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不出国产大飞机的日本,为什么航天产业能跻身世界前三?

2022-03-07   瀚舟观察

原标题:造不出国产大飞机的日本,为什么航天产业能跻身世界前三?

一般来说,航空航天产业密不可分,航空工业强,那么航天产业的实力也不会差。不过有时候也有例外,就拿日本来说,根据美国公布的世界航天强国排名,日本史无前例地跻身世界前三,航天产业的实力有目共睹。但是另一方面,日本航空工业却走得磕磕绊绊,一个进行了十几年的国产大飞机项目-三菱MRJ最终不了了之。

尽管日本航空工业实力不弱,日本企业还参与了波音787飞机的研制和生产,但是日本造不出自己的大飞机却是事实。三菱MRJ项目是一个70-90个座位的支线喷气式客机,2008年就已经启动,前后参与的日本企业几乎都是日本的骨干企业,包括三菱重工,川崎重工,丰田,富士重工,住友商事,三菱商事,三井物产等。

而日本航天方面最令人瞩目的成就就是小行星的探索,日本发射的隼鸟探测器成功对一个小行星进行了采掘取样,并顺利返回地球。日本也因此受到国际航天界的认可。那么为什么连国产大飞机都造不出来的日本,在航天方面却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因此跻身世界三大航天强国之列?个人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项目的承担主体不同。MRJ主要由三菱重工负责开发,主体是企业;而航天事业主要由JAXA负责(日本宇宙航空开发机构),隶属于日本文部科学省,主体是国家。一个是企业主导,一个是国家主导,当然区别就很大了。JAXA聚集了日本最优秀的科学家,可以调动一切需要的资源,包括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像日本的小行星探测计划,参与的企业就多达300多家,其中包括提供离子引擎的NEC,提供轨道计算系统的富士通,提供冲击装置的日本工机,提供密封舱的石川岛,提供砂石采样器的住友机械等。这些企业可以不计成本地投入研发能力,而这一点显然三菱重工的MRJ是无法做到的。

其次,三菱MRJ在研发过程中过于依赖国外技术,而日本航天尤其是小行星探测主要立足于日本国内的力量。MRJ在研发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外籍技术人员,比例达到了30%,当然这和日本缺乏航空工业的核心技术有很大关系。其结果就是MRJ研发进度缓慢,交付时间一再推迟。相比之下,日本航天事业以独立开发为主,经过多年的积累,日本逐渐掌握许多核心技术,在小行星探测等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此外就产业属性而言,航天和航空还是有一定区别的。航空属于成熟产业,已经形成完整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包括航空发动机,航电系统,飞行控制系统等关键零部件,产品结构复杂,分工严密,对于产品集成能力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有可能造成严重影响。这一点对于没有大飞机整体集成经验的三菱重工来说,显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航天产业完全不同,不需要大规模的生产,只要能提供少量产品就可以满足需要,一个类似研发过程中的打样,一个是规模量产,区别还是很大的。

第三,资金或许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三菱重工毕竟是一家企业,成本问题是任何企业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MRJ(后改为SpaceJet)最后还是因为资不抵债而无法坚持下去。而日本航天产业方面则不需要担心这样的问题。