住脚,是否有科学依据。
原文所解释的大概意思是: 原生家庭理论本身不是正统的心理学概念。父母对你的人格影响主要对于他们给你的遗传基因,大概占40%,而剩下的60%,是环境影响。简而言之就是,人完全有能力摆脱所谓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
对于这样的数据和理论,也有很多人指出了问题。人的性格和脾气到底是由基因还是后天环境所决定的呢?
为了研究人的本性究竟是由环境影响还是由基因影响,1979年明尼苏达大学的博查德(Bounchard)等人共同展开了一个绝妙的实验,并且对后世的类似研究具有开创性的启发,这份研究结果于1990年发表,在之后也继续了很多后续研究,虽然结果稍有差异,但答案是基本一致的: 人的特性是由遗传和环境综合决定的。
也就是说,人的性格和脾气,确实会受到遗传的影响。
在上个世纪90年代,荷兰的一位青年家人全部外出,留下了他和姐姐看家,临睡前,与姐姐互告晚安的他,忽然心生邪念,侵犯了自己的亲姐姐。定刑入狱后,他曾接受精神病治疗,性格稍有好转,但他暴戾的本性没过多久又马上显露了出来,经常与其他犯人打斗,甚至刺伤了监工。
事实上,这位青年从未有过前科,而且一直老实本分,突然的性情大变,让很多人都十分不解。直到之后他的亲戚在与医生面谈时,说起了自己的担忧—— 他这样的情况,在家族中已经出现了八次。
包括持刀威胁,谋杀未遂,纵火等等恶行。 这八位成员都有着共同的特征:木讷,内向,害羞,没有朋友,强烈的攻击性,智力障碍,些许小事便会大发雷霆。并且这样的症状已经延续了五代,至少有几十人患病。
1993年,荷兰奈梅亨大学的遗传学家汉·布鲁纳(H. G. Brunner)在《科学》杂志上,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了该家族基因中的缺陷导致了这种攻击性的爆发,也证明了性格具有遗传性。
此外,心理学家还整理了几种性格缺陷,有可能是基因缺陷作祟:
01
偏执型性格缺陷
性格敏感多疑,走极端,自我评价极高,听不见别人的批评意见,对别人缺点指责挑剔,容易有嫉妒心理。
02
火爆型性格缺陷
情绪高涨时兴奋活跃,情绪低落时不与人社交,情绪波动大,缺乏深思熟虑。
03
攻击型性格缺陷
性格鲁莽好斗,情绪不稳定容易受到人教唆,缺乏自制力自控力,对社会保持敌意和攻击性。
但这并不代表着,遗传到我们身体里的性格基因会决定我们的一生。一如上面的研究结果所说:人的特性是由遗传和环境综合决定的。
专家与变态,一线之隔?
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神经科学家詹姆斯·费伦(James Fallon)从1995年起就开始研究大量心理变态者的大脑扫描结果,他发现 正常人的大脑中某些高亮(活跃)的区域,在心理变态者大脑中却是黑暗的。
这种现象被费伦总结为“额眶部皮质功能低下”,被怀疑是导致人缺乏同情心、与常人思维方式不同、造成心理变态的一种大脑特征。
然而,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发现自己也是拥有这项特征的“心理变态者”。 这个饱含讽刺意味的电影情节,让费伦开始深入研究自己的家族,结果发现,家族中甚至有臭名昭著的“杀人狂”。
费伦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十分纠结,难道自己一直是个隐藏着的“变态”吗?在深度探究自己的童年和成长过程中费伦发现: 原来自己并非完全没有心理变态的前兆,只是被掩盖和遗忘了...
回忆童年,费伦最大的感受是快乐。他出生在一个和睦健全的家庭中,父母对他也是从小就用心呵护。虽然在成长过程中,他也表现出过一些不寻常的特点,比如非常争强好胜,甚至有些叛逆自私,这种行为,在他长大后也发生过。
09年时,费伦还曾受邀参演过美剧《犯罪心理》,在剧中"本色出演",扮演一名犯罪心理学教授。
但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自己没有真的发展成一个反社会变态,把变态心理付诸行动呢?经过深刻的反省、回忆后,费伦认为,是自己快乐的童年让自己免于变态。
他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家人给予了足够的爱和关怀,储存了足够多的“善良和快乐”,使得他即便长大后偶尔发神经做一些奇怪的事情,也能悬崖勒马,由于足够好的引导,他把争强好胜的力气用在了正途上。
当他遇到一些纠结的问题时, 他会反问自己:“一个善良正常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怎么做?”通过这个习惯,他渐渐改正了许多生活上原有的毛病。
事实上,大多数受到过童年创伤(包括性虐待,暴力,冷落等等)的个体日后都不会成为犯罪者或是虐待孩子的父母,然而童年的创伤经历确实会给他们留下无法磨灭的痕迹。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童年创伤就像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某些遗传基因的“潘多拉魔盒”。
我们常会说一个人“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我们也常常把内向、外向、敏感、多疑、老实、不会说话,不敢流露感情,暴躁、温和,等全部归于性格。
我们也许都曾在影视剧中看到过这样一幕:在医院的新生儿区域,有些孩子天生安静,有些却异常敏感;有的孩子看到针就会大哭大闹,有些孩子甚至会笑。 但这样的特质,并没有好坏之分,每种特质都是基因传承的结果,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认清自己的特质,选择如何去发挥优势,规避劣势,就好像我们如何去选择文理科,如何去选择做适合自己的职业。 一切都在于环境的正确引导。
性格与习惯一样,是具有可塑性的,就像我们经常督促自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一样。我们常说“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父母为他画上什么颜色,这种颜色也终将伴其一生。所以即使像费伦一样,身带“劣根性”,也会因其环境决定最终的人生。
对于孩子的性格,我们应该着重注意培养什么样的特征呢?在足够的耐心,足够的关爱下,首先是意志力特征,即,一个人是否对自己的行为有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如果一个人放任自流,犹豫不决、随大流,则会影响积极性格的形成。
理智特征。即,一个人是否具有独立认知,如此才能善于观察,独立思考;以及思维是否现实,基于事实而不是想象;思维是否精确, 比如看问题全面,深思熟虑,而不是片面肤浅。
情绪特征。即,一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 良好稳定的情绪,会让一个人更容易表现出积极乐观的心境,反之则心境容易消极悲观。
就像费伦对于母亲的形容,犹如自己心里的三脚凳。“ 我回忆起母亲,想起她在院子里,坐在三角凳上修剪杜鹃花。当时我心里就想,她就是我凳子的第三条腿。我有精神疾病患者的基因和大脑,但母亲是那条防止我倾覆的第三条腿。她总是坚定地认为我是一个好孩子,是她帮助我茁壮成长,成为了一个善良聪明的人。我被爱了,是这种爱保护了我。”
内容参考来自:知乎,英国那些事儿
图片来自:B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