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5岁孩子“逆天简历”刷屏朋友圈,除了羡慕还是羡慕

2019-11-13     励步英语青岛校区

“人生本就没有起跑线

只是跑的人多了,变成了一条线。”

“别人家孩子”的简历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最近,大家都被一个5岁小朋友的上学简历给刷屏了,很多网友也纷纷表示受到了一万点暴击!

2岁开始学诗,5岁能吟古诗100首。

四岁学钢琴,现在已经开始备考英皇二级钢琴考试,围棋也已经取得11级证书。

每年要看500本英文书,每周要写三篇英语日记,喜欢各种逻辑思维游戏,会数独、七巧板,几何认知。

还会做实验,已经掌握浮力、密度、磁力、重力、热胀冷缩的原理和多米诺骨牌效益。

小小年纪,足迹遍布多个国家几十个城市。

这份堪称“别人家孩子的简历”,足足有15页之多,分成了7个部分,从家庭到爱好面面俱到,最后还附上了长达5页、包含408部英文读物的书单。

这是他2018年英语阅读书的目录:

每年阅读量500本,识字量1500,足迹遍布多个国家几十个城市。

喜欢文史、艺术、数理、运动,每周要写3篇英语日记。

喜欢做实验,了解浮力、密度、磁力、重力等基本原理和多米诺骨牌效应。

一个5岁孩子“逆天简历”刷屏朋友圈,除了羡慕还是羡慕

4岁半学习钢琴,准备报考英皇二级;学习围棋4个月,取得了11级证书。

家庭教育观:多尝试、追求过程;少考试、淡化结果——精彩的过程终能带来丰硕的成果。

除此之外,几乎每一天,都有非常严格的课程安排。

一个5岁孩子“逆天简历”刷屏朋友圈,除了羡慕还是羡慕

看完简历后,相信各位粑粑麻麻的心里是不是很震惊!纳尼??这是一个5岁小朋友应该有的成绩吗?5岁的时候,不知道大家在干嘛,反正小小步还在和小伙伴们玩泥巴、丢沙包...

原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岂止是八辈子啊。

见过世面的孩子背后

是父母知行合一的教育观

网上曝光后,很多人觉得很不可思议,说孩子的天性就是玩,他的父母是在扼杀孩子的天性。

但仔细一看,我们却忽略了这位优秀小朋友的父母却是这样的教育观,这对父母,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亮点”。

他的父母说道:

“我们并不要求他每一门都精通,只是确保他能接触各种兴趣,为未来的选择做准备,我们希望孩子能多尝试、追求过程,能享受过程带来的乐趣和成果。”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他们的家庭教育观是:

“多尝试,追求过程;少考试,淡化结果,不要求孩子每门课学了就要精通。”而是引导、鼓励孩子尝试各种不同的可能,帮他找到真正最感兴趣的事情,以便于未来他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机会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中,父母也从来没有缺席过。

“从他2岁半开始,我们就坚持每周有5天,每天2-2.5小时的有效陪伴,从文到武,从静到动,希望他在广博上不输于父母。”

“每周五天,每天两个多小时的有效陪伴,从文到武,从静到动。”不是一股脑地把孩子的事情丢给老师、丢给培训班,逼迫孩子努力,自己毫无作为只问结果。

而是通过给与高质量的陪伴,和孩子一起努力,一起成长,陪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孩子是父母后半生的唯一观众。孩子不会错过父母的后半生,也请父母们不要错过孩子的前半生。

此外,其父母还提到了一点:

“我们的严格主要体现在过程,我们并不太追求结果,但要求他在过程中保持认真的态度——无论是静态学习还是动态锻炼。”

过程严格,是为了让孩子对任何事情都有认真端正的态度,也正是因为孩子需要在这样开放的环境中,才能更好的激发孩子的探索欲、好奇心,不会把孩子训练成为“考试的机器”。

你以为考高分就等于一切,你以为锥悬梁刺骨学习成绩好就等于成长。殊不知,一个人的优秀不一定体现在他考试的分数有多高,钢琴等级有多高,会的东西有多少,而是在于他的眼界和自信。

而这些带给他的比单纯的高考分数要多的多!

有远见的父母总能看得更远,不得不说,这位小朋友的父母教育观念的确很超前,从学到陪伴,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好的教育是教学相长

彼此成全

从这个孩子的简历显示,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都是毕业于名牌大学——复旦,目前也都在顶级公司中任高管职位。看到这里,有一部分网友又说了:

确实,很多人看完的第一感受就是巨大差距、心有余而力不足,且这个差距不仅是金钱的差距,还有教育的差距。

如今,一句话“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刺痛了很多家长的心,在焦虑的冲动下,很多人渐渐忽视教育的本质。

于是,各种教育培训班兴起,甚至“月薪三万撑不起孩子一个暑假”、“牛娃之殇”的文章频频刷爆我们的朋友圈。

以前看过香港TVB有一档节目《没有起跑线?》,节目通过记录身怀六甲、升幼稚园、小学、考中学等处于不同阶段的真实家庭,揭秘香港近年教育情况。

“你想让你以后的孩子6个月大的时候干什么?”

老一辈人常用说三翻,六坐,八爬来形容一个婴儿的成长过程,6个月的孩子才刚刚学会坐立,能干点啥呢?

而纪录片里的这位妈妈Irene给出了一个答案,那就是:“学习”。

Irene 甚至提出了她决定要“赢在子宫里”的说法,在她所住的地方,还更有“赢在造人前”的说法。

所以Irene怀孕五个月时,就已经提前给孩子了解了家附近五六十所学前班幼儿园的情况。

这部纪录片所说的教育情况虽然出现在香港,可也反映出,在这个“高质量的教育是孩子通往成功道路的唯一途径”占据大多数父母头脑的社会大环境中,滋生出一种近乎“病态”的错误逻辑:想要上好大学,就要上好高中;想要上好高中,就要上好初中;想要上好初中,就要上好小学;想要上好小学,那就必须要从幼儿园开始抓起。

于是很多父母在一边是并不宽裕的资金,一边是渴望给予孩子的“贵族教育”,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的焦虑里苦苦支撑。

其实,人生本就没有起跑线,只是跑的人多了,便成了一条线。家长们焦虑,怕孩子输在起跑线,殊不知,父母自身,就是孩子的起跑线。

托起孩子人生高度的,不是针对“起跑线”的输赢,是父母本身对教育本身的理解程度。

如果只把孩子当成“考试的机器”,忽视孩子本身的成长,无异于空中楼阁,只有形式,没有根基。因为真正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智力叠加,而是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好的教育是教学相长、彼此成全,而不是病态共生、互相消耗。我想,只有我们在“父母”的这张答卷上越来越得心应手,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在“孩子”的这张考卷上考得越好。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5qbja24BMH2_cNUg08s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